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一、醫學的現狀

面對死亡和衰老,當今醫學做對了嗎?

跟前人相比,我們活得更長、生命質量更好。科學進步已經把衰老和死亡,變成了醫學可以干預的項目。人們不再把它們看成一種自然的結局,而是將其看成一種病,千萬百計希望"治癒"它。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每一次病人醫治無效去世,都好像是一種意外。媒體經常報道,某個90歲的老人跑馬拉松的故事,彷彿這不是生物學上的奇蹟,而是對所有人的合理期待。長生不老的幻覺大行其道。

病人、家屬、醫生、社會都在追求延長生命、"戰勝"死亡,這是否是正確的態度呢?

二、一個癌症末期病人的故事

約瑟夫·拉扎羅夫到了癌症晚期,已無法治癒了。

醫生給了他兩個選擇:一是姑息治療,二是實施手術。但是,手術治不好他的病,也不能糾正腫瘤引起的癱瘓,更談不上恢復過去的生活,只能讓他多活幾個月。而且,手術本身也有危險,失血量會很大,術後可能發生各種併發症、恢復起來很困難。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我儘量用委婉的語氣把情況說清楚,但是,病人還是一下坐了起來。"別放棄我,"他說,"只要我還有任何機會,你們一定要讓我嘗試。"

他簽完字後,我出了病房。他兒子跟出來,把我拉到一邊說,他的母親死在監護室裡,死的時候全身插滿了管子,戴著呼吸機。當時,他父親曾經說過,他絕不想這樣的情形發生在他的身上。但是,時至今日,他卻堅決要求採取"一切措施"。可見一個理智的人在死亡降臨的時候,還是無法捨棄求生的慾望。

結果,手術本身很成功。但是,病人身體太弱,術後一直沒有恢復。

他住在監護室,併發了呼吸衰竭、系統性感染,臥床不動又導致了血栓,然後,又因治療血栓的血液稀釋劑而引起了內出血。病情每天都在惡化,最後終於不得不承認他在向死亡的深淵墜落。第十四天,他的兒子告訴醫療組,我們應該停止"治療" 了。

作者覺得,病人選擇手術,真是糟糕透頂的決定。

他的選擇之所以糟糕,不是因為手術有那麼多風險,而是因為,手術根本不可能給予他真正想要的東西:排便節制能力、體力,以及過去的生活方式。他冒著經受漫長而可怕的死亡的風險(這正是他最後的結局),追求的不過是一種幻想。

接著,作者問了三個問題。

是不是大多數病人為了延長生命,都會選擇冒險?除了手術,醫學還有沒有其他幫助?如果說病人在追求一種幻覺,醫生是否也是如此?

癌症已經擴散到全身,連恢復到幾個星期前的生活狀態都不可能了。為什麼我們不坦然承認這點,卻要給病人提供手術這種選擇,還告訴他也許會有某種好的效果,而實際上只是披著新技術外衣,對他進行折磨。

三、衰老的來臨

死亡的前奏----衰老。每個人都會老,而且我們的社會正在迅速老齡化。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1790年的美國,65歲以上的人不到2%,今天已經上升到14%。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現在,中國是地球上第一個老年人超過1億的國家。

很多老人無法維持獨立、自助的生活,身體太虛弱,必須有人照顧。

一多半的高齡老年人獨居無伴,而且子女數量比任何時候都少,老年病醫生的人數,實際上還下降了。

需要照顧的老人,將會越來越多,社會將無法負擔。唯一的辦法是採取正確的措施,使得老人更長久地保持至關重要的生活能力。

四、一個養老院的故事

1991年,31歲的比爾·托馬斯(Bill Thomas)接任紐約州一個養老院的醫療主任。這所養老院有80位嚴重失能的老人。一半老人身體殘障,80%的老人患阿爾茨海默病或者其他類型的認知障礙。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初來乍到,托馬斯在每間屋子裡都看到了絕望。養老院讓他覺得壓抑,這裡的居民如此缺少精神和活力。

他決定為養老院注入一些活力,嘗試把植物、動物和孩子們引入居民的生活,看看情況會怎樣。

他說,目標是抗擊他所謂的養老院的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為了攻克這三大瘟疫,療養院需要一些生命。要在每個房間裡擺放植物;要拔除草坪,開創一片菜園和花園;要引入動物。

他引進了兩條狗和四隻貓,以及100只鳥(為了讓養老院聽起來有積極的生命感)。他扔掉了所有的人工植物,在每個房間都擺上了鮮活的植物。他讓員工子女放學以後過來玩,朋友和家人也可以在後院的花園玩,還有供孩子們遊戲的操場。

有一天凌晨3點,托馬斯接到一位護士的電話。"狗在地板上拉屎,"護士說,"你要過來打掃嗎?"對護士而言,這項任務不是她的份內之事,她上護士學校可不是為了打掃狗屎。

托馬斯於是決定,讓老人來負責照顧動物。

這一切在老人們身上的效果很快就彰顯出來,無法忽視:他們甦醒了,活過來了。

"我們認為不能說話的人開始說話了,"托馬斯說,"之前完全孤僻、不走動的人開始造訪護士站,說'我帶狗出去散步'。"所有的鳥都被居民收養了,他們給每隻鳥起了名字。人們的眼裡有了光亮。

托馬斯總結自己的做法:我們不是在運營一個機構,而是要提供一個家。

學者研究了該項目以後,發現比起其他養老院,這所養老院的處方藥數量下降了一半,死亡率下降了15%。

五、如何告別?

醫學進步讓人們活得更長。但人們還希望活得更健康,更舒服。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如果這兩個目標發生衝突,即醫學讓病人活得更長的代價是不健康不舒服,我們應該怎麼辦?

有些病人完全沒有治癒希望。我們仍然選擇干預。為了延長几個月生命,不惜讓病人忍受巨大痛苦。對大多數人來說,因為不治之症而在監護室度過生命的最後日子,完全是一種錯誤。......你躺在那裡,生活侷限於一張床、一張桌子、一臺小小的電視機和半個房間----中間會用簾子把你和別人隔開。

你戴著呼吸機,每一個器官都已停止運轉,你的心智搖擺於譫妄之間, 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無法離開這個暫借的、燈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來之時,你連一句話都已經說不出來了。

作為病人,應該接受死亡是人生的自然結果,不應為了延長生命,聽任技術擺佈自己的身體。

我們把生命的餘日交給治療,結果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好處,讓這些治療攪亂了我們的頭腦、削弱了我們的身體;我們在各種機構,比如養老院和監護室,度過最後的時光。

我們一直猶猶豫豫,不肯誠實地面對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應獲得的安寧緩和醫療與許多人擦肩而過,過度的技術干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人們無法迴避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此,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作為醫生,要忍住干預、修復、控制的衝動,因為死亡已經超越了醫學問題。面對衰老和死亡,醫學技術只是一方面,心靈的滋養、理解和安慰是急需補上的另一方面。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驗作為醫學問題對待,而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對待。不應該把病人的命運只交給技術,更應該交給重視和理解人類需求的人。

結尾處,作者寫道了父親的死。

他從來就明白生命的短暫以及個人的渺小。他把自己視為歷史鏈條中的一環。我父親幫助我們理解,他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們也是。

我幸而能夠聽到他講述他的願望,聽到他跟我們說再見。通過有機會做這些事,他讓我們知道,他的心境安寧。這也讓我們心境安寧。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作者是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 。麻省總醫院外科醫生、哈佛醫學院教授、白宮健康政策顧問。作為一個頂尖醫生,他將自己多年的思考寫成了這本書。

最後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應該知道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