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1

在古代,每當有自然災害或四方動盪時,凡是思維正常的君主差不多都會象徵性的下一道“罪己詔”,以表示自己德行涼薄,上天給自己降罪懲罰,自己現在知錯了,求求上天原諒你這位“兒子”吧。

而揆諸歷史,明代的“罪己詔”數量為歷代之最

據統計,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計十六帝,其中有十一位下過罪己詔,數量達到了驚人的二十七份,平均每十年一次。要知道,封建王朝的帝王都在標榜君權神授,故每一次“罪己詔”實則都是在削弱自己的神聖性,非到萬不得已不會為之。

而皇帝同樣也是政治人物,每一個舉措都是政治舉措,想達到的目的往往也是政治目的,而基於“罪己詔”的特殊性,它的產生,往往是與國運息息相關。那麼有明一代十一帝二十七份“罪己之詔”,分別是在什麼時代背景下達,預示著什麼樣的國運走向呢?關注八卦君,我們一起來扒一扒叭。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2

首先,列舉一下明代罪己詔下達情況。

明太祖——5次,建文君——1次

明宣宗——1次,明英宗——2次

明代宗——5次,明憲宗——1次

明孝宗——1次,明武宗——1次

明世宗——2次,明神宗——2次

明思宗——6次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罪己詔所頒佈的背景。

03

明朝的第一份罪己詔來自於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

當時大明已建國七年有餘,但天下還沒有徹底平定,北方還有北元虎視眈眈,遼東納哈出時常入寇,雲南還有元朝餘孽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這些威脅導致邊境戰亂不斷,明朝的軍官將士們戰敗身死的很多,導致將士們的親屬離散,家境貧寒,難以為繼,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然而死者已矣,生者卻還痛苦的活在世上,他們身為烈士家屬得不到朝廷相應的撫卹而艱難度日,遭受過戰亂的普通民眾也是如此,都很難在世上生存,有些在遠方做官的人也是死在任上,留下妻兒孤苦無依,朱元璋有鑑於此,認為這是自己“德行涼薄”,所以才沒能夠使得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使得陣亡將士沒有得到撫卹,因此他特地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治國的過錯導致將士們妻兒沒有得到撫養。

因此他說:“曩因天下大亂,死者不可勝數,生者備歷艱辛,已有年矣。朕起自布衣,削群雄,定禍亂,改元洪武,今已七年。才疏德薄,日夕慮上帝有責,思之再三,惟因兵戈罹殃者,朕失撫餋存問。蓋軍士為朕開拓疆宇,奮不顧身,歿於戰陣,屍不至家,魂無所依,父母年高,妻寡子幼,一旦捐棄,至今不能存活,此朕之過也........君臨天下者,所以為民也,或君思治而民乖,或民樂善而君昏,臣或賢而君不德,君或懦而臣剛,此古今所難也。所司奉行者,勿倚仁為弊,以幹刑憲。”

朱元璋檢討完自己的過失後就極力補救,命令各地方政府對於鰥寡孤獨,骨肉離散的將士百姓,均有官府供養其妻兒,流落異鄉者送還鄉里,各地的贍養供給落實都相當到位,穩定了大明的軍心民心,也鞏固了大明政權的統治。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4

在朱元璋的五份罪己詔中,有三份罪己詔內容都是因為奇異的天象和特殊的自然現象所引起的恐慌,古代信奉“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上天展示異象,必定是在警示人間的統治者有失德之處。因為朱元璋統治期間發生了兩次“五星紊度”的奇異天象和一次“雷震謹身殿”的特殊自然現象,所以朱元璋為了向上天表明改過自新之意,下發了三次罪己詔。朱元璋最後一次罪己詔則是由於洪武十八年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水旱災害,災情十分嚴重,威脅到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根基,故此朱元璋下罪己詔以聚攏人心,並同時減免北方地區的賦稅,讓各地官員展開救災工作,使得北方地區的統治逐步穩定。

