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历史会怎样评价他?

老李的快乐生活


殉葬从未在明国官方文化中见过具体标准,如果说是祖制,明国重要祖制绝大部分都在皇明祖训中呢,在明国官方记载中朱元璋从来都没有要求过自己妃子殉葬,大明会典的从不一定是殉的意思,如果是朱元璋的妃子只有两个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七十岁死的,他那么多妃子不可能只有两个死在朱元璋前面,殉葬跟皇明祖训整体宗旨似乎相违背,究竟是上位皇帝要求的还是下位皇帝自发的,朱祁钰的事件则明显是下位皇帝自发的,害怕年轻留在宫内影响自己名声,皇明祖训,对继承顺序有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但朱祁钰事件比较复杂,朱祁镇是因为被俘无法履行皇帝职责所以成为太上皇,朱瞻基就两个儿子,朱祁镇,朱祁钰,根据祖训应该是由朱祁镇继位,夺门之变攻击于谦准备拥立藩王,就是想攻击说于谦违背皇明祖训,所以自己部分不采取强制措施,之后继承皇位后如果不杀于谦明正他的罪行,则夺门之变就师出无名。

于谦眼里的明主估计不是朱祁钰更不是朱祁镇,应该是朱瞻基,所以于谦不会让皇位旁落到非朱瞻基一脉的,偏偏朱瞻基子嗣不盛,就俩儿子,一个还绝了后,算来算去就朱祁镇和他儿子了,如果于谦镇压了朱祁镇的夺门,那基本上就把朱祁镇这一脉的合法性给砸了,皇位只能给外藩朱瞻墡一脉,这又不符合于谦的初衷。留他狗命的是大明威武,虽三大营尽灭,但对瓦剌来说仍是强明,想手上有个趁手的武器,打架也方便些。 就这软骨头,三大营尽失,文臣武将尽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朱老四要天子守国门,你天子叫国门,不忠。老娘还在北京,国门一破,老娘变奴隶,不孝。老代死了,要他妃子陪葬,不仁。于谦劝老代接你回来,你秋后算账,不义。明粉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们大明,朱祁镇,明英宗是个啥玩意?

朱祁镇不是坏人?他就是一蠢货,土木堡之变别说都是王振的错,他已经亲政了,20岁了,是这个王朝的至尊,他有自己的命令和主意。南宫复辟,以意欲杀了于谦,杀了这个保护国家的人,正所谓天下冤之。他杀于谦,完全不在理,夺回皇位也不是抢他弟弟的,抢的完全是自己儿子的皇位,按《皇明祖训》的规则接下来继承皇位的也是他最年长的儿子朱见深,这是盲目而愚蠢,复辟以来,重用返乡团,太监曹吉祥造反,石亨谋乱,这全是他自己的锅;再者重用厂卫,逼死宗室,迫害大臣,连当初被俘时真心实意帮他的袁彬也被下狱,退职,民不聊生;轻信敌人,丢失河套,致使边防吃紧,边民被入寇所困扰;更在京中为也先立庙,天下已愤然久矣。这种人?配得上好?

一,于谦不是极力拥戴景泰即位,景泰即位是因为发生了在京官员打死英宗亲信的准政变,为了平息事态安抚人心,必须由景泰即位,以示涉事官员无需担心英宗回来清算,立太子宪宗登基在当时不可行,等于英宗回来还是执政,必然清洗涉事大臣,人心动摇之下明朝很可能就此灭亡。第二,英宗是嫡支大宗,礼法上虽然代宗即位,但是应该把皇位还给大宗,这道理没有人不承认。景泰废太子,迟迟不恢复宪宗太子之位,是顶着官员们巨大压力的,直接有人写信骂于谦和王文尸位素餐。于谦在立储这件事上没什么立场,别的大臣不说话他也没说话,到景泰儿子死了,景泰病重,大家都支持恢复宪宗的太子地位,于谦也支持,没有特别的立场。所以用拥立景泰和废太子为杀于谦的罪名,是毫无道理的。唯一一个因为这两件事获罪的,时人也觉得他是活该,那人是王文。但是王文也没有引藩王入京。最后,杀于谦是毫无道理的,于谦什么也没做错。

其实亲征的决断从政治上讲,是继承从朱元璋,朱棣下来一脉相承到他父亲亲自领兵,确保军权的举措,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命的是朱祁镇天资可能并没有小时候表现出的那么好,他爹早死又导致没有接受足够的帝王培训,导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执行能力非常低下。其实说什么王振害人,那都是给领导背锅,仔细阅读史书记载,明显就可以看出实际情况就是朱祁镇专断指挥导致大败的。

“袁崇焕是汉奸,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亡”。一个是为了洗白崇祯帝,一个是为了痛打公知,由此可见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更可笑的是为了给所谓关宁铁骑找块遮羞布,这帮货一直很推崇吴三桂,吴三桂松锦大战时和大同总兵带头夜奔导致明军大部集体溃逃,13万大军最后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失节。之后又引清兵入关,这妥妥的汉奸又成了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代言人。昏君,权阉,逃跑将军一个个都成了正面人物,这些历史发明家脑子里都装的是什么?

如果于谦真的支持明英宗"夺门之变\

历史深度揭秘


导语:历史上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有好有坏,他在位期间做过一件前辈们都没做过的事那就是取消了殉葬制度,被后世所称赞。但他宠信过小人、杀害过功臣也让他留下了骂名。尤其是错杀功臣于谦,被后世所诟病。

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皇位还会是他的,曹石之乱不会发生,明英宗也会留个好名声。主要原因如下:

一、朱祁镇“正统”不需要非通过杀于谦来证明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朱祁镇在发动夺门之变时朱祁钰已经命入膏肓了,而朱祁钰唯一的儿子也没了。朱祁镇只需要等待,等朱祁钰死后,皇帝之位自然是他们家的。到时候是自己继位还是儿子即位还不是他说了算,为了非要发动“夺门”并杀于谦呢?

