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文|圓心

親子之間存在一種尷尬的關係——父母盡其所能給予孩子愛和幫助,孩子卻“身在福中不知福”,試圖逃離父母。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孩子則嫌棄父母管太多。

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高興,父母恨不得寸步不離的“伴”其左右,就算掏空自己也無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然而,在偉大父愛母愛籠罩下的孩子,有幾個是真正快樂的呢?又有幾個跟父母很親近的呢?

家庭教師吳曉樂撥開表象,走入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內心,體驗並記錄他們的苦衷。通過深度瞭解,她看到這些孩子不快樂的一面。而這些不快樂,正是來自父母密不透風的“愛”。

吳曉樂把這些經歷整理成冊,並挑選最為典型的9個案例寫進書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故事裡不難找到讀者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影子,當初父母的“言傳身教”,雖不盡認可,如今卻依然延續在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紀伯倫《先知·論孩子》

很多父母的愛過於沉重,摻雜著干預、監控和懷疑。所有這些雜質,無形中操控孩子的思想,讓他們不能自由做主。孩子的身心被腐蝕,逐漸失去自我,甚至不願跟父母溝通。

父母用不純粹的愛,強加給孩子壓力和思想,然後害怕孩子不認真執行,又去進行暗中監視。這種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父母,用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概括就是——“直升機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直升機父母”籠罩下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快樂

“直升機父母”是指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也就是說,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任何一個時間或空間都無法逃脫父母的監控範圍。

“直升機父母”永遠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替孩子做決定,從自己的角度剖析孩子的人際關係。

在他們看來,所有做法都是為孩子著想,所以並沒有什麼不妥;反之,放任不管才是不負責任。然而,“直升機父母”籠罩下的孩子並不快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 無法淡忘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更何況,有些選擇只能“二選一”,選擇一條路,必然要放棄另外一條。想要相夫教子,就得放棄學業或事業;聽從父母的安排,就要保留自己的意見。

茉莉的成績優異,學習之旅一路攀升。從高中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基本不用父母操心。研究生期間,導師所帶團隊裡面她是最有潛質、貢獻最大的一位。

付出總有回報,一個出國讀博的機會降臨,由導師舉薦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茉莉是最佳人選。出國深造發展前景好,茉莉無比憧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然而,當她第一時間趕回家跟媽媽商量時,竟然被一口回絕。在媽媽眼裡,“考得好不如嫁得好”,與其無休止的學習和努力,不如早早找個好人家嫁了。

茉莉的人生轉折被媽媽輕易操控,不管今後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對另一種人生面貌的設想,將成為她無法淡忘的“機會成本”。

過得好了,會好奇“如果當初繼續深造會不會比現在更優渥”?不如意了,會忍不住埋怨:“過往的輝煌沒有修成正果,還不都是怪我媽?我本是打算讀博來著!”

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孩子可以從中學會取捨和支配。儘管依然存在“機會成本”,但是親力親為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也是一種磨礪,讓孩子得以成長和成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 人際關係被隨意插手

“在我對班級重拾歸屬感時,母親又急著把我給毀了。”

蔡漢偉不太合群,老師和同學們對他敬而遠之,遇到班級活動,他都會主動放棄。事出有因,意外“腦震盪”事件,是蔡漢偉人緣變差的開端。

蔡漢偉課下與同學們玩耍時,不小心被甩到牆上,成了輕微腦震盪。媽媽不問青紅皂白,跑到學校興師問罪,批評相關同學做的過分,埋怨老師失職,還數落家長們不會管教孩子。

原本屬於孩子的小樂園被私自闖入,還攪和的一塌糊塗。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同學們紛紛疏遠漢偉,他萬分慚愧,從此失去底氣,不敢面對大家,在班級找不到歸屬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好不容易盼到畢業,終於可以換個新環境重新交友,蔡漢偉心裡充滿期待。可他還是低估了媽媽的存在感,媽媽竟然在自己日常成績得零分後再次現身學校。

為了讓老師通融一下,媽媽先禮後兵,咄咄逼人,多次騷擾老師修改分數。媽媽無時不刻的出沒於教室和人脈圈,讓漢偉無法逃離。大家覺得他的媽媽太可怕,不敢輕易接觸蔡漢偉。

面對陰魂不散的媽媽,蔡漢偉心裡積壓了許多不滿和憤怒,可是又無可奈何。裹挾了壞情緒的青春期,叛逆和越界的戀愛早一步到來,他輕易逃過媽媽的監視,帶著女友去了賓館。

當孩子倍感壓抑和不快樂時,就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真正做一次主。蔡漢偉的一舉一動都被360度無死角的監控,可最終還是逃離“偵探媽媽”的視線,做了不可為而為之的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 學習被過度干預

