历史上和酒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彼岸花开43259


古往今来,自酒被发明之后,酒便总是自带有一份诗意的属性,从古至今多少英雄往事,也都与酒息息相关。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藏着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鲁酒薄邯郸围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说的是楚宣王会见诸候,鲁国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宣王甚怒。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份了。

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发兵与齐国攻鲁国。齐国的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这次楚国有求,便不必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汉高祖醉斩白蛇

大约在秦朝末年,当时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押送一批囚徒去骊山服苦役。可是刚上路没多久,这批囚徒就逃走了不少。刘邦觉得这些囚徒到不了骊山就全跑光了,自己也难逃重罚。

于是刘邦放走剩下的囚徒后也逃跑了,有些觉得刘邦是好汉的囚徒则跟他一起逃跑。而他们在芒砀山逃亡时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喝醉了的刘邦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即“斩蛇起义”。

煮酒论英雄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青梅煮酒.曹操大谈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筷子不知不觉掉在地下,正巧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杯酒释兵权

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有其它各种关于酒的典故。






阁楼上的历史


煮酒论英雄

曹孟德在刘备未崛起之时,言刘备乃当世英雄,虽有试探之意,但未必言不由衷,可见其识人之慧。刘备惊得掉箸于地,借口雷声所吓,其相甚假。曹操一笑置之,可见其广阔心胸。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贵妃醉酒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怨望之余,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御史老罗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其中很多的文学书籍中都有关于酒典故、历史的记载,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大家不得不知的白酒历史典故。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文中的“曜”指的是韦曜,吴郡云阳人,以博学多闻而为孙皓所器重。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臣子至少得饮酒七升。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茶来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的君主。“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会“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孙皓不仅没听韦曜的劝阻,还把他打入天牢,不久又将其处死。高阳酒徒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秦末汉初,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 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骑兵向刘邦推荐他,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这个骑兵真的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来见他。这天,门卫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生气地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非常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在楚汉战争中,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归汉,而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他,便把他烹死了。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杯酒释兵权

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耽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白衣送酒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县令不做,而去做“隐逸诗人”,每到重阳节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有一年重阳节,他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由于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

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以菊自娱、淡泊名利的胸怀。

酒酸不售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朝有个卖酒的人,他买卖很公平,待人很和蔼谦虚,他的酒质量也很高,其声誉甚好,但是他的酒却变质发酸都卖不掉。卖酒人不明就里,请教行内高人杨倩。杨倩说:“你家有恶狗吗?”卖酒人回答说:“有!但跟我的酒变酸了卖不动有啥关系?”

高人解释说:“别人害怕你的狗呀!你让你儿带钱提酒罐去卖酒,而你狗也呲牙冽嘴地跟在后面,别人害怕,你的酒就是变酸了,大家也不敢近前去买啊!”成语解读:酒酸不售也叫做恶狗酒酸。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也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黄公酒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尚书令王戎穿着华贵的衣服,乘车经过当时有名的黄公酒垆,这是他与嵇康、阮籍他们以前经常畅饮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分,心中也十分悲伤,就对身后客人说:“嵇康夭折,阮籍亡故,我被俗务缠身,再也不能一起喝酒了。如今酒垆近在眼前,回忆历历在目,却是旧人已故,物是人非,如山波浩渺,不可追寻。

成语解释:“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现在用来表达物是人非,缅怀过去的情感。

斗酒百篇

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玄宗时,李白任翰林。有一天,唐玄宗在宫中欣赏歌舞音乐,可听来听去,全是些听腻了的老歌词。他感到十分乏味,于是就下令宣李白进宫作几首新歌词,以供娱乐。侍从们赶紧去叫李白,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他们好不容易才在一家酒馆里找到了他,但是他已经喝醉了。

听说皇帝宣他进宫,他说:“我是天上的酒仙,皇帝哪里管得着我!”侍从们好说歹说,他才敞着衣襟,登上了进宫的大船。到了宫中,酒力发作得更厉害了,李白大醉不醒。唐玄宗又气又急,只好让宫女们用凉水将他浇醒。李白勉强睁开眼,拿起递过来的笔,一会儿便写了十多首新诗。唐玄宗接过去,每看一首都赞不绝口。

杜甫曾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杜甫写李白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才情和气魄的,所以现在,人们常用“斗酒百篇”来形容人才思敏捷、文采飞扬。





刘公子说史


贵妃醉酒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也曾因为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媚态尽显。

  唐玄宗命杨贵妃设宴百花亭,一起赏花饮酒杨贵妃先到百花亭,玄宗车驾却迟迟不见。原来去寻梅妃作乐啦,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酒入愁肠,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等太监,作出种种令人鼻血直喷的醉态。史书上记载着她是一位舞蹈家,精通胡人舞蹈,且妩媚温顺,颇有音乐才华。唐朝人以丰腴为美,杨玉环则“凝脂胭华”,柔美的惊心动魄,深得玄宗宠爱。无奈最终“峨眉辗转马前死”,也是让人伤感。



爱上历史爱上你


古往今来,酒在中国历史承载了很多文化因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很多与酒相关的典故:

鸿门宴

煮酒论英雄

杯酒释兵权

等等


坐观千里幕


历史上跟酒有关的典故可是非常多的,但是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之中煮酒论英雄。

我本人觉得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本次酒局中曹操刘备双雄皆在,这样一来青梅煮酒论英雄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前三甲。

刘备在归附曹操后,为了掩人耳目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到三千但是非常讲仁义讲信。有人说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

但是曹操遍识天下英雄,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质问刘备:“看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

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


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


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