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熊培云说:“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今天要说到的这个人,活在一个名家如林的年代,却活出自己的潇洒与风度。似道济一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一、是士大夫,也是酒鬼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生平说起;想要了解一个作家,就要从他的文字说起。

温润,是我看完他文章后唯一能想到的词。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后人谓之“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而我只能想到,所谓“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大抵不过如此。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亦是五四文化孕育出来的最后一代文人。在他的后半生,中国传统文化凋绝,空留余韵在万古长河里回响。后来,中国悄然走进商业化社会,古代文明再一次凋敝。

但汪曾祺身上,天然就有一种士大夫的坚守、死谏到底的勇气。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于无尽文化黑暗中,他高举精神火炬,将过去的古风遗韵,在时代的长河中再一次涤荡开来。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汪曾祺的坚守,给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冲击。

他这股奇风吹过,带来了多年来的第一次震荡。

传统文化原来也可以这么绚烂,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存在。

响彻云霄的风声,是时代的哀叹,也是对那个时期文学的一种讽刺。只为当世及后世的文学复兴及繁荣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人无完人。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汪曾祺不仅仅是士大夫,他也是出名的“酒鬼”。学生时代的他,多半是不醉不归的。酩酊大醉时,便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无数次舍友推开房门,就能看见他瘫在地上。那时的汪曾祺,泼墨作山水,累了饮酒,饮毕作画。颇有几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意味。

二、是大师,也是烟鬼

汪曾祺的散文,颇具其风骨,百看不厌。

他文字里的味道、情怀、笔法、行文,一一铺开,便是一幅世间不可多得的宏伟巨制。《蒲桥集》《人间草木》《逝水》《孤蒲深处》《旅食小品》《矮纸集》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可谓是人间不可多得的佳品。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我酷爱文言文,精巧的语句,却包含着深厚的感情;简短的篇章,却蕴含丰富的趣味。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将文言文驱逐下神坛,此后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分枯燥乏味。但汪曾祺不同,他的文字虽然皆是白话。细细品来,却带有古典中国的风雅,深邃。

汪曾祺的文章,须得细细品过,方可体会浓茶后那一抹回甘。

其文不输文言,不违白话,实在是新旧融合得恰到好处。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就好比,冬天在汪曾祺的笔下便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哀悼,在他的笔下便是“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更有甚者,人生到了他的笔下便成了,“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这样的恰到好处,就像是他将文人与烟鬼,这两种身份密切结合那样。

烟不离手,是汪曾祺的又一大特点。

我常常在想,那些文字带来的感觉,就像是烟圈与空气的碰撞。朦胧,模糊,却有久久停留,迟迟不肯散去。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三、师从闻一多,却也曾挂科无数

汪曾祺身上的尔雅,士大夫一般的贵族气,实在不是一般的老师能够培养出来的。

汪曾祺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闻一多先生。

汪曾祺的风骨、谦和、狂狷、狂野,都离不开闻一多先生多年的培养。

但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纵使师从闻一多,汪曾祺的大学生活,却过得真真切切像个“学渣”。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四年的大学,硬生生读了五年;英语,体育还都不及格。到后来,他始终不愿意好好研究学问,这大概就是闻一多先生最伤心的事之一了吧。

但这一切却并非是没有缘由的。

汪曾祺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出处来源,都不是凭空假设的,它们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他的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1997年,汪曾祺溘然长逝。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如一叶扁舟入汪洋,无数珍宝在其中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损失。

若有空闲,劝君一品汪曾祺的作品。

如一叶扁舟驶入汪洋大海,无数珍宝尽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