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代士子的生活史:读《儒林外史》

导语:本周,读完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罢感触很多。但最让我触动的则是真实的人性。这本书不同于同时代的书,没有浓厚的说教味道,也没有因果报应学说,所以综合来看,这部书很接近真实生活,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各类人的百态人生。书中既有多年科举梦圆的范进、周进,也有视科举为粪土的杜少卿,还有科举屡试屡败的马纯上等人。当然,更难能可贵的还有牛布衣、牛浦郎、严大育等普通人。下面谈谈这本书的特点。


一部明代士子的生活史: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的特点

本书第一个特点就是人性。读此书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联系现实,能看到自己、朋友的影子,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一个人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这样的二元对立观点在吴敬梓这本书并不存在。现实生活的人性当然也是这样,好人也曾做过坏事,坏人也做过几件好事。一个曾经的好学的少年,最后蜕化变质,成为了一个贪婪轻义,书中匡超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多么的好学侍奉父母,后来因为躲事,牵涉了一系列事,逐渐坏了本性,变成一个狡黠的人,可以去做枪手,还可以见死不救。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事情,但在我看来,人本身就是复杂,不能三两句话讲清楚。譬如现在的许多落马贪官,曾经也是一个朴实、勤奋好学的人,但最后就变了。所以,不要以为时代变了,人性就不一样,古往今来,人性都是如此,这是本书价值所在,你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也可以看到明代的士子的生活,就看从哪一个角度了。

第二个特点则是写作技巧。明清小说,许多都是章回体,当然本书也是。巧妙的地方,相对于《三言二拍》系列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本书则是把每个故事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联系的。一个章回结束的时候,接下来会把下回出场人物引出来,完全没有别扭之感。而且总在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这同电视剧一样,是为了勾起读者阅读欲,这样写法,非常值得借鉴。在我创作的小说中,我则很少照顾读者的情绪,总是我手写我心,自然导致阅读率不甚高,这点非常借鉴。

第三个特点是连环的曲折。这里我举牛浦郎冒充牛布衣的例子。牛浦郎本是一个农家少年,因到和尚庙夜晚读书,受到老师傅的厚爱,于是就把牛布衣的诗集送给牛浦郎。但老师傅还未正式提交,就被手脚不干净的牛浦郎偷去了。这牛浦郎也真是聪明,就想出了冒充牛布衣的主意,从此就走上了人生巅峰。在设计情节时,吴敬梓让老师傅恰好远行,牛布衣未曾谋面的诗友轮番登场,就是为了使牛浦郎的骗局继续下去。中途,也曾有牛布衣妻告状,但由于知县的颟顸,这个骗局就这样无人揭穿了。这样设计情节,很有耐看性,让人看着牙痒痒,但结局又让人意料之外,真是巧妙。这里多说一句,古人窃钩者盗,窃国者诛,牛浦郎这样的欺骗当然只是雕虫小技,如若没有一系列伪君子,糊涂的人帮衬,骗局何愁不破。但现在社会,各种假大师,把官员、社会名流骗个团团转,他们难道不知道吗,无非是为了从众,还有假军官、假高富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在与明代又有何区别,无非是换个时代再重演一遍。

正是本书的反映真实人性特点,所以何炳棣先生在《明清经济史》一书中大量引用此书作史料,说明科举不易。这部书的史料价值就极其重要,前文我提到的用匡超人的例子可以研究明代赋税征银后,金钱对明代社会的影响,比如价值观,比如科举。

2.《儒林外史》的商榷

刚才谈到本书的几个特点,照例还是要谈本书的一些遗憾的。一是本书的结尾未免理想化。在本书的最后,嘉靖皇帝追封书中人物一官半职。这样的安排反倒是前文的一些情节相背离的,譬如封杜少卿官职,这杜少卿本身就无意科场,此时分封,反倒显得此人有些俗气。又比如严大位本人是一个六亲不认,满嘴瞎话的人,这样的人若得分封,与书首王冕的故事是极为不相称,同样还有骗子牛浦郎、张铁臂等。二是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描写江南杜少卿、迟横山等人的交往,依我来看,写得很乏味。与前半部分的精彩高下立判,或许写到此处,吴敬梓是为了照应书首王冕这个引子,也未可知。

蓑翁说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一本全面描绘明代士绅阶层的画卷,无论是用于消遣,还是作为史料研究,或是从事诗词研究,本书都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2.何炳棣:《明清经济史》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一部明代士子的生活史:读《儒林外史》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