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報復漢武帝的方式太絕,果然文人不可得罪

司馬遷的大名婦孺皆知,一部《史記》讓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漢初諸傑的故事流傳千百世。以致現在人們談史書必提《史記》,《史記》二十四史之首的地位也不可撼動,司馬遷更是因此成為史學家中最為出名的大家。

然而地位如此尊崇的司馬遷卻也有小肚雞腸、不負責任的時候。不過司馬遷膽子大,他的小肚雞腸不對一般人,而是專對當朝天子漢武帝的。所以說,太史公雖是一介書生,但做起事來也是剛得沒邊兒。

司馬遷之所以對漢武帝小肚雞腸,是因為漢武帝得罪過他。不但得罪,而且還是那種對於男人來說最不可忍受的羞辱式得罪,漢武帝將司馬遷閹了!要說這事,也的確算是漢武帝做的太過火。

因言獲罪

當時李陵率軍孤立無援,陷於匈奴重圍,漢武帝知道後想讓李陵死戰,但不成想李陵最終率軍投降。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怒火沖天,滿朝文武也是紛紛諫言將李陵滿門抄斬。不過漢武帝沒有擅下結論,而是詢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是個耿直人,說:“李陵有國士之風,平時為人講義氣,更是多次捨身拯救國家於危難。這次他投降匈奴雖然做的不對,但也不像那些有心人誇大其詞那般嚴重。況且李陵只有五千人面對敵軍數萬之多,以少敵多,他並未退卻,而是冒著白刃箭雨衝殺千里,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兵一卒揹他而去,可見他深得部下推崇。況且在這種不利局面之下,他還能殺敵無數,這樣的戰功可以與古之名將相媲美。最後無奈投降,實則是為了保存實力,以圖日後繼續為大漢效力。”結果漢武帝一聽司馬遷竟然敢為李陵辯解,甚至有汙衊他人之嫌,一怒之下處以司馬遷腐刑。

為陵遊說,下遷腐刑。——《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可憐司馬遷就因幾句話被漢武帝閹割,這對於他而言不啻於奇恥大辱。古代文人心高氣傲,可殺不可辱,漢武帝如此對他,他對漢武帝自然懷恨在心,所以他要報復。但漢武帝乃是當朝天子,大權在握,他司馬遷想殺又不能殺,要想報復只能另尋它途。

著書誹謗

好在司馬遷是史官,硬的報復不了就來軟的,武的報復不了就來文的,你敢辱我,那就別怪我不客氣。即便你是天子、是皇上、是漢武帝,我也得讓你遺臭萬年。於是乎,就有了《史記·孝武本紀》這篇奇葩的歷史文章。

司馬遷報復漢武帝的方式太絕,果然文人不可得罪

司馬遷像

《孝武本紀》這一章節,通篇沒說漢武帝一句好話,竟是些漢武帝信奉鬼神、追求長生、勞民傷財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藥、私生活不檢點的內容。堂堂漢武帝,驅除匈奴、收復失地的功績就這樣被司馬遷抹殺了。

《孝武本紀》中漢武帝的黑點之多,簡直令人瞠目結舌。例如:漢武帝聽信李少君的鬼話去東海尋找蓬萊仙島、佔用民田修建上林苑導致民不聊生、寵信欒大讓其身配六印引得眾人爭相說自己有不老秘方等等。由於《史記》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往往看到《孝武本紀》時總會給人造成漢武帝是一個神棍,整天不務正業的印象。所以說司馬遷用史書抹黑漢武帝這一招真是太絕了,等於兩千年來,每個讀過《孝武本紀》的人都會被司馬遷喋喋不休地說一遍你看漢武帝這廝,就是這麼個渣滓,你們因該唾罵他。從這個角度來看,司馬遷簡直比祥林嫂還祥林嫂,因為他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不過也正由於司馬遷和《史記》的影響力太大,他的這篇《孝武本紀》也被後世眾多名家大拿所抨擊,說他小肚雞腸不夠客觀。例如《漢書》的作者班固就譏諷司馬遷說他對於事物對錯的判斷和古之聖人想去太遠。東漢末年王允也說當初漢武帝不殺司馬遷,結果讓司馬遷寫的誹謗之書流傳後世。

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資治通鑑》

所以說,文人還是不能得罪的,要不然就得做好被其寫文章汙衊誹謗千年的思想準備。不過司馬遷雖然對漢武帝的評價有失偏頗,但是其大作《史記》仍不愧為天下第一史,而司馬遷本人也無愧於史家第一人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