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沿著墨西哥灣順流北上,就到了距離上一站並不遙遠的奧斯汀,在這裡,美洲賽道(COTA)已經準備好了開啟一年一度的F1狂歡。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賽道百科

2012年10月21日是COTA的生日,同年的美國大獎賽也是COTA第一次承辦F1,這是一場足以載入F1史冊的比賽,當時有超過10萬名觀眾在現場目睹了漢密爾頓在邁凱倫車隊的最後一場勝利。而那個週末,一共有26萬名觀眾來到COTA,在相隔四年之後重新擁抱F1。

2015年,奧斯汀遭遇極端暴雨天氣,並受到了洪水的襲擊,但那個週末仍然有超過22萬名觀眾來到賽道,對F1來說,這是在美國真正的勝利。在奧斯汀之前,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底特律、達拉斯、鳳凰城、印第安納波利斯等都曾承辦過F1大獎賽。2010年,在美國站已經停辦之時,F1突然簽下一份長達十年的美國大獎賽辦賽合約。令人倍感意外的是,當時辦賽意願更強烈的不是F1,而是奧斯汀。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為了舉辦F1賽事,奧斯汀專門修建了這條專業性的賽道——美洲賽道,它佔地360公頃,除了賽道本身之外,還包括一個露天的演出舞臺。每到美國大獎賽週末,COTA都會成為全美關注的焦點,星光熠熠的明星演出陣容已經是COTA的一大標誌。

本週末,新一屆盛大的賽車與音樂狂歡就將開啟,奧斯汀的最棒之處就在這裡:這個城鎮既足夠大,可以讓車迷盡情享受賽道上與賽道之外的體驗,同時,它又足夠小,可以讓車迷充分融入F1,成為COTA真正的主人,成為F1的主人。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賽道數據

  • 佈局

【單圈長度】5.513km

【圈速紀錄】1:37.392 (漢密爾頓, 2018)

【平均速度】215kph(屬於中速賽道)

【全油門路段】佔賽道的51%(中等)

【最長的全油門賽段】980m(長)

【下壓力水平】高

  • 超車

【超車點】12號彎

【DRS區】發車直道和後直道

【發車格至1號彎距離】340m(中等)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 輪胎

【賽道表面】相對粗糙

【橫向負荷】中等

【縱向負荷】中等

【制約因素】後胎

【輪胎消耗】中等

  • 技術

【出安全車概率】中等

【剎車時間佔比】16%(中等)

【重剎區】3個(中等)

【每場比賽換擋次數】約3000次(中等)

【燃油消耗量】中等

作為一條各種參數均為“中等”的賽道,美洲賽道在機械和策略上都很平穩,相應地,它也成了賽歷中為數不多的“以人為本”的賽道,在這裡比賽的決定因素,就是車手自身。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同時,作為一條非常現代化的賽道,COTA具有一切當代賽道的特徵:牽引力和剎車穩定性是在這裡比賽的重中之重。儘管這條賽道的大多數彎角(包括最重要的1號彎、11號彎、20號彎)都是慢速彎,但是還有4個虎視眈眈的高速彎(這一數量在現今賽歷中僅次於鈴鹿的8個和銀石的6個)。這裡只有一條長直道,對引擎的要求相對不高,大多數車隊在此都會選擇較高的下壓力調校。總體上而言,COTA是一條中規中矩的中速賽道,唯一的不穩定因素就是19號彎這個盲點。

1號彎,是COTA最大的看點之一,這裡足足有28m寬,起步時20輛賽車一同爬坡的景象絕對不能錯過,而發車也是美國大獎賽的事故重災區,出了1號彎之後就得全力加速衝下坡。最佳超車點是12號彎,它位於長直道的盡頭,有了DRS的加成,許多車手會選擇在此動手。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由於COTA是一條年輕的賽道,其表面原本是比較光滑平坦的,本該對輪胎友好的COTA由於往年經歷了堪稱“洪災”的雨戰,致使賽道表面迅速惡化,如今展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粗糙,並出現了部分隆起,因此輪胎磨損程度在這裡並不低。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值得一提的是,COTA是賽道設計大師蒂爾克·赫爾曼的得意之作之一,其技術特性充分展現了蒂爾克的個人特色,那就是均衡的技術要求和四平八穩的機械變化。COTA身上還體現了許多傳統賽道的影子,如3至6號彎借鑑了銀石的馬格特斯/貝克特斯組合彎和鈴鹿的S形彎、12至15號彎則是模仿了霍根海姆的體育場區域,而15號彎又是仿照巴林賽道的10號彎。

因此,正如同美國的文化一樣,COTA也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經典賽道的集大成者。在COTA,沒有任何對特殊機械性能的要求,因此,車隊在調校上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各方面都不能有短板,才能在這裡走上致勝之路。

賽道百科 | 美國人為了F1,專門建了一條賽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