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時評丨沒有硬碰硬 哪來“想不到”


環境時評丨沒有硬碰硬 哪來“想不到”


環境時評丨沒有硬碰硬 哪來“想不到”

環保治理就要硬碰硬,沒有鐵腕治汙的勇氣和一抓到底的魄力,就難見生態環境的好轉。

兩水匯流,三面環抱,大批過境候鳥在水面棲息……如今的固原市隆德縣城,因為這樣的美景被稱為“西海固的江南小鎮”。可誰能想到,10來年前,隆德還因當地渝河邊上的工業汙染、汙水直排和垃圾堆積等環境問題,而廣受詬病。

一切改變,皆從當地打響渝河治理攻堅戰開始。

控源截汙、河庫共治、生態修復,三場硬仗接連打響;萬噸以上澱粉加工汙染企業關閉13家,水庫排幹一層層清淤;利用河長制打破行政分治,合力攻堅……一場場硬仗打下來,隆德變了,渝河沿岸也成了一條生態廊道。《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更是如此報道隆德治汙:想不到,渝河還能這樣清!

一句“想不到”,道出了隆德治汙前後的巨大變化,說出了當地群眾的難以置信和滿懷喜悅,更從側面映射一個深刻道理:環保治理就要硬碰硬,沒有鐵腕治汙的勇氣和一抓到底的魄力,就難見生態環境的好轉和環保治理的成效。


環境時評丨沒有硬碰硬 哪來“想不到”

毋庸置疑,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對於環保問題要求堅決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的呼聲一直不斷。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到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把改善生態環境列為必須守好的三條生命線之一,強調“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責無旁貸的政治責任、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事業勝利的重要保證”……縱觀這些要求,不難發現,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很多地方的共識,“嚴守生態紅線、保護生態環境”,也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但有責任無行動不行,有行動不碰硬更不行。相比日益嚴格的要求,現實中一些地方在環保治理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懈怠或畏難情緒,認為環保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發展,要麼做起事情腰來腿不來、點到為止;要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欺上瞞下那一套;要麼消極應對或抗拒懈怠,不敢也不願硬碰硬……凡此種種,必然導致一些生態“老大難”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也會使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惡化、風險加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收官之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啃的“硬骨頭”不會比過去少,要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如果面對問題和痼疾,缺少“傷筋動骨”的動真碰硬,就不可能“藥到病除”。反之,也唯有敢於動真碰硬,倒逼環境執法亮出“牙齒”、形成有力威懾,才能真正體現環境治理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實實在在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環境治理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久久為功。用硬碰硬成就環境治理的“想不到”,隆德縣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倘若其他地方也像他們一樣,執著於硬碰硬,用實際行動“精心呵護母親河,堅決保護賀蘭山,全力守好六盤山”,那麼,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之盛景就一定能早日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