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有很多方法,其中,經常和孩子討論閱讀的書目,是讓孩子愛上閱讀,學會表達,習慣理性思考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和孩子討論一本書呢?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夾敘夾議法。

簡單說就是邊敘述書的內容,邊談論自己的看法,同時引導孩子參與討論。

《你很特別》是一個比較有深度的繪本,討論這個繪本的時候,就可以採取夾敘夾議的方法。

家長:“寶貝,昨天媽媽把咱們購物車裡的《你很特別》買回來了。媽媽先讀了一遍。”

孩子:“是不是特別好看?”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等你讀完,我們再好好討論。這個故事很吸引媽媽。故事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有一個叫微美克的村子,裡面住的都是木頭人,他們出自同一個人的手,這個人就是伊萊木匠。雖然他們都是伊萊創造的,也都住在一個村子裡,但他們長得不一樣,喜好不一樣,特長也不一樣。”

家長:“這有點像一個家庭,有三個、五個孩子,雖然都是同一個媽媽生的,但長得不一樣,性格也可能不一樣。如果再從更大範圍看,雖然我們都是人類,但有不同的人種,不一樣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

孩子:“媽媽,我和妹妹也不一樣嗎?”

家長:“是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就像這本書的名字所寫的《你很特別》。”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這個村裡的人只做一件事——彼此貼星星或者灰點點。遇到漆色漂亮的或者木質光滑的,就給貼星星,木質粗糙,油漆剝落的就給貼灰點點。”

孩子:“為什麼?”

家長:“媽媽猜測,是因為他們以貌取人。木質光滑,油漆漂亮看上去就好看呀,他們就給貼星星,反之,他們認為外表不漂亮,就貼了灰點點。這種以貌取人的態度挺可怕的,原來我們講過《巴黎聖母院》,那裡面有一個叫卡西莫多的敲鐘人,他長得無比醜陋,卻非常善良。所以,絕不能以一個人的長相判斷這個人的好壞”。

這段話是價值觀的引導,意在引導孩子不要用外貌好與壞判斷心靈的美和醜。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在微美克村,他們對有才能的人也會給貼上星星,比如力氣夠大,跳得夠高,歌唱得好的等等。但微美克人貼標籤的這種習慣,讓一個叫胖哥的木頭人很受傷害。他的身上被貼了很多很多灰點點,只是因為他的油漆剝落,被貼上灰點點;不擅長跳高,摔下來就被貼上灰點點;摔下來刮傷了身體,又會被貼上灰點點;他想解釋為什麼摔倒,結果又被貼上灰點點;還有的人看到胖哥身上有很多灰點點就又給他貼上去一個,完全沒有理由。後來,胖哥因為身上的灰點點太多,就不想出門了。”

孩子:“胖哥好可憐。”

家長:“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他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一個會唱歌的人,不一定是跳高健將;擅長計算的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作家。只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活得有價值,就很好。”

這又是關於價值觀的引導。告訴孩子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就好。

......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後續的內容也這樣一邊講,一邊做些評論。最後,還可以有重點地提醒孩子。像《你很特別》,講完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對書中木匠伊萊的話很認同,他說,你是我創造的,我從不失誤。寶貝,媽媽也想和你說,你是媽媽爸爸創造的,你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這段話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閱讀這本書體會到的。

如果孩子也讀了這個故事,那麼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討論中來。比如:“如果你是胖哥,被貼了灰點點會怎麼想;貼標籤的做法好不好?露西亞是誰,她身上既沒有灰點點也沒有星星,那麼她是有優點還是沒有優點呢?”等等。

夾敘夾議法適合家長向孩子介紹一本新書時使用,這種討論會讓孩子產生好奇心,急切地想去讀一讀這本書。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橫向討論法。

橫向討論法可以以一個作家為線索,也可以以一個人物為線索,進行討論。

我們以宮西達也為例——

家長:“寶寶,記不記得我們讀過一個繪本叫《好餓的小蛇》?”

寶寶:“記得。”

家長:“小蛇怎麼散步,怎麼吃東西?”

寶寶:“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啊嗚——咕嘟!啊,真好吃!”

家長:“對!寶寶記得很清楚,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每次吃東西都是啊嗚——咕嘟!啊,真好吃。”

上面這段對話也是討論書的一種方式,即:把孩子的記憶點找出來,把繪本中主人公的特點找出來。“啊嗚——咕嘟”是文中重複最多的象聲詞;“扭來扭去”是小蛇散步時最具特色的形態。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還記得《好餓的小蛇》是誰寫的嗎?