建文帝因為“靖難之役”的爆發,在南京城危在旦夕之際頒佈過一份罪己詔,但是這份罪己詔文本已經不存於世,內容也無從知曉。

明宣宗、明英宗父子都分別因為大規模的水旱自然災害頒佈過一次罪己詔。

05

而英宗的第二份罪己詔則是因為自己御駕親征一手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自覺恥辱,於是在被也先放回大明後讓許彬為他寫了一份罪己詔,其文亦已不可考。

明代宗景泰帝任用賢臣抗擊北虜,治國方面也是兢兢業業未有大過,但是為何會在統治的短短七年之間產生五份罪己詔呢?

實在是天不佑代宗,景泰時期各種災異現象頻發,即位之後先是南京地震,不久又雷擊大殿,山東河南等地爆發洪水,隨後更是連續兩年出現惡劣雨雪天氣,一直到統治的最後一個年頭,還在爆發大規模的水旱災害。

按照“天人感應”的理論,他這個統治者無疑是首當其衝的背鍋俠,為此也導致了景泰帝七年統治期間五次下詔罪己,“朕恭膺天命,總理篤機,顧涼德之靡勝,致乖違之有,自上天懸象,垂戒實深。”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6

明憲宗統治時期因為發生了“慧見星田,光芒西指”這一奇異的星變現象引發恐慌,為安定人心頒佈了罪己詔。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清寧宮大火,要知道,明代清寧宮可是皇太后的居所,因為自己的過失驚擾了皇太后靜養,這可是大不孝,孝宗為此痛心疾首下了罪己詔。

明武宗正德九年,皇宮再次大火,這次起火的是乾清宮,在眾臣的極力要求下,行為乖張的明武宗也不得不頒佈了罪己詔。

明世宗嘉靖二年,南方水災嚴重,影響了明朝的重要的稅收來源地湖廣、江浙地區,因而威脅到了大明的統治,為此剛剛登基想要勵精圖治的嘉靖皇帝下罪己詔表明自己的決心。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嘉靖皇帝本人三分鐘熱度,勵精圖治才剛開了個頭就去求仙問道了,之後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直到嘉靖三十六年,皇宮三大殿起火,一向不管蒼生黎民死活的嘉靖也有點害怕了,認為大火是上天的示警,為此他效仿永樂故事,下詔罪己,然後就繼續修仙去了。擺出一副我雖然認錯,但是我絕不悔改的架勢。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7

明神宗登基之後不知道是不是哪裡得罪了火神,皇宮隔三差五的就起火,嘉靖年間重建的三大殿還沒用多久,萬曆二十四年又一次起火。

當時的大學士趙志皋等人就說,我們查了下典籍,發現皇帝您老人家的爺爺嘉靖因為三大殿起火下過罪己詔,“查得嘉靖年間三殿火災,皇祖世宗皇帝曾下罪己之詔,頒示天下”,我們尋思著你作為孫子理應學習先帝的優秀事蹟嘛,建議神宗“仿而行之”於是逼得神宗也下了個罪己詔。

但是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火神表示我跟你沒完!萬曆二十五年,一年不到的時間,三大殿再次大火,工部的人估計心都在滴血,“我才修好的咋就又給燒了!”萬曆皇帝也覺得自己是不是缺德事做多了所以老天爺一而再再而三的燒我房子,因此再次下罪己詔,大罵自己“不德”,希望上天給個面子別在燒我房子了。

08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末年的最後一個皇帝,並非荒淫無道之輩,而是希望做一個有為明君,力圖以自己的力量中興大明,奈何才能不足以至於失敗,因此他多次下詔罪己,也是表明自己求治的決心。

崇禎八年,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在“闖王一代目”高迎祥的帶領下攻克了大明中都鳳陽,火燒皇陵和龍興寺,挖掘明朝祖墳,天下震動。

