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不能治愈?

zhm_327439078


糖尿病是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一经诊断,常常难以治愈,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通过积极规范化的治疗,我们可以稳定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表现,并可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发生的综合征。糖尿病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部分缺乏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发生抵抗所导致。

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或药物替代治疗。而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部分缺乏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如果我们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少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血糖稳定达标,甚至可以不使用胰岛素,但这也并不代表糖尿病就可以治愈,因为生活方式干预也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大家不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血糖又会再次升高。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听从专业医生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

‏‌‎‌‬‪‮‭⁠‌‪‬‌‮‫‌‌‭‌‫‭‬本文由全科扫地僧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

全科扫地僧


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及传统医药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若不注意调养,饮食不控制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理想控制,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患者也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只要糖尿病人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地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迄今为止尚未筛选出一种具有较强降糖作用的中药,有些中药可能具有一些改善症状的作用,但长期高血糖状态将使脏器受损。而且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降糖中药实际含有西药成分,故患者在选择中药时也应请医师指导。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防治有一定作用。但病友们如果盲信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内分泌杨金奎教授


最常见的二型糖尿病有治愈的可能。但是,预防重于治疗!

严格的说,不是靠药物治愈,而是靠自己改变生活方式而自我治愈,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则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不过得先警告一下,必须经过

糖耐量曲线的测试,才能证明的确已经恢复正常,而不能自己胡乱停药,切记切记

让我们了解下,常见糖尿病的发生原因和风险因素,再次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不过,1型糖尿病很难预防,但二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则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的。

糖尿病的原因

  • 1型糖尿病

医生并不确切知道导致1型糖尿病的原因,但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了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因为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的死亡目前是不可逆的,因此一型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

  •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则源于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的结合,正因为生活方式会影响2型糖尿病是否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初期,是完全可逆的。实际上,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超重和肥胖问题,只要能克服超重或肥胖问题,2型糖尿病就具有可逆性。

  •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荷尔蒙变化的结果,是因为胎盘产生的激素使得孕妇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影响不那么敏感。这可能会导致怀孕期间的糖尿病,但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在生产后,就自动恢复。总的来说,怀孕期间体重超重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

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某些因素会增加您患糖尿病的风险。您的家庭,环境和先前存在的疾病都会影响您患糖尿病的几率。您需要了解哪些风险您可以控制,而哪些风险您无法控制。

  • 1型糖尿病

如果您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1型糖尿病,那么您也更有可能患上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1. 超重

  2. 年龄在45岁或以上

  3. 直系血亲有2型糖尿病患者

  4. 缺乏运动

  5. 曾经发生过妊娠糖尿病

  6. 糖耐量受损(前驱糖尿病)

  7. 有高血压,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


  • 妊娠糖尿病

  1. 超重

  2. 年龄超过25岁

  3. 曾经发生过妊娠糖尿病

  4. 怀了一个超重胎儿

  5. 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

  6.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糖尿病的预防

1型糖尿病是不可预防的,因为它是由免疫系统问题引起的。2型糖尿病的一些原因,例如您的基因或年龄,也不在您的控制之下。然而,许多其他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是可控的。大多数糖尿病预防策略涉及对您的饮食和健身常规进行简单调整。

如果您被诊断患有前驱糖尿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

  1.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或骑自行车。

  2. 在饮食中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

  3. 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不要吃精白米和精白面,用粗粮代替)。


  4. 少吃一些,多吃几顿。

  5. 如果你超重或肥胖,那么请尽量减掉至少7%的体重。

这些不是预防糖尿病的唯一方法 ,但它们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当然你也可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可以帮助您避免这种慢性疾病的方法和策略。

某些类型的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是由您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的。但其他类型糖尿病,如 如2型糖尿病,您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增加身体活动和减轻体重来进行预防。

  • 1型糖尿病

注射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因为患者绝对缺乏胰岛素,因此治疗不可避免。

  • 2型糖尿病

改变饮食和运动可以帮助一些人治愈初期的2型糖尿病。但是如果改变生活方式,还是不足以降低血糖浓度,那就需要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您可能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进行辅助,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

