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因為有了一個鄭和下西洋,引得自清朝末年開始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唏噓。人們都在暢想,如果鄭和再進一步,那中國將多麼偉大!

然而,就算鄭和到過美洲又怎樣?歷史仍然是“禁海”繼續成為國策。因為,鄭和的下西洋在本質上不過是“賠本賺吆喝”的朝貢貿易而已。

一、被“冤枉”的劉大夏

近幾年對劉大夏的批評在網絡上甚至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其實,如果我們翻開史書仔細看看劉大夏的生平,我們可以心平氣和一些。劉大夏或許屬於好人辦壞事的典型,但確是一個實打實的好官,其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更是明代著名的能臣。

其實,劉大夏是否燒了航海圖難以證明,但藏匿起來確屬無疑。因為,早在1465年越南(安南)入侵老撾,宦官汪直便建議趁機攻擊越南。宣宗立刻要求兵部交出永樂年間征戰安南時的地圖,兵部職方司主事劉大夏便將圖冊藏了起來,結果致使管理圖冊的官員遭到毒打。劉大夏對兵部尚書餘子俊說:“打死一個小吏不過是一條命罷了,如果安南戰事一開,死的人可就不止是千人萬人了!”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劉大夏是否燒了航海圖難以證明,但藏匿起來確屬無疑

即使劉大夏真的燒了航海圖,諸位後人也沒必要對其進行人格侮辱和醜化。而且,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劉大夏只是藏起了航海圖,等事情平息後又放回了原處。航海圖最終被銷燬的原因,一是明朝滅亡檔案丟失;二是清朝為了禁海,乾隆皇帝下令燒了航海圖。至於航海圖被誰燒的,我們實在沒有鐵定的證據。

然而,我們要知道就算鄭和航海圖沒有被燒、被藏,明帝國仍然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首先,憲宗皇帝尋找航海圖去海外的目的,還不如永樂皇帝宏大、富有戰略眼光。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經濟,而僅僅是顯示自己的治國能力而已。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不在於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擴大海外貿易,從而讓中國儘早進入資本主義,避免明代滅亡的命運,甚至不會出現晚清之後的民族大恥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式地理大發現”所蘊涵的和平理念,與“歐式地理大發現”的血腥的對比是那麼的強烈。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就算航海圖沒有被燒、被藏,明帝國仍然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二、中國人不會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中國乃至絕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於以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為代表的“歐式地理大發現”敬佩之至。然而,世人也應看到,“歐式地理大發現”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種族滅絕、種族歧視的惡魔。

自1442年開始,葡萄牙人將非洲當地人賣到歐洲為奴。1501年西班牙人也開始販賣黑奴,從而形成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僅在海上病餓而死的非洲人就有數百萬。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所以向美洲大規模地販運奴隸,除了驚人的利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洲印第安人被大規模屠殺後所造成的人口銳減。西班牙人佔領中美洲、南美洲後,在短短的七八十年內就屠殺了1200萬到1500萬印第安人,在古巴、牙買加等國僅用了二十多年就殺光了所有印第安人,海地、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印第安人被屠殺了九成左右。葡萄牙人佔領的巴西也同樣如此。

然而,中國會這樣嗎?顯然中國不會這樣,“中式地理大發現”如果真的發生的話,會是與當地人民和平相處、友好通商。然而,當他們發現這個地方對鄭和的戰略性任務沒有任何幫助後,他們就不會再光顧這個地方。

比如,鄭和船隊到達印度南部進行了友好通商後,鄭和的使命完成了,中國人留給當地人的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歐式地理大發現”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唯有中國在各個文明古國中對外侵略最少,對世界和平貢獻最大。世界應該感謝中國,如果十四五世紀的中國人和當時的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一樣,如果鄭和帶去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劍,那麼,整個世界都將是一片火海。當時的歐洲乃至世界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阻擋明帝國的刀劍。

鄭和帶給人類的是和平。如果世界上有人敢說中國人好戰,那麼他就是別有用心。因為,我們中國在最強大的十幾個世紀裡,從來沒有主動到別人家裡去砸壞人家的鍋、搶奪別人的妻女、殺害別人的親人。

在許多喜好歷史的人的頭腦中,都縈繞著一個疑問:假如鄭和的航海事業能夠繼續下去;假如鄭和的船隊遇到西方的船隊並將其徹底打敗;假如再給明朝幾十年的時間,晚明昌達的商品經濟……所有的假如都代表著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憤恨。

這種憤恨源於在1840年後我們經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而在此之前的十七個世紀裡,我們在四分之三的時間裡都是世界第一。我們難以忍受這種突然而至的屈辱以及被學生們欺負的現實。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鄭和帶給人類的是和平

然而,鄭和的“中式地理大發現”代表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無論中國人以後是否重視海洋經濟,以中國人的本性根本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因為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式地理大發現”在貿易上是一種“朝貢貿易”。外國敬獻,中國賞賜,這種貿易基本上是純“進口”,對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隨著國力、主要關注對象的變化,朝貢貿易自然會起起伏伏。因此,“中式地理大發現”即使成立,鄭和就算到了美洲甚至澳洲乃至歐洲,無疑是多了幾十個朝貢國而已。而中國在這種貿易中永遠是“最大的利益的虧損者”,在這種貿易中,中國只是對外給予。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在其他海外國家尚不足以威脅明朝安全的情況下,在北有強敵需要廣泛國際合作的形勢下,在傳統明君觀念的影響下,鄭和以及朱棣都不可能對當時的各國進行殖民侵略。

