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王者用數據說話

上一篇只是談了一下海康的基本認識,那都是空口無憑,多少顯得蒼白無力,這一次,用事實說話,用數據來掂量掂量海康到底有幾斤幾兩,以下大部分數據來自於海康威視2014~2018年財報和19年半年報及三季度報。

先看第一個圖

海康威視:王者用數據說話

第一眼看上去最吸引人的肯定是ROE,常年在30%以上,這可以說是一個優質企業的標配,但不是所有REO高的企業就一定好,還是要具體對待。大部分人最關心的應該還是營收和利潤情況,從圖上可以看到,14~18年營收和利潤每年都在穩步增長,雖然增幅有所放緩,我覺得是因為體量的增加和這兩年外部因素的影響,而且對於一個上升且主鍵趨於穩定的公司,營收和利潤不可能一直爆炸式增長,利潤大幅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更多公司加入這個行業和競爭的加劇,其實,對於海康這樣優質且有潛力的企業,我最關心的並不是營收和利潤的問題,相反我覺得隨著國際關係的緩和,接下來兩三年海康的業務還會有個小的井噴。相比營收和利潤,我更看重的是在營收和利潤增加的同時是否伴隨著嚴重的問題出現。

1.是否存在大存大貸的問題?可以看到,在18年和19年,公司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出現了爆炸式增長。19年半年報顯示長期借款46億,比18年年底多了將近40億,而且短期借款從18年開始也出現了大幅增加。明明賬上貨幣資金200多億,為什麼還要借那麼多錢?這是否和好多公司一樣,明明有錢卻還要借錢,這不是賊喊捉賊嗎?這就要看看這麼多錢從哪來的,用途是幹嘛的。先看看長期貸款,在19年半年報的98頁可以看到“於本期末,上述借款中賬面價值人民幣3,126,800,000.00元的歐元借款年利率為0.85%(2018年12月31日:無);賬面價值人民幣1,505,600,000.00元的人民幣借款年利率為4.445%至4.900%(2018年12月31日:4.445%至4.900%),賬面價值人民幣344,620.38元的盧比借款年利率為8.65%至9.65%(2018年12月31日:無)。”從這裡可以知道,公司在19年借了一筆利率為0.85%,摺合人民幣31.3億的貸款,這筆低息貸款的目的很明確,是為了歸還公司2016年2月在愛爾蘭交易所發行的4億歐元3年期債券,是之前利用外資的正常延續。海康有將近三成業務在海外,能借到這麼低利率的貸款,從側面也說明了公司的實力和信譽。還有十多億是公司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也在19年半年報上98頁有說明),用未來所有權益和收益質押取得的低息貸款,到期時間在2028~2040年之間,貸款利率在4.4%~4.9%之間,可以說長期貸款裡面都屬於低息且是正常經營應該貸的款,沒有太大問題。短期借款是在18年出現了大幅增加,這個我的理解是,18年由於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公司大幅增加了存貨,到18年底存貨達到57億,比17年底多了將近7億,到19年三季度更是達到了98億,這也是公司為了防止外部環境變化的無奈之舉。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公司在這兩年一直在拿地建產業基地,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在18年增加了10億左右,到19年三季度又增加了7億左右,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基於以上兩點我覺得公司的短期貸款的增加也是合情合理,不必過多糾結。而且回頭來看,18年底的短期借款34.7億佔總資產的5.46%,這個比值並不算高,只是以前太少而已,同期的格力是8.79%,美的雖然短期借款少,但是長期借款多,佔比12.17%,這樣看來海康的借款真的不算多,雖然不同行業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但同樣作為優質企業還是可以看一看的(怎麼有點丈母孃看女婿感覺,這其實是要不得的)。

2.手否懼怕快速增長的“應收賬款及票據”?的確,海康的應收上升很快,18年年底達到192億,到19年三季報更是達到了225億,咋一看上去確實很誇張,但是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看海康是否人到中年,開始走下坡路了。上圖中,我把“應收賬款及票據”中的銀行承兌票據去掉了(銀行承兌票據保障性高,容易收回,茅臺的應收票據就基本上是銀行承兌票據,基本上不擔心收不回來),這樣看來海康這兩年的應收增幅還是小於營收增幅的,應收佔營收的比值也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浮誇。再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從2014年到2019年上半年,總營收大概是1901,19年上半年的應收賬款(除去銀行承兌票據)是194.95,也就是說做了五年半的生意,應收佔比大概在10%左右,而且大部分應收是在最近一個週期產生的,所以有理由覺得海康的應收賬款問題不大。

3.經營活動現金流,還是上圖,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入和淨利潤的比值基本保持在0.8左右,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不算高,沒超過1都算不上好吧,別的公司我看的也不多,不敢妄下結論,只是覺得不好。

4.上面說到存貨,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公司供應商的問題,18年財報顯示,公司前五大供應商佔比22.88%(見下圖),雖然是近五年的最低,且最近三年都在呈下降趨勢,但是這個佔比仍然不小,供應商越集中就越容易受到其他企業的制約,尤其是有技術難度的核心部件,比如芯片,存儲設備等,這個佔比11.38%的不知道是哪個公司,財報上面沒有,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知一下。雖然公司一直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但是芯片研發也不是一朝一夕,希望公司早日能在核心產品上獨立自主,早日擺脫外部影響,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公司。公司的客戶還是比較分散的,前五隻佔了3.83%,這是好現象,客戶分散,不容易受到某些大客戶的影響。說到這個,有個公司就一定得提一下了,18年財報顯示,這個公司前五客戶佔了68.43%,尤其第一大客戶佔了44.85%,這就有點誇張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哪怕你的客戶是現階段最牛逼的企業,現在巨頭的崩塌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客戶太集中一定是風險很大的事情。該公司股票已經漲上天了,是什麼公司,大家可以在評論裡聊一下。

