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乔治85744078


首先还是得强调那个老调重谈的问题,关宁铁骑压根就是一支不存在的兵种,所谓的铁骑不过是辽东驻军各地的骑兵部队而已,且分属各个军头的手中,它并不是统一的力量。而在公元1622年孙承宗开始筹建关宁锦防线时,辽东各军头手中的骑兵力量还是颇具威胁的。但从公元1622至1644年这22年的时间里,这支所谓的关宁铁骑,已经在历次的战争中折损大半。

1629年援救遵化之战,赵率教率军4000骑兵赶赴遵化增援,途中遇伏全军覆灭。



同年京城安定门之战,明军四万人近乎全军覆灭,满桂阵亡,折损骑兵在6000以上(后金获马六千余匹)。

1631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麾下7000骑兵全军覆灭(确切的说是城中粮尽,杀马吃肉了,骑手除一部阵亡后,剩余投降后金)。



至1644年,明朝在辽东只剩宁远等少数据点后,所谓的关宁铁骑已所剩无几。按照史料记载: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当然,数量也许是有,但史料中所记载的“皆耐搏战、尤为雄悍"一类的词语,只不过夸张氏的写法,如果吴三桂的军力这么强悍,1641年的松锦之战,吴三桂与王朴就不至于率先逃跑,间接造成十三万明军崩溃。1642年清军攻占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前屯卫等据点,吴三桂就不至于龟缩在宁远不出,坐看友军灭亡。

所以面对李自成进攻山海关的六万最精锐的老营兵,吴三桂吹破天的四万大军抵挡不住也在情理之中,至少在山海关之战前,在吴三桂的军事履历上,他就没有经历过以一号指挥官身份所进行的超过10万人规模以上的战役。从战斗力到指挥能力上,此时仅存的关宁军的战斗力只能停留在这里。


辽宁资深球迷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这个说法,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没有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从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吴三桂部与大顺军在一片石激战两天,给后者造成了重大杀伤,从而使得后续参战的清军能够以逸待劳,比较快速地冲垮了伤痕累累的大顺军防线。

另外,李自成率领抵达山海关的大顺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也有六七万人。吴三桂麾下部队勉强有四万人,但真正直属他的关宁铁骑只有不足万人,其它分别是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人以及临时募集的乡勇部队。若想以此绝对劣势兵力正面抵挡大顺军自然是困难重重。况且大顺军中也不全部是军事训练不足的农民军,有不少都是李自成进军北京途中在陕西、陕西等地归降的明朝官军。这些原官军部队都是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即使是农民军,也是随李自成多年的亲信百战之师,并不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兵员。

关宁奇兵装束


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军途中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吴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顺军攻破以后已经是没有了任何后援的孤军。人员、军械、粮食、药品等拼掉一点就少一点,形势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若没有清廷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入关支援,吴三桂部会被一点点地消耗掉, 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满清八旗武士装束


子夜羌笛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若是有战胜李自成的资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戏码了,吴三桂本就处于弱势,败退也就在所难免。

有两点需要注意,关宁铁骑并非全是骑兵,依托城防工事打造的关宁军,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远非野战。

关宁骑兵只有几千人而已,入关也都是以千为规格,否则以关宁铁骑昂贵的维护费用,明王朝根本难以负担。

李自成的军队规模浩大,裹挟了家眷和明朝降将,被称之为乌合之众并不过分。但李自成山海关决战,帅领的却是其麾下的精锐二十万。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职业军队,更是下血本提升军队装备,加上其长期在西北作战,麾下骑兵战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军队。

所以山海关决战,吴三桂与麾下将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顽强的抵挡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已经极其的不易。

多尔衮率军支援,也是在双方两败俱伤,并趁风势才取得胜利,李自成经此败精锐尽失,部众更加分裂,再也无法阻挡清朝的进攻!


