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六月,皇帝朱瞻基一天下班後,將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召到文華門私下問他們:“太祖的時候,朝臣們都謹慎清廉,克己自守,可現在的官員們卻貪濁成風,這是什麼原因呢?”

楊士奇回答道:“太祖時是不錯,成祖中期以前也不錯,到成祖末期這種情況就開始出現了,如今更為嚴重。”

楊榮補充道:“成祖後期雖然有了貪濁之風,但也就出現了個貪官方賓(時任兵部尚書),其他人的嚴重程度還沒有超過方賓的,現在可就不一樣嘍。”

明宣宗朱瞻基問道:“今天誰是最嚴重的?”

楊榮回答道:“劉觀(時任左都御史)。”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聞之牙齒咬得咯咯響。為什麼呢?因為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一把手,相當於現在監察部的部長。“打鐵還須自身硬”,監察部門都貪汙成風,那還行什麼監察之職,也說明那個時候的貪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了。

明宣宗又問道:“誰可以代替劉觀的職務?”

楊士奇、楊榮隨即推薦了通政使顧佐。

明宣宗於是將劉觀外派去巡視河道,任用顧佐為右都御史。御史們見劉觀被貶,不再怕他報復,便趁機紛紛上奏彈劾劉觀,並且涉及劉觀之子劉輻許多貪贓枉法之事。明宣宗看了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劉觀父子。

劉觀被逮捕後,明宣宗拿出彈劾他們父子的奏章給他看,劉觀當即就上疏為自己辯解,不承認那些舉報材料上說的事。明宣宗更加惱怒,又把朝臣們先後送上的密奏全部搬出來甩給他看。這些密奏中有些貪贓受賄金額達千金,劉觀一看當即傻了眼,這才不得不認了罪。於是明宣宗將劉觀父子下到錦衣衛的大獄中,準備次年再處以極刑。

楊士奇、楊榮為劉觀請求免其一死,明宣宗也念其舊情,就將劉觀的兒子劉輻發配遼東,命劉觀隨同前往,算是免了他的死罪。劉觀後來病死在了遼東。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朝反貪尚廉

劉觀這樣的大貪官雖然死了,但卻留給我們一個問題:明朝歷經十六位皇帝,總共276年,怎麼在第五位皇帝才60年的時間就腐敗成這樣了?而且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時,反腐的力度和防止貪汙的強度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時,對貪官汙吏的懲治可以說是達到了十分殘酷的程度,貪汙60兩銀子的官員就要被剝皮填草,以儆效尤的。那這貪汙腐敗之風到底為什麼颳得這麼快呢?

其實早在明宣宗的前任明仁宗時全國公款吃喝玩樂之風就開始盛行,到了明宣宗時這種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從京城到府縣,所有的酒店都是人滿為患,酒店門前官轎、官車雲集,官員們天天大吃大喝,互相宴請聚會。所有人都以驕奢淫逸為榮,飯局比規格、比檔次,還讓小姐作陪。不僅如此,像都察院這樣的監察部門都在起帶頭作用。

明朝剛建立時,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以前家庭和自己本人曾受盡貪官欺壓,所以本能地就對官員貪汙受賄很痛恨,所以他的執政理念就是“寬民嚴官”,一開始就對各級官員採取高壓態勢,甚至達到了殘酷的程度。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太祖朱元璋

在歷史上與其他朝代相比,明朝早期的官員有三個“最”:工資最少、權力最小、被殺最多。因為朱元璋從骨子裡就十分輕視這些官員,認為他們只不過是為他朱家打工的。既然是打工者,老闆就沒有必要與他們講什麼感情,對待他們也就冷酷無情了。

比如當時府縣一把手的工資,僅僅勉強能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而府縣其他開支,包括機關僱員工資、辦公、辦案、接待、車馬、人情往來等一切日常開支,國家一概不管。這就逼得官員們只能靠貪汙受賄來維持正常的機關運轉。那些官做得風風光光的,那些不是靠貪汙受賄來維持資金來源的。

由此不難想象明朝的貪官為什麼會那麼多,考慮到朱元璋的高壓政策,大批官員被殺頭那就不奇怪了。即使是這樣的高危職業,人們還是擠破頭的往公務員隊伍裡鑽。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這一年是朱元璋大殺貪官的一年。劉觀就在這一年考中了進士,他是非常高興和激動啊!看來走入仕途的吸引力完全代替了當官的高風險。劉觀被吏部派到了山西太谷縣做縣丞(相當於副縣長)。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朝官員

