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2019年10月30日,中國相城春申湖創投高峰論壇·暨中國天使聯合會長三角(蘇州)分會啟動儀式中,弘暉資本執行董事嚴競然博士,分享了主題演講《專注創新,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引擎》。嚴博士在會後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前景等問題,接受了春光裡《產投界》雜誌專訪。

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專注創新,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引擎

弘暉資本成立於2014年,響應雙創的號召,我們希望成為醫療領域的專業投資機構,在一個專業領域做深做精。我們成立的初衷是服務企業,與企業共同成長。我們希望通過專業的服務和不懈的努力,在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成立5年以來,弘暉資本擁有5支基金,包括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總規模接近100億。在人員構成方面,我們對專業素質的要求很高,團隊成員很多出自國內或海外一流院校、擁有醫療相關的高學歷,或是在一流企業擁有工作管理經驗。目前我們的團隊成員中,有多名醫生以及生物/化學博士,絕大多數是碩士以上學歷。

醫療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廣的產業,企業、資本和研究機構之間互相關聯成為產業集群。想要做好這個產業集群,我們在很多細分板塊都做了相應佈局,讓我們的投資多樣化,同時我們也要稱為一個促進產業內各個機構的互動平臺,增強其中的協同效應,推動企業的成長。

未來十年中國的醫療產業中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這種機遇主要來自兩方面:人口結構和發病率。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51歲以上人口將有6.5億人;21歲-51歲的人口只有5.4億人。其中60後與70後合計4.5億人,將成為2030年以後全國醫療健康需求的主力軍。

雖然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疾病的發病率不減反增。以癌症為例,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中等偏上水平,部分惡性腫瘤如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等發病死亡率約佔全球一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估計有1800萬新增癌症病例以及960萬癌症死亡病例,而我國有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以及死亡病例229.6萬例,相當於我國佔據全球癌症新發病人數的20%以上,同時意味著我國每天有1萬人確診癌症,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得癌症。

隨著國人經濟能力提升,我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未來中國人在醫療上的支出意願也會提高。所以整體醫療市場的增長和醫療技術的發展,與國民支付能力密切相關。另外,政府在醫療及相關事業上的投入也至關重要。十幾年前政府在投入在醫療消費中的佔比是30%左右,今年增長到50%。政府的大量補貼也帶動了整個醫療產業發展。

和歐美髮達國家比起來,中國醫療產業的基礎還沒有那麼紮實,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擁有一個跨越式的增長機會。簡而言之,滿足這個跨越式增長需要我們用更多創新、更好的產品和更完善的服務,來滿足中國市場巨大的新增需求。

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在創新大生態中,我們國家做得很好,首先是政策環境的利好、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的大力投入,以及國內醫療人才的培養和海外人才歸國。近幾年醫療產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藥的投資也很熱門。無論是化學藥物還是生物製藥,各種臨床試驗的獲批、創新藥上市都做的非常好。

創新藥的發展帶動了很多相關行業,醫藥外包就是其中受關注最多的行業之一。藥物研發過程中涉及到的各個環節,從小分子的開發,到生物藥的生產、製造、測試,都需要非常強的專業能力和很長的經驗積累。對於很多創業團隊來說,他們並不具備完成每個細分環節的能力,這時候需要求助於第三方公司的專業能力和背書,把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外包出去,共同完成新藥研發和生產。

作為醫療產業的基礎土壤,從2012年開始,中國醫藥外包市場就一直保持了21%的年複合增長。弘暉資本也投了一些專業的CRO(研發外包)和CMO(生產外包)企業,包括平臺型的合全藥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專業型的潤東醫藥、邁迪思創、慕恩生物,等等。

其中的慕恩生物做的是微生物藥物的研發合作。微生物藥物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療法,它的學術理論基礎是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會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很多方面,除了飲食習慣、消化和肥胖之外,還會影響心血管疾病、腫瘤甚至神經性疾病等健康問題。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來促進人體健康的理念催生了微生物療法的迅速增長。弘暉資本投資微生物相關的外包企業,正是基於對未來微生物藥物和療法的發展前景,想要推助這個新的細分領域的成長。

另外一個案例是康龍化成,主要做小分子創新藥的研發生產服務平臺。公司今年1月A股上市,目前市值約3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近50%。這家公司在過去10年裡的高速成長,完全可以看成是我國小分子創新藥行業發展的縮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外包服務企業,我們國家的創新藥才有了蓬勃發展的基礎,才能更快更好更高質量地實現醫藥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嚴競然博士專訪—

Q1:弘暉資本的投資專注於哪些城市或地區?盡調的時候主要有哪些考量?