眼鏡仔寫作業很慢,每一道題都會思考很久,臨到下筆寫答案前,重新懷疑自己一次,週而復始。高度的不自信嚴重影響作業進展,學習成績不容樂觀。

媽媽覺得孩子的腦子笨,便私下請家教過來補習。每次上課前,都會特意交代一句:“孩子太馬虎,寫錯了儘管打!”當然,平時她自己輔導功課也這樣。

被貼上“腦子笨”標籤的眼睛仔變得很警覺,即便寫作業也會時刻提防媽媽和老師手裡的教鞭。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眼睛仔反應越來越遲鈍,老師輔導不了他,紛紛辭職。

家庭教師吳曉樂出現後,眼睛仔從此做功課不再捱打。在她的多次鼓舞下,眼鏡仔的做題方法有所改善,答題過程不再徘徊,自信心與日俱增。

美中不足的是,眼睛仔的考試成績沒有提高,於是作者的溫柔教學法遭到質疑,眼鏡仔的媽媽含沙射影的批評了她,吳曉樂只好離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他不是笨,也不是遲鈍。他不過是個嚇壞的孩子。

關於學習,眼睛仔所有不愉快的體驗像毒瘤一樣蔓延開來,腐蝕他本不笨的頭腦,然後磨滅學習慾望。

父母一邊想方設法的幫助孩子提高成績,一邊又急功近利的過度干預學習過程。

最後事與願違,孩子非但沒有提高成績,還會養成一身惡習。甚至置身事外,變成跟媽媽一起看問題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人。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本沒有錯,但他們不應該因此就做“直升機父母”,對孩子實時監控。

孩子的服從和沉默裡蘊藏著巨大的爆發力,一旦噴湧而出,便為時已晚,很難管教。只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夠為他們的快樂和成就保駕護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搭建出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會主動親近你

我們都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將來能夠輕鬆生活。然而那密不透風的愛,卻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我們不能做“直升機父母”,而要致力於搭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拆掉框架和束縛,讓孩子自由綻放

小葉(茉莉女兒)的奶奶和外婆質疑她的智商,認為她木訥的行為不像兩位高材生的孩子。對小葉的撫養和教育問題,兩位老人常常出謀劃策。

兩位老人各自培養出一位博士生兒子,認為自己的培育經驗和理念“放之四海而皆準”,試圖給茉莉“傳授經驗”。深受其害的茉莉並不買單,而是充分放手,讓小葉自由成長。

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成人在教育兒童時,由於不信任孩子或者太相信自己,便會屢屢採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行為。茉莉信任孩子,沒有把自己或老人的觀念強加給小葉,所以,不被束縛的小葉是幸運的。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都自帶獨一無二的天性。父母要善於拆掉強加給孩子的框架和束縛,讓每一朵鮮花都能夠自由綻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不做“偵探媽媽”,照樣可以走進孩子內心

巧藝出身普通家庭,父親做的是保險業務,母親是茶農。父母省吃儉用,把她送到私立學校,每年都要承擔鉅額的學費。

看著父母疲憊不堪的面容,巧藝無比自責,覺得自己拖垮了家裡的經濟,心理負擔很重,整天胡思亂想。細心的媽媽很快察覺,但沒有從女兒口中問出情況,便趁機把孩子支開,從家教口中求原因。

孩子有事情瞞著父母,不肯敞開心扉,父母擔心之餘,不能私自闖入這個秘密。只有尊重孩子,講究溝通策略,才會真正走進孩子內心。巧藝的媽媽沒有像直升機般去監視她,最後巧藝憑藉高分考入一流的公立大學。

欲速則不達,親子關係的建立同樣如此。“偵探”行為是懷疑、是冒昧,容易激怒孩子,對你的好心好意不屑一顧,甚至會想辦法儘快逃離父母的“魔爪”。相反,只有彼此信任,才會彼此親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父母巧妙引導,讓孩子熱愛學習

蘇軾和蘇轍小時候有點頑皮,不喜歡讀書。他們的父母便想了個辦法:趁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時候,故意躲到旮旯裡讀書,孩子們一來,就趕緊把書“藏起來”,搞得神神秘秘的。

這樣的“反常舉止”吊足了胃口,孩子們都想一睹為快,於是就趁父母不注意時,把“書”偷出來閱讀。久而久之,讀書成為蘇軾和蘇轍的生活樂趣,他們發自內心的熱愛學習。

心理學上有個“潘多拉效應”,指的是“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心理現象。蘇軾的父母通過“禁止”孩子們看書,巧妙調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養成習慣,自發自覺主動學習,才會愛上讀書並享受過程。一味地打罵會出現“潘多拉效應”的另一面——父母越是苦口婆心的勸學,孩子對學習越反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機父母”,孩子還會親近你

教育家蔡元培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不要急於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傳授給孩子,而應該設法喚醒孩子,讓他們自發自主熱愛你規劃好的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不疏遠你的前提下,變的越來越優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告訴我們:做父母要講究技巧,過猶不及。“直升機父母”只會南轅北轍,孩子非但不肯親近你,還總是跟你對著幹。

最後不管是行為表現還是成績,都不像是自己培育出來的孩子。

我是@半路圓心,一名85後的文字愛好者,半路上著手讀書&寫作。相信“心若在,夢就在”,只有圓了心,才是取悅自己的最好姿態,最終才有可能圓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