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臊子面: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

“揉得面儿团团转,擀的面皮纸一般,切的面条细如丝,下到锅里莲花转,捞上筷子荡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 这几句通俗易懂的儿歌唱出了正宁臊子面的制作过程和美味程度。若你品尝过正宁臊子面,你就一定会领略到她的“烹饪之妙”。

正宁臊子面: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地域和物产的限制,也受到当地的习俗影响。正宁地处北方,盛产冬小麦,所以居民的主要饮食以小麦面粉制作的面食为主。因为冬小麦是经过秋种、冬眠、春长、夏收跨年度的生长周期,淀粉积累丰富、劲道柔韧,在众多美味佳肴中,尤其以正宁冬小麦面做出的“臊子面”更具特色。

正宁臊子面: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

至于说为什么叫臊子面呢?一种说法,是因吃的时候汤太烫,面太长,要吸着吃,会发出“哨、哨……”的声音,因而得名“臊子面”;而另一种传说是因为正宁风俗里有新娶媳妇进门第一天要为亲戚邻里和家人做顿面,人们开嫂嫂和小叔子的玩笑时,会说回家吃一回:“嫂子面”。又由于这种面条所配汤料以臊子为主,附加豆腐和青菜,所以人们也就称作“臊子面”,既显示和考验新媳妇的厨艺,又寓意天长地久、和和美美。

正宁臊子面: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

小时候,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平常饮食主要以一箩面(白面和黑面混合的面叫一箩面)馒头和“金裹银”(金裹银,就是先揉好一团黑面,再揉好一团白面,用白面裹好黑面,擀出来的面条。)面条为主,所以,我们小孩子就盼着过节过年、家里来亲戚或是自己的生日,因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妈妈才舍得取出平时不舍得吃的白面,为我们蒸上一笼雪白雪白的馒头,擀上一顿香喷喷的臊子面。每当这时候,我最爱站在案板旁和锅台边看她制作臊子面的过程,那简直是一种智慧和勤劳结合出来的唯美画面,使我一直念念不忘。

臊子面制作独特,做工精细,制作流程主要分和面、揉面、擀面、做汤、煮面几个工序。每到做臊子面时,妈妈就早早地和好面,饧上两、三个小时,饧的时候她就做别的厨活,过会去揉一会面,再过一会再揉一会面,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直到用经验判断满意为至,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老人们有句古话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说要做好一碗正宗的臊子面关键是要饧好、揉好。

一碗上好的臊子面,就如前面儿歌所唱,面条长如线,细如丝,能穿针,长而柔韧,细而不断,易于消化,老幼皆宜。正宁臊子面,因汤料不同,可分为臊子面和酸汤面两种。天冷时适宜做煎汤的臊子面,天热时适宜做酸汤的凉臊子面。臊子面煎汤以洁白粉嫩、质地柔韧的正宁豆腐和大肉臊子为主材。说起正宁豆腐,那可是正宁一个响当当的地方特产。有一句歇后语说:“马尾子串豆腐哩提不起”,而在正宁豆腐面前,这句歇后语是不成立的,因为一个常年做买豆腐的正宁人和一个人爱较真的人打过赌,用称钩扎在豆腐上称都掉不了,这就是正宁豆腐的绝妙之处。再配以胡萝卜丁、辣椒油和绿波菜。酸汤面汤以花椒水调以盐、醋,外加炒的韭菜沫、辣椒油,再撒上点香菜,真是一清二白三绿外加一点红,观之色美、食之味鲜,臊子面喷香美味,酸汤面清爽可口,人们吃后,回味悠长。

又到麦黄时节,勾起我“尝新麦”的记忆。受周祖遗风影响,正宁至今还流传着“尝新麦”的民俗。每年新麦成熟之际,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到麦地里选出一把穗大粒饱的麦穗,高悬于堂屋,表示新麦已熟,先敬祖宗,以示报恩。然后才用刚收麦子磨出的新麦面,做成臊子面,敬请老人“尝新”表示晚辈的孝道,至今这种尊老爱幼的风俗在正宁流传,家里的第一碗面一定是老人们先品尝,其次才是后辈们。

这些年,日子越过越好,我吃过的面的种类也不计其数,有油泼面、干拌面、炸酱面、岐山臊子面……可我独爱正宁臊子面。“十里八乡转一遍,最好不过咱正宁臊子面。”妈妈做的臊子面,那种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一种家的味道。我耳边仿佛又传来孩童唱儿歌的声音“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

总监制:缪中发

监 制:慕彬 王俭

责 编:邵勇瑊 编 辑:张志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