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兵:約有50%的輕度自閉症患兒智力處於正常水平

社會和家長都應該改變對自閉症汙名化的現狀,自閉症患兒的未來其實充滿希望,“約50%輕型自閉症患者智力正常,經過干預或可過上正常的生活。即便是症狀較為嚴重的患兒,若及時干預,他們亦可擁有快樂幸福充實的人生。”

鄒小兵:約有50%的輕度自閉症患兒智力處於正常水平


約有50%的輕度自閉症患兒智力處於正常水平

過去,當家長得知自己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往往覺得晴天霹靂悲痛萬分,認為一旦得了自閉症,孩子的未來就這麼毀了,即便進行干預治療,孩子也不可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一輩子都需要他人照顧。

鄒小兵主任認為,這是大眾對自閉症的普遍誤解,實際上,自閉症患者的情況並不如他們想象中的悲觀,“自閉症患者的確由於存在著社交功能的缺陷,因此在生活自理、工作交往以及婚姻就業方面有一定的適應困難,但這並不意味著得了自閉症就等於孩子今後的人生全毀。事實上,經過智力測試,約有50%的輕度患兒智力處於正常水平,僅僅存在著社交障礙,這部分孩子的未來其實是充滿希望的。即便所謂的低功能患兒,如果經過及時和科學的干預,也可以擁有快樂的人生。”

鄒小兵表示,自閉症患者雖然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礙,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部分孩子甚至在記憶力和藝術等方面存在著天才一般的天賦,“自閉症患者往往對物質世界有著較高的興趣,約5-10%患者甚至在書法、藝術等領域具有天才般的能力。有外國學者認為,愛因斯坦、牛頓、米開朗琪羅、約翰納什、卡文迪許等諸多天才學者可能都是自閉症的患者。針對自閉症的患兒,家長應該放寬心,對孩子進行揚長克短的個性化教育,如果教育得法,一些孩子將來可能會很有出息。”

去汙名化:非自閉“症”而是自閉“者”

鄒小兵說,自閉症患者群體已經“分裂”,“把他們都說得很差不對,說都很好也不全面。”

隨著“譜系”概念的提出,大約50%的輕型自閉症被診斷,“自閉症孩子的未來遠不像過去認為的那麼悲觀。相反,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即使是所謂的低功能自閉症,也可能在及時發現和科學干預下,有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鄒小兵說,尤其那些成年後被診斷為自閉症者,“他們反對被稱呼為自閉症,而認為自己是‘自閉者’,自閉者成年期成為殘障更加重要的原因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社會環境的不夠寬容。他們聲稱‘我孤獨,我快樂’。”

鄒小兵說,“回顧世界自閉症歷史,自閉孩子擁有天才能力不低。顯然,自閉症或自閉者群體已經分裂為兩個集團。至少自閉症的汙名化現象必須改變。”

孩子被確認家長莫悲觀大意、要幫助

鄒小兵表示,數據顯示,9%的自閉症兒童治療後有最佳結果,“這還只是最保守的數據。”他提醒家長,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莫悲觀、別大意、要幫助”。

鄒小兵說,數據顯示,9%的自閉症兒童治療後有最佳結果,這些孩子並不是在偶然間輕易地突破自己的自閉症特質的,他們絕大多數都接受了科學的早期干預。鄒小兵說,其實這只是保守的數據,講的是更早時期被診斷自閉症的兒童情況。

鄒小兵提醒,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無需過度悲觀,但一定不可大意。“我們作為發育行為兒科學專業人員,堅持‘捍衛兒童與眾不同的權利’,但也強調對存在各類能力障礙和困難兒童的全面認識和幫助,目標就是要讓所有兒童都有最佳結果。”

反對打營養針吃補腦藥等侵入性療法

鄒小兵表示,目前對於自閉症的治療提倡自然的、家庭的、遊戲的、生活化的,且有組織有計劃的、以社交為中心的行為干預,“但反對打營養針吃補腦藥等侵入性的療法,不要給孩子服用沒有得到科學驗證的藥物,希望家長慎之又慎,不要花了錢,又耽誤了時間,傷害了孩子的身體。”

此外,鄒小兵說,家長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溝通和干預辦法,是使孩子總處在一個與人“互動”的環境中,不使孩子處於一個單獨玩耍的狀態。同時希望家長接受自閉症知識的宣教,減少恐懼,以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干預。

專家提醒:自閉症孩子有哪些早期症狀?

鄒小兵說,如果1歲及以上的孩子,出現“5不”症狀,家長要引起重視。

包括:不(少)看、不(少)應、不(少)指、不(少)說、不(少)當。

如果孩子同時出現5“不”中的情況,建議家長諮詢醫生,進行篩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