多臻贵


子虚乌有胡言乱语岂可服人,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一支雄军威骑。平西伯吴三桂为山海关总兵官,这只铁骑初建于孙承宗时期,久经沙场血性十足,后辽锦,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中反奸计后,其部将调拨吴三桂帐下。追忆一下当初形势,崇祯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实亡。山海关乃北方通向关外的雄关漫道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时内缺粮草,以三四个月未发饷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外又多尔衮领七万大军虎视眈眈,内有闯王祸国殃民扰乱京机。刘宗敏还纵兵烧杀淫劣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连天。本吴三桂以答应唐通归属义军。但闻知家丁惨报,父亲被囚,美妾受辱,不仅龙呤虎跳,怒发冲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军将士也义愤填樱怒不可遏,它们的妻儿父母皆被祸害无余。真是哀兵必胜众志成城,无奈出于私愤为报仇吴三桂见多尔衮借兵报仇。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一口应下。1644年4月21日李闯贼和刘宗敏,唐通领八九万人马直逼关下,有了多尔衮助阵,关宁铁骑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只杀得血肉模糊,风声鹤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经三天大战,大顺兵亦惊恐万状,溃不成军。但同样关宁铁骑亦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多尔衮不愧为战场鬼才,座山观虎斗以久,但见以是两败俱伤,以答节点。乃一声令下,八万虎狼之师,养精蓄锐势呑山河,一击而败乌合之众的大顺流民烂军。关宁铁骑也以无回转之力,维心的投靠了多尔衮,成为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屠贼者。悲惨无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这里面提问问题的人要理清一个事情:

关宁铁骑和大顺军交战过,并且双方呈现胶着态势。最终在战斗最激烈时刻,多尔衮带领的满旗精锐铁骑从后方突袭大顺军,大顺军败退,闯王开始走向灭亡。这就是双方在一片石之战的最终结果。那也是关宁铁骑最后的辉煌。那么一片石之战是怎么样的一场战斗呢?大顺军跟关宁铁骑又是什么样的部队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提起关宁铁骑,就不能不说崇祯、魏忠贤、孙承宗、袁崇焕四人。如果说崇祯是"天子受国门",那吴三桂就是国门前的门神。关宁铁骑是明末最后一只可靠力量。关宁铁骑于明末组建,极其可能是孙承宗所定编制,由袁崇焕苦练成型,被部署在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实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使得关宁铁骑的人普遍有着极强的荣誉心和家园责任心。同时一批优秀将领如祖大寿、满桂、赵率教也系数涌出。

"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 祖大寿根据《明季北略》说出关宁铁骑的人员特点。

"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明季北略》中提到的关宁铁骑战斗力。

在明末魏忠贤掌权时期,在国家存亡、大是大非前,魏忠贤也让关宁锦防线得到非常充足的军备物资和军费补给,使得关宁锦防线虽然吃紧,却在对清作战中占据战略优势。可惜在东林党上台后,这个优势随着明朝国库的崩溃而变得岌岌可危。

而一支军队 人数是极为重要的,关系到全局可用之兵,可战之兵。结合北京保卫战和《明季北略》、《崇祯长篇》来看,关宁铁骑部队兵力在3000-9000以内, 在天启七年,整个关宁锦防线关内关外相加"一十万七千三员"(户部尚书郭允厚)。再者当时人员欠缺,加上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投降跟祖大寿清军,一部分留关宁锦防线跟随吴三桂,一部分入关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时,关宁锦防线实际留存的兵力恐怕不足十万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仅仅数千,是最后的硕果。

大顺军,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在跟吴三桂交战前,李自成已经攻下北京。大顺军以农民兵为主,数量庞大,在当时能以人数优势取得战术优势进而获胜,但没有非常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能力实际无法比拟当时的关宁铁骑。且在关内以步兵作战为主,对骑兵没有过多交手,这是一个伏笔。李自成入京第二天,便派人招降吴三桂,当时大明仅仅剩下关宁锦防线还在做困兽之斗,吴三桂倾向于诏安,以留后路,也是对部下的交代。由此李自成认为"四海归一,天下大定",心里小农主义的贪婪、自私、享乐一面显露出来。其部下大将霸占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全家被抄。这个错误导致吴三桂直接站在了大顺军对立面。