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在某些情况下,改变饮食甚至可以逆转或控制糖尿病。

  • 1型糖尿病

根据您吃的食物类型,您的血糖水平会上升或下降。食物中的糖或淀粉,会使您的血糖水平迅速上升,而蛋白质升高血糖的速度则慢很多。

  • 2型糖尿病

吃正确类型的食物既可以控制血糖,又可以帮助你减掉多余的体重。为了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尝试少食多餐,多吃以下食物。

  1. 水果

  2. 蔬菜

  3. 全谷类

  4. 瘦肉蛋白,如家禽和鱼类

  5. 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和坚果



裸猿的故事


糖尿病一旦得上如影随形

糖尿病的现状是患病人数不断增多,更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无法彻底根治。所以也提醒糖友们,任何宣扬糖尿病能根治的药方神方都是

骗人的,不要轻信。但是不要因此灰心丧气,只要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美好人生。

比如,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往往不用药也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影响寿命。但这种控制和治疗是终身的,不能松懈,不能半途而废,要一直坚持。

而对于一些病情稍重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监测、心理调适等方法来控制血糖,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配合医生使用药物,控制不得并发症。

最大的威胁是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生虽然可怕,却可以防治,一旦得上糖尿病则要控制不得并发症,因为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其实是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糖尿病可引发的并发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并发症一般来得突然,极易威胁生命。慢性并发症一般发生隐秘,如果不注意监测,可导致残疾或早亡。

控制并发症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要做的,因为它的危害比糖尿病本身严重得多,它是患者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健康圈内人


糖尿病人怎么能降低血糖?我告诉你,我有偏方,第一早晨喝一碗【黑豆,黑芝麻,黑米,黑香米,意仁,核桃】打成粉。中午菜可以吃一碗,后吃主食,二两酒,主食一半馒头,活15个饺子,或一两粗粮玉米面的窝窝头,晚饭一碗菜,一两主食,我吃饭是【黑豆粉,黑芝麻粉,核桃粉作成的窝窝头。】晚饭后要走一万步,我16年12月9号测血糖值6.5到14号测血糖值5.1吃上面的主食和菜,17年1月1号开始,不吃【二甲双胍】到三号早晨空腹测血糖值6.1。1月10号5.9每天走一万步,并作诗一首【糖尿病】弃新思旧嘴受苦,淡饭粗茶心才甜。若能此法坚持住,确保幸福万万年。


刘志强81042869


我们先了解下糖尿病的病因,为什么我们会得糖尿病?

· 胰岛素是人体调节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重要激素,也是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如果发生问题就会使血糖升高,产生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一种是多种原因引起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

·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除了胰岛功能受损外,广泛存在的胰岛素抵抗是另一重要致病因素。这些人的胰岛素分泌本身并不少,但却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的共同致病因素,最终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

可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病因并不是容易去除掉的,所谓的去掉病根的完全治愈目前暂时还做不到。

然而,糖尿病通过合理的积极治疗,改善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是可以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症状消失的。

但千万不要以为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痊愈了,而因此轻易自行停药或者终止治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非常危险,

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

有研究揭示,当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过半,而胰岛素抵抗也已经存在多年。也就是说,身体在此时已经受损,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不好好治疗而引发如冠心病、脑梗塞、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其中,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如何才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呢?

坚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等干预措施,可改善高血糖症状,减小血糖波动。

认认真真控制血糖。糖友要通过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坚持每天测量并记录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下表,您就可以对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一目了然。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糖友们每次复查时,除了评估血糖控制之外,也别忘了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散瞳行眼底检查等。通过对这些检查结果的把握,患者能够实现自我认识,密切掌控现状,培养和并发症的“距离感”。


本答案指导专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医生陈罡。


糖大夫


我是空腹9·6餐后10·多当时挺害怕的,但我坚持没吃药,十天以后血糖空腹4·7餐后5·6我控制饮食,十天没吃白面,大米,土豆,餐后大步走30分钟,主食是麦子,黑米,红小豆,高粮米,小米,玉米面,少许白面放一起做成的馒头,先把麦子,黑米,高粮米,红小豆泡了再加小米用豆浆机打成糊,再加玉米面,白面发上,做成馒头,坚持下去,别吃猪肉