崇禎皇帝作為大明皇室子孫不得不素服避殿,哭告太廟以表悲痛之情,大明正統之神聖在此刻被人狠狠地踩了一腳,統治的威權被人撼動,崇禎皇帝為此頒佈罪己詔表明祖墳被挖自己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並將鳳陽地方官處以死刑。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09

崇禎十四年,明朝的統治危機愈發嚴峻,李自成連續攻陷湖廣、河南等地,並且攻克開封斬殺福王朱常洵,前兵部尚書呂維祺等人,全國多次出現“黃眚”一類的災異。皇帝叔父被殺,國家大片土地淪陷在農民起義軍之手,崇禎皇帝不得不再次頒佈罪己詔表明自己的失敗,併為此事負責。

崇禎十五年的形式相比較十四年沒有任何好轉,整個國家在一步一步快速的滑落進深淵,總督陝西都御史汪喬年戰死,松錦大戰結束,明軍慘敗,洪承疇投降滿清,總兵曹變蛟戰死,祖大壽在錦州被圍困長達一年之久彈盡糧絕以後,終於出城投降滿清,明朝最後用盡全身力量組織起的大軍在松錦大戰中消耗殆盡。

李自成在河南河北連戰連捷如入無人之境,局勢的緊張逼迫著崇禎想要急切的消滅李自成好騰出手來對付滿清,於是下詔催促孫傳庭出關作戰,左良玉、虎大威等四鎮大軍在朱仙鎮大敗於李自成,孫傳庭姍姍來遲被李自成擊敗潰逃入關。滿清再次南下一路攻城克地劫掠至山東南部等地,面對著如此讓人絕望的形式,似乎崇禎皇帝能做的也只有再次頒佈罪己詔並痛罵自己

“不德”了。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10

崇禎十六年,滿清大掠北歸,在螺山大破明朝八鎮軍兵,因為滿清入關導致“畿內山左,極目丘墟”,而流賊“矯命橫行,連陷藩封,震驚陵寢,豫楚江北,半被摧殘”,故此崇禎皇帝“特下罪己之詔”

在崇禎十六年的下半年,張獻忠南下破武昌,殺掉楚王朱華奎,孫傳庭因為軍隊缺乏糧餉被李自成擊敗退守潼關,李自成破關而入斬殺孫傳庭,在陝西一路攻城略地,西安淪陷,秦王朱存樞被殺,李自成已經在陝西站穩了腳跟。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國“大順”,改元“永昌”,宣佈“弔民伐罪”東征明朝,隨後李自成就攻克太原,俘虜晉王朱求桂,至此李自成已經佔領了湖廣河南大部地區以及西北數省之地,大明的亡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晉王的死讓崇禎皇帝再次下罪己之詔,在詔書中崇禎皇帝不斷的反思和認錯,在詔書中多次出現“罪在朕躬”、“朕之過也”之類的話語,表明了此時崇禎皇帝的痛苦。短短一月之內,李自成的大軍已經直逼京城,崇禎皇帝於是頒佈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封罪己詔,深知自己中興大明的願望已經成了泡影的崇禎帝不再客氣,在詔書中對貪官汙吏和驕兵悍將多加斥責,並且認為自己不能對此明察秋毫,“任用非人”,故此自己有大罪。

從明代皇帝“罪己詔”的數量來看明朝國運的漸衰

11

除了第一次下詔罪己是在崇禎八年以外,之後的五次罪己詔都是從崇禎十四年至崇禎十七年短短三年內連續頒佈的。

在崇禎十七年二月和三月崇禎皇帝更是連續下發了兩份罪己詔,崇禎亦是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不可能再實現中興大明的理想了,這六份詔書除了崇禎八年是針對剿匪失利下詔罪己,之後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天災人禍,自然災害和流民四起而下詔罪己。

然而再怎麼表明自己勵精圖治的決心在此時都毫無用處了,上天並不能真的聽到人間天子的呼救,最終隨著崇禎十七年三月最後的罪己詔中的一聲聲“朕之罪也”,明朝最終走向了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