一片石之战前,1644年4月18日,李自成率领率领三十万人马兵临山海关——关宁锦防线的核心要地之一。4月20日,爆发山海关战斗。吴三桂为了缓解山海关所受压力,被迫出城迎战,以劣势兵力交战。随后山海关外四座子城失守,吴三桂退守山海关。随后4月22日,又在九门口,吴三桂再次跟大顺军主将唐通激烈交战,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此时吴三桂的山海关陷入危机处境。兵力的绝对劣势,加上大顺军士气高昂,对关宁锦防线而言极为不利。此时,吴三桂的主力在石河西,但是山海关周围的北翼城、东罗城更加危险,大顺军用红衣大炮不断轰击吴三桂的城防,而吴三桂还要防止内奸。

最终吴三桂手下也建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自己最终也同意了该方案。随后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从未面对过精锐的清军,但是此时李自成并不惧怕,吴三桂跟李自成随后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交战,随后是多尔衮趁着大顺军已经跟吴三桂拼得精疲力尽,率领数万精锐突袭大顺军,自此闯王李自成的大顺主力损失惨重。此时是1644年5月30日。


静听竹林风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非乌合之众,这是个关键!

还有并不是吴三桂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他可并没有失败。

根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的考证,山海关一片石之战的时候,李自成的兵马是将近十万名,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马合计约五万。

以人数上来说,李自成的兵马可是占有巨大优势。

而且宋安之参考其他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李自成带领的兵马,应该是“老营”兵马,也就是说是精锐部队。虽然大顺政权因为扩张太快了,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滑,但“老营”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吴三桂并没有败给李自成,因为两者激战了一昼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出现,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战到难分难解的分上,应该是吴三桂已经有不支的情况了,所以多尔衮看准时机出手的。

所以总结来说,李自成兵力上占据优势,以将近十万兵马对吴三桂将近五万兵马。战斗力上,大顺军队虽然不如吴三桂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力也不弱,并非乌合之众,所以战到后来,吴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况。


宋安之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首先,大顺军不是乌合之众。

如果说早期的农民军起义军是乌合之众,那么经过与明军长期的斗争,特别是大量明军军官加入了农民军之后,农民军已经不是乌合之众了。

以明军骁将曹文昭覆灭为例,《明史》称曹文诏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万人敌”。要知道,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张飞被称为万人敌,此人能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提并论,足见其骁勇威猛。曹文诏在山西、陕西等地,转战千里,经历了大小几十次战斗,斩首36600多人,先后击败了王嘉胤、点灯子、李老柴、独行狼、杜三、杨老柴等农民起义军,基本平定了关中,在参战的将领中排名第一,当地士绅赞叹:“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早期曹文诏率领5000名马,追的数万农民军追杀,无人可当。可到了1632年,农民军越打越有章法,而曹文诏依旧勇猛,追击敌人,却陷入了数万农民军的重重包围,左冲右突,无法突围,力尽自杀。

可见,后期的农民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组织,有战斗力的队伍了,早已不是当初的乌合之众。之后,李自成大顺军又击败了名将孙传庭,控制了陕西大片区域,又有宋献策等文人出谋划策,建立了大顺政权,逐渐完善军事政治机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地方割据政权。

其次,大顺军势头正盛,作战顽强。

大顺军在挺进北京的征途中,当地明军大都不战而降,攻陷北京后大顺军的实力达到了巅峰。在招降吴三桂无果的情况下,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进发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进行决战。


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大顺军应在10万人以上,拥有李亨、李过、刘宗敏等大将,以及唐通、白光恩等明军降将。李自成久经沙场,刚刚拿下北京,正趾高气扬,特别是新附部队急于表现,斗志旺盛,认为吴三桂军“可靴尖踢倒耳!

最后,吴三桂兵力有限,大多为新招募人员。

吴三桂为宁远总兵,所带关宁铁骑只有1万人左右,这也是大明关宁铁骑剩下的不多的兵马,吴三桂的兵马与其说勇敢不如说是作战经验丰富,都是靠战场上率先逃跑出卖队友才活下来的兵油子,打顺风仗可以,见风使舵的功力深厚。

吴三桂是从北京方向从关内出其不意的攻破山海关,降伏了守军,又临时招募了数万当地兵勇,加起来有5万人。与其说大顺军是乌合之众,不如说吴三桂是乌合之众!