目前我們投資的地區還是以國內一二線城市為主,除沿海北上廣深外,也關注武漢、成都等中西部地區。海外我們也有一些投資,基本是美國和歐洲的發達地區,但重點還放在國內市場。這幾年中國的醫藥領域的投資處於持續高速上漲的狀態,因為我們的醫藥產業本身正在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健康生活需求而經歷了高速增長;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因為醫藥產業基礎較深、系統穩固,已經度過了高速增長階段,在投資上反而是相對保守的。

做投資時首先關注企業有沒有技術創新點,例如更好的測序技術、更好的藥物合成技術或者更好的診斷技術。其次我們看模式和服務上的創新,這點在國內尤為重要,因為任何新技術的落地都是之前沒有人做過的,而國外也沒有太多值得借鑑的案例,沒東西可以照搬過來。最後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考察創業團隊的執行能力和落地能力,因為無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模式的創新,最終都要落在執行和實現上面。

Q2:中國的醫藥產業發展有哪些別國無法複製的特色?

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未來在中國擁有很大發揮空間。以口腔診所為例,今天中國有很多大型連鎖品牌,但國外並不存在這種模式,而是以私人口腔醫生診所為主。歐美國家習慣了家庭醫生制度,醫生獨立執業,病人以醫生本人的專業和聲譽為考量,建立了穩固的醫患關係。但中國沒有家庭醫生的傳統,病人短時間內無法建立和醫生的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需要連鎖機構的品牌為橋樑,連接有需求的病人和高水平的醫生。。

Q3:能簡單介紹一下醫藥外包服務嗎?這個領域的企業具備哪些素質,才會受到投資人青睞?

醫藥外包服務是個比較綜合概念,包括:研發外包(CRO)、生產外包(CMO)、銷售外包(CSO)、管理外包(SMO)及其他外包服務,但我們現在說的主要還是CRO與CMO。

醫藥產業的外包服務公司首先技術門檻很高,不僅是必須要具備很高的專業技術,還需要在業界有良好的聲譽。它的客戶是創新藥企業或者大藥企的研發部門,接觸的全是行業專家,完全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很多客戶選擇服務商的時候,甚至連行業Top 5都不行,必須要細分領域排名第一的外包服務。

醫藥外包服務的落地執行能力也非常重要。通常一家外包企業會同時處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項目,對接不同的客戶和需求,所以它必須要處理好這其中錯綜複雜的管理統合問題,必須要擁有高效合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的能力。

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Q4:中國醫藥外包企業怎樣建立起國際合作的信任?

中國醫藥外包服務行業到了今天的階段,可以說已經用技術實力和過往經歷證明了整個中國企業的可信賴性,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醫藥研發價值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的企業合作與跨國合作中,中國的外包服務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已經擁有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運營系統,包括內部的防火牆體系、專利體系等等,來滿足信任的問題。

5年前,國內外包公司主要還是針對海外市場,但中國國內企業客戶的佔比在迅速提高,這個我們國家整體醫藥產業發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現在很多醫藥外包企業的國內客戶佔比已經遠遠超過一半,而且在未來會越來越高。就在過去幾年,中國出現了很多國際領先的新藥,醫藥產業也經歷了高速增長,所以對外包服務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對服務水平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會越來越嚴格。

Q5:傳統制藥帝國的全鏈條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效率相對低下而成本高昂的,現在的新藥研發團隊已經完全有信心將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外包出去。這種大趨勢下中國創新藥未來在哪裡?