寶寶:“不記得”。

家長:“是日本的一個作家叫宮西達也寫的。他是一位爺爺,寫了很多繪本。媽媽今天給你又買回來了三本宮西達也寫的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是霸王龍》《你真好》。這三本書都是關於恐龍的故事。”

家長:“媽媽再說說宮西達也吧,他是學美術的,特別會畫畫,也特別會寫故事。他有四個孩子,孩子們都愛聽故事呀,宮西達也就給自己的孩子講故事,後來,他決定給全世界的孩子講故事,於是,他寫了70多個故事,除了上面說的《好餓的小蛇》《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是霸王龍》《你真好》之外,還寫了《三隻餓狼想吃雞》、《逃學的老鼠》、《永遠永遠愛你》、《好餓的狼和豬的小鎮》、《一隻豬和一百隻狼》、《跟屁蟲》、《青蛙小弟睡午覺》、《喵嗚》等等好多好多故事,厲害吧?更厲害的是,他知道孩子們非常有創造力,所以,他的故事結尾常常出人預料。”

孩子:“什麼叫出人預料?”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出人預料就是我們想象的故事結局和宮西達也寫出來的結局不一樣。今晚,我們一起讀媽媽剛買回來的三本書,你就會發現,這個爺爺非常會講故事。”

孩子:“媽媽。我還想看宮西達也爺爺其他的故事。”

家長:“好呀,這週末,爸爸媽媽帶你去圖書館,我們看更多宮西達也寫的故事。”

上面這段對話,既是對作家的介紹,也是給孩子擴充詞彙量的過程,同時激發孩子探索一個作家的寫作特點。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啟發式討論

啟發式討論是通過家長講一個故事,或者聽到一些言論,回到家和孩子說一說,啟發並引導孩子發表觀點。

在這裡舉一個討論畢加索的例子。

家長:“今天中午,媽媽抽空去看了畢加索作品展。”看展覽的人很多,有不少人邊看邊議論。其中,聽到有一個人在《學生》那幅畫前說,畢加索畫得這是什麼呀,也不像啊,我也能畫出來。寶貝,你讀過畢加索傳記,也看過畢加索畫得一些作品。你覺得畢加索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嗎?”

孩子:“媽媽,畢加索是一位偉大的畫家。”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家長:“為什麼?那個看展的人說畢加索《學生》畫得不像,這是事實,至少他畫得人物的身體比例、五官和真實的人不一樣。”

孩子:“畢加索那幅畫是立體派風格,他是把五官和身體分拆開來的。”

家長:“關於畢加索,你讀過畢加索的傳記,你再給媽媽講一講畢加索,媽媽有點忘了。”

......

這是通過媽媽聽到的議論,引導孩子不要道聽途說,同時,讓孩子再回憶一下畢加索的生平和創作歷程。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討論成年人的書,讓孩子傾聽。

我們在餐桌上不會一直圍繞著孩子的話題,也要進行大人之間的交流。討論書也一樣,有些書孩子還看不懂,聽大人的討論,能夠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在閱讀時有所側重。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我們家都是紅迷,就和我喜歡《紅樓夢》並經常討論紅樓夢有關。比如,我非常佩服曹雪芹白描的寫法,乍看上去平淡無奇,卻發現每一個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通過這種白描展現出來了。還有書中的對話,看得時候,只是覺得薛寶釵就應該那麼說,王熙鳳就應該這麼說,但合上書,我卻說不出任何一個人的對話原文,這時候,再翻開書,不僅感嘆,從穿衣打扮到表情動作再到言談笑語,書中的描述都和人物形象太貼合了。後來,我們還拿出每一個人物一一分析,除了主要人物,還分析賈環、趙姨娘、劉姥姥、邢夫人等人物,他們在書中一共出現了幾次,什麼情境下出現的,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為什麼塑造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她的個性特徵是怎樣的等等;再後來,我們又討論紅樓夢中的詩詞,尤其是詩詞中的讖語......

在家裡,可以這樣和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這些討論,雖然孩子可能還聽不懂,但會形成一些認知,我女兒8歲就開始啃《紅樓夢》,和我們的討論不無關係。

家庭閱讀討論是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種子,放在孩子心裡,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