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前,吴三桂自知不敌,一方面派当地乡绅游说李自成,称准备投降,一方面联系关外的多尔衮,要求借兵剿贼。多尔衮抓住了这个机会,亲率八旗主力8万人赶赴山海关外十里处安营扎寨。

在战斗过程中,李自成派遣唐通绕道关外进攻,大顺军则在一片石进攻关口,吴三桂列阵城下阻止大顺军进攻,第一天大顺军攻城失利,但顺利拿下外围的九门口,紧逼山海关关口。第二天李自成列成长蛇阵,形成决战之势要一举消灭吴三桂,吴三桂虽全力抵抗,仍显不支。而李自成则在一高岗处,坐镇指挥,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危机时分,吴三桂率少数亲兵突围,亲自到多尔衮营帐求救。多尔衮则趁机要挟,要求吴三桂剃发臣服,并杀马为誓,并为先锋,并与吴军合力夹击大顺军队尾,双方兵力上顷刻发生重大逆转。

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战到黄昏时分,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大顺军败局已定。

小结:

山海关大战初期,吴三桂不敌大顺军的原因主要如下:

1、吴三桂兵力少于大顺军,兵力对比5万:10万。

2、大顺军早已不是乌合之众,正处于巅峰状态,士气旺盛,新附降将急于表现。

3、大顺军自关内攻城,吴三桂难以发挥山海关地理优势,不得不在城外野战,而第二天大顺军全力与吴三桂城外之兵决战,而吴三桂野战之兵更少,大顺军兵力优势更明显。

4、在满清八旗参战之前,双方战术指挥等方面均无重大纰漏,主要靠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精神决定胜负的,不出意外,吴三桂将全军覆没。

5、满清八旗的参战改变了战局,成为最终获胜的关键。


郑说豫见


吴之挂的关宁铁骑也只不过是辽西地区的他自筹的农民罢了,吴三桂也是表面武将,骨子里是个文人,在明朝礼部尚书门下学子,专好吟诗作对,与名媛风花雪月,你若以为他只有一个陈圆圆的化就太可笑了吧?而大顺军中包括收编了许多有正式名号的地方军阀,战斗力非常强捍,以至于,吴三桂降清有了蒙古骑兵的支持才,从大顺军中慢慢收编了这此有名的地方写军阀后实力大增雄居云南。


破译门人


关宁铁骑的战力确实非同寻常,可是他的人数并不多,经过连年战损,关宁铁骑已经三去其二,威风早已不复当年。

(关宁铁骑战斗力强,人却不多)

关宁骑兵的饷银,比起一般的士兵要高出三倍以上,装备也很精良,在长途奔袭时一人要配双马。明朝末期的财政状况很不好,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关宁铁骑。关宁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部分,也就在15000人左右,其他部分也都是普通的明军步兵。

这支军队成军之后打了很多恶战。其中,曹文诏带领了3000人的部队,进入关内剿灭民军。曹文诏打了很多胜仗,被称为明末第一良将。可是在一次作战中,以3000人对阵20万民军,寡不敌众,曹文诏战死。这部分关宁铁骑也随着曹文诏湮没在民军的汪洋大海里。后来在明朝的松锦会战中,祖大寿困守锦州,最后势穷投降,有一部分关宁铁骑也跟着投降了。

(松锦会战与平叛战争损耗了多半关宁铁骑)

吴三桂则带着剩下的关宁铁骑,大约数千人马(不超过5000人)退到了山海关。

朝廷用人之际,没有追究吴三桂的败军之罪,反而给他升官,让他重组新的部队应对八旗军的进攻。因此,在明朝最后的两年时间里面,吴三桂得到了朝廷的财政支持,重新拉起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然而虽然人数增加了,可是吴三桂最有战斗力的部分仍然是松锦会战之后退下来5000关宁军。

我们再来看李自成的大顺军的组成,看看他们是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1642年之前,李自成的闯军好像跟其他部分的民军没什么区别,也是一帮顺风浪逆风投的货色。可是,自从李自成从商洛山里打出来往河南方向发展时,他的部队组成逐渐有了变化。当时明朝朝廷拖欠军饷的事情太普遍,结果大量的明军投诚李自成,李自成从这些降军中挑选精壮补充进自己的老三营,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到柿园之战时,李自成已经能够与官军进行炮战了,这是之前没有出现的情形。

