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風溼性疾病——痛風

1、痛風:是單鈉尿酸鹽結晶與骨關節、腎臟和皮下等部位,引發的急、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與嘌呤代謝紊亂和,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於代謝性風溼性範疇。

2、臨床表現:痛風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後發病,常有家族遺傳史。

⑴無症狀期:僅有高尿酸血癥,可終生無症狀,隨著年齡增長,痛風的患病率增高。

⑵急性關節炎期:①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關節疼痛,數小時內出現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②單側第1蹠趾關節最常見,其餘依次為趾、踝、膝、腕、指肘關節。③發作常呈自限性,多於數天或兩週內自行緩解,受累關節局部皮膚脫屑和瘙癢。④可伴高尿酸血癥。⑤關節液或皮下痛風石抽吸物中發現雙摺光的針形尿酸鹽結晶,是確診本病的依據。⑥秋水仙鹼治療可以迅速緩解關節症狀。⑦可有發熱等,常見的發病誘因是受寒,勞累,飲酒、高蛋白高嘌呤飲食、外傷、手術等。

⑶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期:痛風石是痛風的特徵性臨床表現,常見於耳廓,也見於反覆發作的關節周圍,鷹嘴、跟腱、髕骨滑囊等處,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關節腫痛,壓痛,畸形,關節功能障礙。

⑷腎臟病變:主要表現為痛風性腎病和尿酸性腎石病。

3、診斷

⑴高尿酸血癥的診斷:男性和絕經後女性血尿酸>420umol/L、絕經前女性>358umol/L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⑵痛風的診斷:如出現特徵性關節炎表現,尿路結石,腎絞痛發作,伴高尿酸血癥應考慮為痛風,關節液穿刺和痛風石活檢證實為尿酸鹽結晶可確診,急性關節期診斷有困難者,可行秋水仙鹼試驗性治療。

⑶輔助檢查:X線、CT、MRI診斷有一定價值。

①關節液和痛風石內容物檢查:偏振光顯微鏡下見雙摺光的針形尿酸鹽結晶。

②X線檢查:急性關節炎期可見非特徵性軟組織腫脹,慢性期或反覆發作後可見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特徵性改變為穿鑿樣,蟲蝕樣園型和弧型的骨質透亮缺損。

③CT、MRI檢查:CT掃描受累部位可見不均勻的斑點狀高密度痛風影像,MRI的T1和T2加權圖像呈斑點狀低信號。

⑷急性痛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關節液中有特異性尿酸鹽結晶,或②用化學方法或偏振光顯微鏡證實痛風石中含尿酸鹽結晶,或③具備以下12項中的6項,a: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b:炎症反覆在一天內達高峰,c:單關節炎發作d:可見關節紅斑,e:第一蹠趾關節疼痛或腫脹,f:單側第一蹠趾關節受累,g:單側跗骨關節受累,h:可疑痛風石,i:是高尿酸血癥,j:不對稱關節內腫脹,k:無骨侵蝕的骨皮質下囊腫,l:關節炎發作時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

患者的教育、適當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痛風長期治療的基礎,應避免高嘌呤飲食(如心、肝、腎),保持理想體重,每天飲水2000ml以上增加尿酸排洩,慎用抑制尿酸排洩的藥物,避免誘因。

以下三類藥物均應早期、足量使用,見效後逐漸減停,急性發作期不進行排尿酸治療,但以服用降尿酸藥物者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

①非甾體抗炎藥能有效緩解急性痛風症狀,為急性痛風關節炎的一線藥物,常用藥物有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和依託考昔的等。

②秋水仙鹼是治療急性發作的特效藥,因其毒性作用大,現已少用。

③糖皮質激素治療,急性痛風有明顯療效,常用於不能耐受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或腎衰竭者。

⑶高尿酸血癥的治療:使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

①排尿酸藥物:可抑制近端小管對尿酸鹽的重吸收,從而增加尿酸的排洩,降低血尿酸水平,適合腎功能良好者,內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時無效。常用藥物為苯溴馬隆、丙磺舒等。

②抑制尿酸生成藥:別嘌呤醇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減少。

③鹼性藥物:碳酸氫鈉可鹼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積聚形成結晶。

⑷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的處理

治療目的是維持血尿酸正常水平,治療目標是使血尿酸<6mg/dl,以減少或清除體內沉積的單鈉尿酸鹽結晶。

風溼性疾病——痛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