至於美洲,乃至歐洲、北非,即使中國船隊到達這些地區,也仍然是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現,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甚至是有些貪戀和平的民族,這也就註定了中國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是殖民侵略,會是什麼?尋找建文帝?建立海外貿易?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鄭和以及朱棣都不可能對當時的各國進行殖民侵略

三、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以前(包括現在)許多人,都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是為了尋找玉璽和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仔細考慮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一點頂多是原因之一,甚至連主要原因都夠不上。

首先,建文帝即使活著也是一隻政治上的死老虎,不會對朱棣構成致命威脅。是活老虎的時候朱允炆都不是朱棣的對手,更何況是失敗後的死老虎。其次,玉璽儘管重要但有沒有玉璽只是關係到面子的問題,對於朱棣的統治地位也無太大影響。

曾有人異想天開地說,朱棣怕建文帝在某個地方拿著玉璽這麼一蓋,之後就率領千軍萬馬殺回來。如果玉璽真有這麼大的號召力,那麼,朱允炆就根本沒有必要逃往海外了。海外諸國更不會丟棄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去幫助一個逃亡的君主。

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其原因除了提高個人威望之外,主要是出於國家安全和財政的考慮。當時,蒙元仍然有著巨大威脅,其勢力在中國北部、西北部極為強大,在東北、西南也具有較為強大的影響力,明朝處於被半包圍的狀態,整個陸路被切斷了。而東部以及東南沿海則沒有實力強大的敵人。綜合以上因素,可以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戰略目的。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出於國家安全和財政的考慮

第一,向各國展示實力,警示各國勿與建文帝餘部、蒙元合作。明初的海軍非常強大,當時整個歐洲的戰船合起來都不如明朝海軍的實力。永樂時期擁有大約2000多艘可以用於戰爭的各類船隻,具備投入數萬乃至十幾萬軍隊攻伐的實力。因此,向這些國家展示海軍的實力,顯然是想讓各國看到明帝國的強大,警告各國不要與明帝國的敵人為伍。

第二,與各國交好,給予其更大的好處,使之不與建文帝餘部、蒙元合作。用現代詞彙表示就是“花錢買和平”。你要什麼?我給你。他進貢一分錢,我們還他一塊錢。由此,我們才會看到每次鄭和返航都會有一些國王、王子隨船前來入貢,最後紮根於中國。你既然全都有了,打仗的衝動自然就少了。

第三,與其他國家合作共抗蒙元。永樂帝撥給鄭和的將近三萬精銳之師,對付海盜綽綽有餘。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完全是為戰爭準備的。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便來到印度南部,在印度南部徘徊很久之後才繼續南下。這就涉及從西南部出擊攻打蒙古,策應印度對抗蒙元的問題。因為從陸路進入印度北部與蒙元對抗所需的時間、成本並不比海路少。

從軍事角度看,如果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對其心理震懾顯然更大。陸路進兵被敵人偵察得知的可能性很高,而海路的不確定性則增加了軍事行動的突然性。當時蒙古軍隊攻佔了印度北部之後,並沒有長期駐守。鄭和在印度南部的行動,相對起到了阻嚇作用。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鄭和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第四,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元朝被明打敗之後,由蒙古建立的統一秩序被打破,亟須一個國家替代蒙古在亞洲的地位,再加上明成祖朱棣要體現其即位的正當性等因素,明亟須展開公關活動。

第五,配合陸路軍事行動。例如,永樂初年,安南進攻老撾、廣西和雲南等地,永樂三年,朱棣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於永樂四年七月,命令明軍攻擊安南。可巧的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其船隊就曾經在永樂四年正月到六月在越南海域徘徊。結果呢,安南的南方軍隊一直未敢撤兵。鄭和率軍進入占城後,安南更是提心吊膽,南部軍隊一直嚴密監視鄭和的軍隊。可以說鄭和的船隊對於明政府僅用了九個月就活捉了安南偽國王、偽太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防止海盜勢力與倭寇合流。鄭和的目的之一是剿殺陳祖義海盜集團,並於首次下西洋就達到了這一目的。這個多達五千餘人的海上武裝集團曾令各國頭疼,但在鄭和的船隊面前不堪一擊:燒燬戰船十艘,俘獲戰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匪首三人並帶回京城殺了頭。這樣,既消滅了海盜,又震懾了倭寇,還在南洋各國贏得了威望。

基於上述六大原因,鄭和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但是,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朝貢貿易”對於明朝經濟並無多大作用。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朝貢貿易”對於明朝經濟並無多大作用

當時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國家,其進貢物品的價值大多低於明朝回賜物品的價值。這種模式極大促進了朝貢國的經濟發展。例如日本,許多日本學者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往往會說:沒有銅錢就難以指望我國經濟的順利發展。

而反觀中國,除了樹立“天朝上國”的威儀之外,只有大量貨幣流出。

明代的銅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宋代銅錢,本國鑄造的銅錢本來就不夠,卻仍然大量賞賜給各國。再加上價格奇高,各國爭相向中國朝貢,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這並非是真心出於對中國的尊敬,而實實在在是利益所致。當能夠博取利益的時候關係就近,反之則遠。這就是“花錢買太平”政策最大的不足。

結語: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鄭和的下西洋壯舉,雖然歷史意義重大,但在經濟上卻是弊大於利。就算是鄭和到達了美洲,也無法扭轉當時中國的頹勢,我們與西方已經是漸行漸遠。由於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和平理念,註定了我們不會像15世紀到20世紀的歐洲那樣,靠剝奪別人的生命、掠奪別人的財富來換取自己的興盛。

明朝為何無緣地理大發現?因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鄭和

中國人永遠不會靠剝奪別人的生命、掠奪別人的財富來換取興盛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