然而劉觀的人生目標可不止於此,他還有更高的目標,他可不想一直待在基層。於是劉觀開始不斷地鑽營,不到一年時間就靠跑關係活動到了中央,任了個監察御史之職,從此開始了他在監察部門的工作生涯。在這個崗位上劉觀一干就是十年,這期間他對自己要求一直很嚴格,一心追求上進。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破格提拔劉觀為左僉都御史(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劉觀當了左僉都御史後,因為犯了事而被逮捕入獄,但不清楚犯的是什麼事。以當時官員的狀況和朱元璋當時的反貪力度,一個監察百官的高官都會犯事,那恐怕和貪汙受賄脫不了關係。

不過劉觀的人脈關係網確實大,在入獄沒多久,經過活動運作他就被釋放了,而且朱元璋後來還任命他出任嘉興知府。但是劉觀實在是不願意當地方官,他這個時候了還要挑,可見對自己的關係網還是比較自信。此時恰逢他的父親去世,便以守喪為由辭官回雄縣老家去了。

劉觀在家待了六年,大明王朝的領導人也已經換了兩茬,現在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朱棣對待貪官的狠辣程度不在朱元璋之下。劉觀此時閒賦的差不多了,開始想出來工作了。經過他的一番努力,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劉觀被朱棣提拔為雲南按察使(相當於政法委書記)。然而還未赴任,中央的任命又變了,改為戶部右侍郎(相當於財政部副部長)。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成祖朱棣

劉觀在工作了一年後,也就是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他又被調任為左副都御史,回到自己以前的單位。劉觀做起工作來輕車熟路、得心應手,工作做得很不錯。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禮部尚書鄭賜病逝,於是朱棣升任劉觀為禮部尚書,這下劉觀終於成了正部級的大官了。同年十二月,劉觀又與刑部尚書呂震互換官職,換來換去,反正都是要職,可見朱棣對劉觀的重視程度。

隨著官職的升高和皇帝對自己的重視,劉觀開始有些飄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沒那麼嚴格了,收受賄賂、搞特殊、講排場、坐轎超標,各種腐敗問題開始暴露。

當時監國的太子發現劉觀的這些問題後,要對其進行批評。事情反映到了皇帝朱棣那兒,朱棣按照“大臣有小的過失,不應當就給予折振”的原則,特賜詔諭給太子,讓他不要太認真,事情這樣就被壓下去了。這對劉觀來說簡直是一種鼓勵和縱容,導致官員貪腐的問題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處於對劉觀保護的原因,明成祖朱棣有意將劉觀調出中央一段時間,以躲避形勢。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適逢涼州羌族叛亂,朱棣便任命費獻為都督,劉觀為參贊軍事,前去率軍征討,結果仗打得一蹋糊塗。劉觀驕傲自滿,把征討視同兒戲,嚴重失職。朱棣一氣之下,將劉觀調回朝廷當了個一般的小吏員。

劉觀在這個小吏員的崗位上一待就是五年,到了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重新啟用劉觀,並提拔讓他重新做回了左副都御史。劉觀還真是做監察工作的能手,雖然他自己也需要監察,一回到老崗位上他就做得有聲有色。很快朱棣就又提拔劉觀為左都御史,成了這個監察部門名副其實的一把手。這期間劉觀除了做好中央監察的業務工作外,還多次奉命督辦通浚河漕,巡撫各地考察官吏,這些工作都做得不錯。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去世後,繼任皇位的是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和他的父親朱棣、爺爺朱元璋不一樣,“性甚仁恕謙卑”。這還不算,自己本事不大,他還要對父親和爺爺的反貪政策進行改革,想自己另搞一套政策。

朱高熾認為,當時的國家法制是有些亂,官場紀律是有些鬆弛。但是有關部門上報的所謂大案,都是舞文弄墨的妄加之罪。他要求凡是死刑,一定要再三斟酌,執法部門不能疏忽,也不能寧當酷吏還不感到慚愧。審理定案時,如果發現有冤情,不管多複雜都要認真複查。