(李自成的军队逐渐正规化)

李自成消灭孙传庭之后,数量更多的明军开始加入李自成的大军,所以李自成的部队在进入陕西之后,逐渐以老三营为基础,组建起了一支6万人的精锐部队。

次年春,李自成的大军困在关中,军队乏食,不得已东征,并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

李自成没有想到崇祯帝的日子更难过,一路上都是明军不战而降。东征路上摧枯拉朽,到达北京时,大顺军队已经多达近百万,可能连李自成都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李自成的进军速度很快,当时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都认为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开始了,所以不仅是士兵、将领、还有当地的官吏、士大夫、绅员纷纷投靠李自成。

李自成到北京,坐拥百万大军,每天的粮草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李自成原本还能约束军纪,可是有那么多部队需要去养,李自成就开始了追赃助饷的工作,从而得罪了大批的明朝的官绅阶层。
(李自成部队追赃助饷)


吴三桂在这段期间也两次反复,最终决定与大顺政权敌对,李自成两次派遣大军征剿,都被吴三桂击败。吴三桂所占据的山海关,距离京城近在咫尺,对新生的大顺政权有很大的威胁,必须要尽快解决。于是李自成选择了御驾亲征,将他的老三营部队悉数带上,把明朝的太子、官员都给带上,总兵力大约八万人。

所以,在山海关一片石决战的吴三桂军队和李自成的部队都是当时中国最能打的部队。多尔衮也担心吴三桂与李自成唱双簧,把八旗军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所以,多尔衮一定要在吴三桂坐实了投降之后才开进山海关。

(山海关形势图)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人数太少,在与大顺军的激战竟日,已有全线溃败的迹象,甚至在右冀部队已经出现了1000多人倒戈李自成大军的情况。

眼看吴军就要崩溃,吴三桂情急亲自之下跑向多少滚军营请求援助,谈妥了投降条件。

在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拼杀的关键时刻,清军突然出现在大顺军的身后,大顺军厮杀终日,李自成已经把最后的预备队都派上去了,手中无牌可打。他想到过吴三桂可能会向满清借兵吗?这时他怔怔地看着山下大顺军的阵势逐渐凌乱,战场形式开始一边倒。不多时,大将刘宗敏也负伤了,李自成看到事情也无可挽回,下令撤退,带着他的数千残兵退往京城。

(一片石之战示意图)

多尔衮马不停蹄,一直尾随追击。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就带着军队撤向河北、山西。他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摧毁,他能做的是尽快带更多的部众回到关中,凭借潼关天险,徐图恢复。

满清当然知道李自成的如意算盘,他们一路追击,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后来,之前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地方官守看到形式发生了大逆转,纷纷闭城不纳大顺军。李自成的败退之路,更是尴尬和穷困。不及一年,李自成连关中也没有守住,最后在湖北被农民团练武装用榔头给敲死了。

(李自成应该也没想到他的结局如此不堪)

吴三桂则绑上了清军的战车,一路达到大西南,与大西军余部鏖战多年,成功地将他们逼退到缅甸。后来,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他还主动请缨,杀死了永历皇帝。


而知而行的历史


说李自成的军队是乌合之众的,大概忽视了一个现实:李自成军是最早对清军作战的汉人队伍。

李自成军为什么要和清军作战?因为李自成很有远见,他知道清军要入主中原。

为什么吴三桂不与李自成军合作?因为吴三桂认为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吴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乱。

这两个观点可以说没有错误,只是时代选择不同。李自成抵抗清军,说明李自成有保护祖国的觉悟。这种觉悟已经比南明史可法之类人好多了。

这种觉悟下的军队,绝不是乌合之众。且不说李自成军打败过清军,就算李自成死后,李自成军依然反清,李自成军的李过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坚决队伍,抗清十年,叫做夔东十三家。

这种觉悟的队伍,绝不是乌合之众。事实上李自成是明末农民的代表,他们虽然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队伍不能污蔑。

怨就怨明朝太腐败。比如崇祯国丈周奎,用国家买军粮的钱买了烟草,前线无粮,导致宁锦之战失败。他不支持崇祯捐款倡议,反而给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该。就是这种败类太多,大明才会亡。

罪责不能怨农民,农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