首先原創性會進一步增加。從前我們做應用層面的創新比較多,現在的趨勢是創新進一步前移,前移到生物學機制、新靶點發現等基礎研究。第二,未來的創新藥研發會更加國際化。之前的創新可能主要基於國內相對落後的醫療服務市場,提供國外有但國內還沒有的藥物,未來在很多藥物的研發初期就會直接瞄準全球市場,站在藥物研發的一線,解決全人類尚未滿足的需求。第三,在創新的過程中,與海外企業、機構與政府的交流合作將會變得非常多。一方面這種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引入並學習更好的技術和理念,另一方面我們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把更多中國的創新技術和藥品向全球大型製藥企業推廣,加快國際化進程。

Q6:在這樣的市場大前提下,中國的創新藥與醫藥外包服務,最明顯的競爭力在哪裡?發展過程中的阻礙有哪些?

近些年國際上出現了很多新型治療手段,例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它們從基礎科研成果發展到臨床應用都是近10年的事情,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並沒有很大。相反,中國的藥企在研發和生產方面更高效、投入更多,在創新上更銳意進取一些,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和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都是我們能夠領先全球的優勢。而且事實上在一些醫藥領域我們已經做到了全球領先的水平,比如說CART,國內開展臨床實驗的廣度和深度已經是全球領先的水平。

如果在發展中有什麼阻礙的話,一方面依然是國際交流的不確定性。因為現在全球的經濟環境日趨保守,區域交流和貿易越來越割裂,這裡面有很多學術研究和跨國合作方面的潛在風險。

Q7:您怎麼看各地政府加大投入打造醫藥產業園區的舉動?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高新技術園區項目?

很多地方都在建設技術高新區和生物製藥園區,作為一個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起到的推動作用當然是很大的。除開政策扶持,還有幾個因素對區域性的醫藥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第一是配套產業的發展。例如有的產業園設置在遠離市區的地方,那麼周邊的交通、生活和教育條件,就成了影響企業員工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任何產業的發展最終都是靠人,推動產業發展除了關注產業本身之外,更要關注產業從業人員的需求。

第二是人才培養的支持。人才不僅是指掌握高精尖技術的CTO,CSO,也包括中層管理、職員和素養較高的技術工人,即一線生產者和支持團隊。以醫藥產業為例,很多高端設備的操作、維護、清潔都是由技術工人來完成的,他們可以不明白自己正在製造的化合物是什麼原理,但必須有一定的技術素養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來滿足工作需要。這種能力很難靠企業大規模的從零培養,必須要有一定的本地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這就意味著產業園區不僅要招攬高端人才,也要有高校和高等職業培訓體系等教育支持。

生物醫藥時代:面對新興產業,不必緊盯細分賽道

Q8:作為投資人,未來看好醫藥產業中哪些細分領域?

大家都說過去5-10年是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我相信未來的5-10年依然會持續高速發展。整個醫藥產業變化非常快,今天很難說清到底哪些細分領域的未來前景更好,就像10年前我們很難想象醫藥產業會發展到現在的階段。比如基因測序,10年前只是象牙塔間的專業討論,但今天它已經成了一個被廣泛認知和接受的事物。作為投資人,時刻關注行業整體發展,掌握最前沿的技術發展和產業方向,這個過程中才能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

Q9:生物醫藥研發的投資週期是什麼樣的?

新藥研發在時間上的差異很大。如果你把開發的起點釘在靶點開發或者機理研究,從研發到上市可能要經歷10年以上,而且不確定性很大,失敗的項目比比皆是。但如果是從現有藥物的基礎上做優化,那麼研發週期會短很多。進入臨床階段後,藥物本身的作用時間也會產生很大影響。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本身進展週期很長,證明藥物有效所需要的臨床觀察時間也就很長。

整體而言,新藥研發還是一個週期很長的投資,其中的風險也比普通投資要高很多。這是產業的特性,我們無法改變,只能順應它。越是前沿的領域和早期的投資,不確定性越高,這對投資人的專業能力和判斷力要求也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