牵手一生64976625


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一型糖尿病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心情、自身免疫或是病毒入侵等等各种复杂条件共同作用造成,目前明确的原因还没有最科学的解释,这种糖尿病基本自身的胰岛细胞都已经死亡,无法再产生胰岛素。胰岛细胞凋亡不可逆转,所以是不可能根治的。目前有很多让胰岛细胞再生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能让胰岛细胞再生的技术,不过很多研究已经有找到让胰岛细胞再生的萌芽,再不久的未来或许可以找出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二型糖尿病多是因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恶劣造成的。体内长期摄入高油高脂的食物,胰岛素工作量太大,从而导致它们“偷工减料”,本来应该让糖分进入细胞,而它们却不做这一步,从而血糖大大升高。不过也有认真干活的胰岛素,部分糖分能存入细胞,所以二型糖尿病人如果控制好饮食和血糖就可以不必注射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还能分泌胰岛素,所以在早期出现病症的时候是可以逆转的,但是如果还是长期不注意饮食作息,养成惯性,久而久之就无法再逆转根治了,甚至由于胰岛工作量太大,也有可能损伤胰岛细胞,无法再生。

不过即使糖尿病不能根治,但也不代表糖友的生活就失去了希望。

糖尿病主要就是控制好血糖,血糖如果能控制好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差异,除了多了一份对血糖的谨慎之外,照常能工作,照常能学习,照常能运动。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最应该值得关注的,如果长期都不注意控制好血糖平稳,四肢末端、眼睛、心、脑、肾都可能出现疾病,这些才是真正让人备受折磨的症状。

所以,即使糖尿病是无法治疗好的,但只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定期去医院检查,听好医嘱,糖尿病人也是可以正常生活的!


王旭峰营养师


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终生服药,是这样吗?非也,只要您相信糖尿病可以治愈,并付诸行动,糖尿病就可以治愈,而且能够逆转!

血糖太多了,不外两个因素:

1.进入的太多

2.排出的太少

试问你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前,他的饮食,含糖量难道都比周围人高吗?与他饮食相同的朋友、家人怎么不会得糖尿病?已经得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低糖饮食,却仍然无法缓止糖尿病的恶化,所以糖尿病不是因为吃了含糖量高的食物。

另外,糖尿病患者排出的糖太少吗?恰恰相反,糖尿病的确诊标准之一,就是尿糖值高,从小便排出的糖太多,所以,也不是排泄的问题,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糖尿病刚开始吃的多,拉的多,为什么?是身体不吸收,吸收--是身体脏腑吸收营养,吃进去的东西脏腑没吸收到营养,那脏腑就会说,怎么不给我养分,我好饿,于是继续吃,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能量的补充,慢慢身体越来越虚亏,越来越瘦,虚亏到一定程度,从刚开始特别能吃到后来吃不下了,而能量不能吸收不单纯涉及到脾胃,还涉及到五脏六腑,所以,糖尿病的根源它实质上是糖不能够被吸收的病,而不是糖太多的病。

血液是用来运输糖份的,只是运输途径,它不运用糖,那么糖停留在血液里面,也就是说糖进入不了我们的脏腑和器官,它进入不了,相当于摄取有问题,也就是说糖的吸收有问题。

糖是营养是能量,它应该进入我们的脏腑、器官和细胞,不应该留在血液里,于是,我们的身体被迫通过小便将"多余"的糖排出体外,这是不得己而为之啊!

