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明末清初,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各方揭竿举义,加之清军入关,国破家亡,激起了“反清复明”的抵抗运动。政体的动荡往往促使思想的活跃,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以明遗民士大夫文人为代表的崇尚“高古奇逸”风格的巨浪,由此也出现了一大批特立独行、高标卓识的书画家,书画风格冷逸出尘,格高意远,后世誉为“遗民画派”。傅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傅山画像


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阳曲县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青主、仁仲,又字侨山,别署公它,亦曰石道人、啬庐,入清后出家为道士,号朱衣道人,名真山,丹崖翁、松侨、侨黄老人等。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医学家,且武功卓绝,著述甚丰,学问深邃广博,被尊为一代宗师,是明末清初学术界的一座高峰。梁启超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同列为学问及思想界的“清初六大师”。


傅山其书:“草楷篆隶俱造绝顶”



傅山一生著述丰盈,有《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经子批注》《百泉帖佛经批注》《诸史批注》等存世,后人收罗汇集整理成《傅山全书》《傅山全书补编》。


傅山的经历在遗民文人中极具代表性,透过他的诗文书画,可以看到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坼的时代,也见证了中国17世纪书画史的转捩和嬗变。傅山较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相比,思想、视野更为博杂,主张经、子不分,反对儒学道统,将诸子百家、经学及理学融于释道,在音韵学、金石学方面亦为精通,且尤重经世致用的变化之方,为近代国学研究开辟了更为宽广的蹊径。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轴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草书杜甫《赤霄行》诗句轴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草书《青羊庵》诗轴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草书“柳外明河河外烟”诗轴


傅山的书法独步于明清之际,诸体精通,“草楷篆隶俱造绝顶”,向来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奉为圭臬。傅山对于“二王”一系的帖学书法,用功颇深,尚存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临王羲之〈诸从帖〉》《临王献之〈安和帖〉》《临王羲之〈明府帖〉》等世不少临帖作品,表现出傅山对“二王”的熟稔和偏爱。在临摹“二王”法帖之外,傅山由文字学参碑碣金石,精研篆隶,曾提到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他时常运篆书之意于各体,开杂体之风。


如此次展品中的《寿王锡予四十二韵》十二条屏,虽为大草作品,间揉米襄阳、颜鲁公、王觉斯诸家轨则,但也参杂了篆书字法与笔意。真书小字则出入钟繇、“二王”门径,大楷喜师颜字,笔意生拙,体态宽绰。傅山尤以草书成就最著,笔势飞动,肆意挥洒,如磐根老藤,圆转似游龙,雄奇宕逸,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在纤弱书风占据主流的时代,傅山倡导“书如其人”“人奇字古”,主张正本溯源,直追先秦汉魏古风,探寻中国书法的本源与真美,他针砭时弊,指点迷津,成为碑学兴起的关键人物。傅山晚年的书风以“二王”为依托更加挥洒淋漓,调和碑学的“阳刚之美”及帖学的柔美,圆熟地达到变化万端、无穷无尽的化境,开创了一代书风,是书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傅山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的书学主张,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集中体现了傅山的自然美学思想,也是精神人格的凝练,在中国书法美学理论探索与研究的道路上独辟蹊径,影响深远。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在现场展出的《寿王锡予四十二韵》十二条屏


傅山不仅是书法巨擘,在绘画上亦有建树。清初画坛上有“四僧一道”之说,“四僧”指渐江、髡残、八大、石涛四位方外画僧,“一道”指的就是朱衣道人傅山。清人将他的画作列为逸品,《半塘闲笔》曾将其画与八大山人同论,认为高出一般画家藩篱。傅山现存绘画作品不多,皆以山水、花卉、禽鸟等为多,属文人逸格一类。作品意境古拙,纵横恣意,气概磊落,潇洒豪放。时人称赞他“胸中自有浩荡之气,腕下乃发奇逸之趣”。


被后世誉为“遗民画派”,一代宗师,傅山书法欣赏


傅山家学:诗书传家,俊彦满庭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是傅山写给儿孙们的一句诗,这句诗集中体现了傅山对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核心精神与态度。傅山一生志节,一个“奇”字了得,也正是这种刚介、奇崛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着人们。而“奇”,更多的是以发挥个体智慧及才情的彰显,当然也是以内心淳正通博学问为核心的,从而达到庄严古雅的境界。标举真率、反对奴俗,可谓是傅山一生思想、艺术、治学的精神内核,斥俗倡真,具有着非凡而伟大的时代意义。


傅山曾作家训16字,分别为:

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

在《家训》中就书法问题告诫儿孙:“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习,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惟字。”除去论书,那结尾处短短的一句“不惟字”,才真正值得人们去玩味,去思考。傅山诗书传家,俊彦满庭。自傅山先生而下,子傅眉,侄傅仁,孙傅莲苏,无不精通书道,无不秉承和发扬了傅山精深博大的艺术文化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