海康威視:王者用數據說話

5.海康的產品到底含金量幾何?這是我一直關心的問題,前面也說過,市場份額雖然很大,但是以量取勝只能帶來短暫的優勢,或者依靠強大的背景,對於科技公司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是最容易被攻破的壁壘。海康到底是一個技術含量十足的高科技公司,還是一個依靠關係的傳統組裝企業?先看看公司關於核心競爭力的說法,下面一段話摘自於18年財報,“視頻技術是一項非常綜合性的技術,涉及到光學、傳感器、微電子技術、成像技術、視頻壓縮技術、視頻存儲技術、視頻傳輸技術、低照度和寬動態技術、視頻顯示技術等等,以及傳統的模式識別技術,和現在火爆的深度學習,還有與此相關的其他技術”。可能公司的前端產品(監控設備類)的鏡頭,處理芯片確實依賴國內或者國外的某些公司,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對採集之後的圖片,視頻等數據的處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才是一個公司的核心資本,擁有數據的多少和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會是將來的重中之重。騰訊和阿里之所以能夠傲視群雄,就是因為他們不僅擁有海量的用戶信息,而且深度的挖掘和分析這些數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百度掉隊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始終處理不好他所擁有的大量數據,產生不了用戶粘度。現在不僅是大數據時代,更是AI時代,而作為AI時代的“眼睛”,海康威視擁有第一手海量的圖片和視頻信息,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海康在數據的發掘和深度學習的確也在花大力氣,海康一直持續較高的研發投入,不僅做算法,做產品,包括硬件產品,如攝像機、通道閘、結構化服務器等,也做應用系統,海康威視是從技術、到產品,再到系統全鏈條打通的公司。也就是說海康不僅要在研發上做功夫,還要打造屬於整個安防產業的生態鏈,有技術,有生態這才是科技行業的最高壁壘。守住傳統,加固城防,只能保證短期屹立不倒,但是科技行業瞬息萬變,市場總有飽和的一天,固守不前,那隻會坐吃山空,混吃等死,海康不僅在已有產品上加大研發,而且還在不斷創新,嘗試周邊相關行業的拓展。下面有張圖是海康最近五年不同產品的營收比,可以看到創新業務的不斷提升,14年還是一點都沒有,到18年,創新業務營收已經達到27億,佔總營收的5.41%,到19年上半年這個佔比已經達到7.22%,雖然佔比還不是很大,但是數目可不小,二十多億肯能是A股好多“科技公司”一年的營收。這些創新業務包括,智能家居、海康機器人、海康汽車、海康微影、海康存儲、海康慧影,這裡面的每一個細分都可能在將來成為一個大的產業。在自有行業遠沒有飽和的情況下,還能不斷創新,推出新的產品,說明公司並沒有滿足當下,而是著眼未來,未雨綢繆,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公司在將來能夠做的更大更強。

海康威視:王者用數據說話

6.關於市場競爭的問題。這個行業競爭本來就很激烈,現在好多人都在鼓吹華為在進軍安防產業,說這是海康將來最大的競爭對手。我想說的是,首先有競爭並不是壞事,有競爭才有創新。其次,不可否認華為是一個優秀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企業,但是我們不能神話他,一個公司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好的,阿里做社交,騰訊做電商,百度做支付,都沒有成功,這能說他們沒錢沒技術?每個公司有自己的基因和血液,想做不代表做的好,而且,海康紮根安防十多年,豈是說挑戰就挑戰的,上一篇也說過,海康在研發上是捨得花大本錢的,就算挑戰來了,這麼多年的技術沉澱和人才培養,讓現在的王者海康,何懼之有?

再來說說我為什麼覺得海康的市場遠沒有飽和。截止18年底,公司固定資產約50億,同比增加68.07%,主要是互聯網視頻產業基地、安防產業基地(桐廬)項目二期和重慶製造基地轉為固定資產,再看看18年的在建工程,互聯網視頻產業基地、安防產業基地(桐廬)項目二期、重慶製造基地、杭州創新產業園、成都科技園項目、重慶科技園二期項目、西安科技園項目、武漢科技園項目、武漢智慧產業園項目,這些在建項目預算約111億,這些建好後就放在那將來都是一筆不菲的價值,更何況還是能夠不斷創造價值的科技園和產業基地。公司這些園區的選址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鞏固大本營杭州,繼續加強東南沿海的統治地位,然後以重慶,成都覆蓋西南地區,西安輻射西北地區,武漢照顧整個中部地區,包括原有的北京,石家莊等研發基地,這樣基本上覆蓋了整個中國,公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在全國鞏固龍頭地位。不斷的新建產業園,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市場遠未飽和,公司產品供不應求。基於時間和篇幅,而且個人情緒比較多,以上內容肯定有不少錯誤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簡單的統計了一下,這一篇有四千多字,長文大家都懶得看完,但是對於財報的分析,我覺得四萬字都不算多,上面的內容我還刪了很多,不管怎麼樣,以上都是我花了兩個星期下班時間的“成果”,只能說整理數據真的好費時,能看到這裡說明耐心不錯了,先說聲感謝。對於海康的分析,遠沒有完,我會一直跟蹤下去,畢竟現在也是股東,哈哈哈,有時間,我要手撕上面提到的那家前五客戶佔比68.43%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