而且,朱高熾還批評監察和司法部門,說他們過去把誣陷人當成功勞,抓住政府工作人員的一句話、一個字,就以誹謗罪論處,甚至弄得有些官員家破人亡,還不允許申冤辯解。現在這種風氣又開始出現了。治理國家是要聽取大家的意見的,所有人現在害怕不敢說話,所以不要再動輒就說是誰誰誹謗了。

大學士楊士奇按照朱高熾的指示,立即擬了一份文件。文件中說,以後凡是對官員貶謫、抄家、死刑,執法部門必須上報,如果多次上報都不能獲准,那就不能執行。以後各執法機關一律不能再用鞭打的刑罰,更不能用宮刑讓人絕後。除去謀反者以外,一律不能再牽連家人,另外凡是舉報誹謗的一律不再立案。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仁宗獻陵

明仁宗的舉措徹底拋棄了朱元璋、朱棣開創的反貪局面。他對以前形成的針對貪腐的高壓態勢開了一個減壓的口子,官員們原有的緊張一下子就放鬆了。一些高級官員開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整個官員隊伍,特別是在政權高層的官員中,辦事就要講實惠,官商勾結,權錢共謀,奢靡之風迅速蔓延。

正當官場風氣按照明仁宗的思路迅速惡化之時,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繼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的性格比較多面。他一方面繼承了明仁宗的政策,提倡以人為本,實行惠民政策,另一方面對貪官汙吏,即使是公卿大臣,也敢於下手。曾經就處理過不少貪汙腐敗的官員,像御史沈瑞、工部尚書吳中等。

劉觀在明仁宗時就繼續擔任著左都御史之職,由於以前朱棣的重視,明仁宗對劉觀也是高看一眼,還讓他兼任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師)。並且破天荒地給他開了兩份工資,這在明朝是絕無僅有的。

明仁宗的重用使得劉觀又開始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了,並且有了搬弄是非、隨便整人的毛病。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當時的大理寺少卿(相當於最高法院副院長)戈謙多次上書說事,明仁宗嫌他說話囉唆不得要領感到厭煩,經常批評他。這本來是件小事,戈謙作為一個部門的副職,一見最高領導人就緊張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劉觀竟然落井下石,趁機發動他下面的十四道監察御史上書說戈謙的壞話。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朱元璋反腐

從此以後所有人都看清了劉觀的人品,大家都開始鄙視他,認為他做人很不地道,都心照不宣地有意躲避他。

到了明宣宗時,明宣宗朱瞻基也經常批評劉觀,嫌他上報案件過多、過濫。讓他對人要寬厚,能不立案就不要立案。所以後來都察院每次上報案件都是一壓再壓,一減再減,一拖再拖。劉觀每次上報案件還特別緊張,只要見到明宣宗不高興,他就不敢把上報材料拿出來。

劉觀作為都察院這樣的監察部門的一把手,在全國公款吃喝之風盛行時有請必到,還在飯局中多次接受賄賂。行賄之人送了禮之後就到處宣揚,其他人知道後就都找劉觀行賄辦私事了,這樣劉觀簡直就是“名聲在外”了。

劉觀的兒子劉輻,利用父親的地位和影響力,公開索要賄賂,甚至包攬訴訟,大肆聚斂錢財。劉觀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憑兒子胡作非為。

至此以後,劉觀的下屬以及其他官員,見劉觀都是這樣,索性都貪汙受賄無所顧忌了。高官的子弟們也紛紛效仿劉觀的兒子劉輻,打著他們父兄的旗號,胡作非為、大肆斂財,無所不用其極。導致全國官場之風嚴重敗壞。

明朝為什麼在高壓反腐下貪官還那麼多

明朝十三陵

可以說劉觀及他的都察院這是給百官起了一個非常壞的帶頭作用,你這監察部門帶頭腐敗,那還怎麼監察百官,為國家為政府起監督作用。明宣宗就是清楚的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才決定拿劉觀開刀,殺一儆百。

處理了劉觀之後,明宣宗又安排人考察其他有貪汙行為的被免官吏,漸漸的官場貪腐之風才開始有所好轉。明宣宗感慨地說,幸虧罷免了劉觀,要不然這國家的風紀和法度不知要壞到什麼程度。

然而到了明宣宗的下一任明英宗朱祁鎮時,明朝的貪腐之風又開始逐年抬頭,到了明朝中後期這貪腐如同洪水猛獸洶湧而至,以至於最後無法收拾,導致明朝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