由此看来,糖尿病的主要问题不是糖太多,而是五脏六腑缺糖;不是降糖,而是解决糖吸收的问题。只要解决糖的吸收问题,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

那是什么阻碍和降低了脾胃的吸收能力呢?下面的文章节选自非药而愈公众号《糖尿病治不好,病人负全责》一文。

要想真正治疗糖尿病,必须关掉导致糖尿病的水龙头!那么这个水龙头,糖尿病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有一种观点,认为糖尿病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造成的,因为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被消化成糖,糖被吸收后,升高了血糖,久而久之就得了糖尿病。

如果这真的是糖尿病的根源,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一个推论,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人均大米摄入量越高,这个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应该越高。

我们看看咱们国家的情况,从1980年到2010年,我国的大米消费量没有总体变化,一直保持在每人每年100千克上下。但是同期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却从0.7%升高到11.6%,显然我国的糖尿病流行不是大米的原因,因为大米的消费量没有变。

还有一种说法,说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于是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他们把糖尿病患者分成高果和低果两组,然后同时做三个月完全一样的营养治疗,这期间,高果一组要比低果患者多吃很多水果。

三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两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吃不吃水果对糖尿病病情没有影响。

那么大米和水果都和糖尿病不相干,什么和糖尿病最相干呢?

肉类!肉类!肉类!

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了十几倍,糖尿病发病率也增加了十几倍。一项涉及6万多受试者的美国研究发现,随着动物性食物摄入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高。

植物性饮食逆转糖尿病

如果肉类的摄入是糖尿病的水龙头,那么停止吃肉就意味着关掉了水龙头,糖尿病就自然痊愈了。

是这样吗?

1979年,研究者让20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相当于低脂素食,结果短短16天以后,9位患者不需要再打胰岛素了,余下的11位病人胰岛素的平均注射量从26个单位降低到11个单位。

1994年,197位口服糖尿病药的患者进行了非常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低脂素食和步行,26天以后,需要服药的患者减到57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0%的患者被逆转。

所以糖尿病不过是一个纸老虎罢了。

只要我们相信糖尿病可以自愈,并付诸行动,我们就可以自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原来是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阻碍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我们的脾胃为了消化这些肥甘厚味的动物性食物,每天马不停蹄、超负荷的工作,它太累了,都累趴下了,胰岛素自然就生成不足了,那么,停止吃肉,停止自我伤害,改全素饮食,让脾胃多多休息,吃八分饱,不能吃撑着,素食也不能吃撑着,慢慢的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可以恢复,请相信身体的自愈能力。

植物饮食可以逆转糖尿病,如果用温补脾肾的中药辅助调理,效果会更好。

早七时附子理中丸一丸,下午五时桂附地黄丸一丸,不适停服。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寒凉油腻,白天适当运动(走路、散步即可),晒太阳,晚上早睡觉,不要熬夜。


何滨柳健康养生


糖尿病还能治好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代谢疾病。糖尿病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二型糖尿病是非胰岛素依赖型,是胰岛分泌不足,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进行调整,治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有1亿多。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威胁人类生命的又一大杀手!

为了有效的预防控制糖尿病。我们应该对糖尿病的病因有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病因有四条,1,是吃出来的。2,是想出来的(思则气凝,伤脾,再则伤肠,大便不成形)3,是累出来的。4,是治出来的,乱用药。

我们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再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症状。

上消之症:烦渴多饮,易渴,易口干,上焦有火。

中消之症:多食善积,易饿,吃不饱,干吃不长肉。

下消之症:馊便不止,身体消瘦,多便多尿。

以上我们了解了糖尿病得病原因,和三种症状。回头我们再看一看,得了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愈呢?回答是暂时不能。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出这种药。但这不等于说得了糖尿病,就得了绝症。因为糖尿病虽不能治愈,但却能通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口服降糖药,有效的控制血糖,效果极佳。

当然,如果您喜欢中医中药,也可以通过中药进行调整血糖。

如果您是肺肾阴虚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糖尿灵片,消渴灵片,益肾消渴胶囊。

如果您是气阴不足型可选用:玉泉片,降糖丹,养阴降糖片,消渴平片,糖尿乐胶囊,降糖舒胶囊,消渴丸,降糖甲片,玉液冲剂。

如果您是阴阳两虚型的:可选用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龟鹿二胶丸,下消丸。

总之,我们要对糖尿病重视起来。积极治疗,千万不要灰心,相信不久,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药,一定可以研发出来,糖尿病一定可以治愈,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以上文章所介绍的中成药,如果哪位朋友想用,需咨询中医大夫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