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敦煌,本意為“盛大”,這個詞語足以彰顯這裡曾經顯赫的過往,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甚至是歐洲的唯一通道。

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塵封在歷史中的莫高窟,被稱為是沙漠中的藝術館,是大部分旅遊愛好者來敦煌的直接理由。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之地,這裡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虔誠的信仰,被很多遊客譽為是一生一定要來一次的地方。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敦煌石窟存有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492個。

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按石窟建築和功用分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壇窟)、覆鬥頂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禪窟、僧房窟、廩窟、影窟和瘞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敦煌石窟開鑿在礫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餘多為木架結構。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

莫高窟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完全是有賴自然的氣候條件,因為敦煌屬於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非常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也給我們這座屹立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據報道,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只要表現在冰川融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方面,也因此,西北地區的乾旱在逐年減輕。

由於植被的穩定增加,戈壁、沙漠的面積在慢慢減少,生態環境已經在漸漸的恢復。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並不是一朝一夕改變的,早在80年代的時候,就有科學家提出了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幹向暖溼轉型,全球氣候的變暖,促使水循環的加劇。

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其實,對於西北地區來說,氣候的變暖和溼潤,對於各方面發展來說是有一定好處的,畢竟乾旱的氣候,對於環境或者是農作物的生長都是不利的,但是氣候回暖對於敦煌莫高窟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因此文物的保護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除了荒漠,大部分地方都是草原和森林,這片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和養殖,但是到了秦漢時期,因為戰亂,也因為過度的砍伐,讓原本良好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植被越來越少,再加上惡劣的氣候條件,西北地區逐漸就變成了戈壁、荒漠,一眼望去,都是黃土。

西北地區逐漸潮溼的氣候環境,讓莫高窟兩度關閉,是何原因

雖然我們希望西北地區能越來越好,但是也很擔心由於氣候回暖對莫高窟造成的影響,畢竟它的建築結構除了土就是木頭,一旦因為氣候潮溼,時間久了,一定會對它造成影響,真的希望這麼珍貴的文物遺產在若干年以後仍然能保存完整,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屹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