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可待!中国研发的老年痴呆新药 也马上要问世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张冰清

昨日,世界首款阿尔兹海默药被证有效的新闻传开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百健公司(Biogen)宣布,世界首款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抗β淀粉样斑块药物aducanumab已提交上市申请,正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有望在2年内量产。

一个新药为何引发全球瞩目?

这一新药为何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陈艳杏告诉钱报记者,几十年的药物研究以来,美国百健公司的这款新药是唯一一个有希望能从根源上延缓阿尔兹海默症进展的药物,所以如此广受瞩目。

根据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显示,自上世纪以来,全球在研药物共计1141个,其中已上市药物15个,III期临床31个,II期临床96个,I期临床59个,另外还有68.4%的药物都处于无进展或终止状态。

另外,在15种已上市药物中,仅有6款药物获得FDA批准。其他9款药物仅在部分地区获批上市,比如中国的复方海蛇胶囊仅在国内使用。

陈艳杏介绍,这些获批药物中,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但这些药物并不是针对根本的发病机理,而是作用于下游的神经递质改变,所以只能控制症状,并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此次的新药实际上是一种抗体,它能直接清除大脑里导致阿尔兹海默症的垃圾——β淀粉样蛋白,从而逆转疾病,真正延缓病程。

陈艳杏补充说,之前发现这类抗体会造成影像学上的异常水肿,但这次证实是暂时性改变,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她积极地认为,FDA通过这款新药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也有一个针对AD的药物值得关注

除了美国百健公司的这款新药,中国也有一个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值得关注,两者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

今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课题组联合上海绿谷等研究团队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揭示了GV-971抑制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机理。

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绿谷制药联合开发,历经21年。不同于传统靶向抗体药物,GV-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

陈艳杏解释说,这个药物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相关代谢产物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积累,从而减轻脑内神经炎症,进而改善认知障碍。

陈艳杏听过该研究的临床实验汇报,“临床数据结果是很好的,几乎无副反应,大家都很期待。”目前,这款药物作为“十二五”及“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纳入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优先审评,预计年内获批。

浙大二院团队正在研发验血确诊AD法

陈艳杏告诉钱报记者,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研究基本上都是大型医药公司在主导,临床上更多是针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她解释说,目前临床上确诊阿尔兹海默症主要有两种方法:amyloid/tau PET或者腰穿行脑脊液Ab/tau检查。但前者价格昂贵,将近4千元,且全部自费;后者是有创检查,“所以患者的接受度比较低,不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团队亦在跟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叶玉如院士合作,正在研发一种通过验血就能确诊阿尔兹海默症的方法,主要的难点就是找到有效的基于血液学的生物学标志物。如果抽一管血就能查出有没有阿尔兹海默症,那临床早期确诊率将大大提高。

【新闻+】

阿尔茨海默症研究历程大事记

■1901年11月,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在德国法兰克福精神病院收治了一名叫奥古斯特·德特尔(Auguste Deter)的51岁女性患者。

她患有严重的记忆障碍、语言障碍、理解障碍,对时间与地点也毫无概念。

阿尔兹海默医生详细地记录了对她的第一次问诊,还给她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也变成了神经病学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而迪特也成为了第一个得到记载的老年痴呆症的病例。

■1906年,AD的病理标志物由Alois Alzheimer首先报道。

病理标志物包括:以过度磷酸化为主要成分的神经纤维缠结和以A β为主要成分的淀粉样斑块沉积。

这两种标志物的主要成分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被发现。

■1984年,George G.Glenner 和Caine W.Wong发现了A β的氨基酸序列;1986年Inge Grundke-Iqbal首先发现了tau是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

■1991年,John Hardy和 Dennis J. Selkoe提出的关于AD发病机理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假说,给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了一个可以下手的靶点:清除和停止制造Amyloid,主导了后后续几十年的药物研发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