朱祁镇之所以杀了于谦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政治合理性。在古代正常皇帝继位都是上一任皇帝指定继承人或立遗嘱,这样才是合理的,如果是抢过来的很可能会被说成“篡位”,这也是皇帝们最担心的。而朱祁钰迟迟不立太子的行为已经证明了他并不想传位于朱祁镇的儿子。所以要夺回皇位只能否定朱祁钰的正统性。而于谦正是推朱祁钰上位的主导人,所以要否定朱祁钰首先要杀于谦。

第二,对朝臣拥戴自己的不自信。朱祁镇因土木之变指挥失误使明朝损失惨重,他也因为被俘七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朱祁钰代理执政,朝廷里的大臣可能很多都已经站在朱祁钰的一边了。在朱祁钰废掉朱见深而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时,朝臣们并无反对意见。甚至在每年元旦礼部朝贺太上皇都被朱祁钰取消了。

这两个原因让朱祁镇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正统性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心虚所以才相信了徐有贞的“不杀于谦,复辟就无名!”。

但朱祁镇忘了他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嫡子,首先他自己的正统性无须证明,即便被俘虏再次回来后成了太上皇,但他曾经作为皇帝的正统性也是不可否认。

虽然朱祁钰在国家危难之际称帝成为了皇帝。但朱祁钰称帝的前提条件是要立哥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是朱祁钰答应过孙太后的,大臣们也都是知道的。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朱祁钰只是个暂时的皇帝,以后皇位还是朱祁镇这一脉的。但在政局稳定之后朱祁钰却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一点已经违背了承诺和正统性。如果朱祁镇想以正统性来讨伐朱祁钰,利用这一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杀于谦。政治斗争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只要你成功了,再以“正统”加以修饰其他大臣也不敢说什么。

二、以于谦的性格,他会阻止一切对国家不利的行为

(一)为官清廉

在“三杨”还在时,他们就非常重视于谦。于谦早上上奏往往晚上就会得到批准。但在“三杨”淡出历史舞台后。太监王振开始作威作福,统揽大权。这时候很多大臣都争相献金求媚,经常给太监王振送礼,只要于谦从来不送。

(二)两袖清风、深得民心

在太监王振作威作福期间为了培养自己的羽翼,经常会制造一些冤案,想办法将自己人推上去。就有一次,王振的指示通政使李锡逢弹劾于谦。说于谦因为长期未晋升感到不满,擅自推荐人代替自己,不合大臣的体统。于是王振就凭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入狱。并判了死刑。

于谦入狱后,然而河南、山西的百姓听到了他被判死刑的消息,群情激奋,联名上书请求释放于谦。王振知道自己犯了众怒,于是只能将于谦释放,以降官职论处。

于谦曾巡抚河南、山西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亲自访问当地的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尽快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

而于谦是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正是因为他为官刚正不阿,亲民护民。

《明史》(卷170):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其实于谦被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遭人嫉妒。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推朱祁钰为帝稳住江山,力挽狂澜。他的“以定社稷功”却遭到其他朝臣的嫉妒。再加上于谦为人清廉从不结党,独来独往。所以也在于谦被杀时,百官几乎没人为他求情。于谦的功劳和权利同样也遭到了石曹二人的嫉妒。所以他们想推朱祁镇继位杀了于谦来提高以后自己的位置。

《明史》:八年,帝将郊,宿斋宫,疾作不能行礼,召亨代。亨受命榻前,见帝病甚,遂与张軏、曹吉祥等谋迎立上皇。上皇既复辟,以亨首功,进爵忠国公。眷顾特异,言无不从。

在于谦眼里,他内心忠于的是明朝,是天下,是百姓。只要是与之相背的事,他都会拼命维护,即便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如果于谦不死,第一,他不会阻止朱祁镇继位 因为夺位之事不管怎么样是皇室内部的事,只要不影响天下稳定于谦也不会说什么;第二,于谦为人刚正不阿,面对石槽的不轨行为他定不会坐视不管。再加上当时还是有一些贤臣的,比如李贤等人的联合阻止,石槽之乱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朱祁镇并非完全昏庸,“南宫复辟”后他有所政绩

朱祁镇经过南宫复辟再次做回皇帝后,并没有向之前一样一味的宠信小人。而是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

再次做回皇帝的朱祁镇回想自己七年的幽禁生活,经常推己及人。想到曾经被幽禁五十年的叔叔“建庶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于是向内阁大学士李贤询问,说了一句:“亲亲之意,实所不忍。”本是一家至亲,他实在不忍继续伤害。这一鲜明态度,立即得到李贤的赞同。于是,在奏明太后之后便毅然将建庶人释放,并给予娶妻生子的权利,延续建文帝的血脉。当有朝臣担心会引发皇室内斗时,朱祁镇却非常淡然地回答:“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随后他又下令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并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得到后世的称赞。

朱祁镇作为一个皇帝,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做过俘虏,当过囚犯,宠信过奸臣,杀戮过忠臣。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但却不能否定他是一个好人。他能做成先辈们没有做的事,并不是偶然,虽然没有先辈们那么伟大,但他不管身处什么样的位置,都一直相信他身边的人,他能理解别人的痛苦。所以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且委以重任或许后世对他会有更好的评价。


历史湮灭的足迹


朱祁镇不杀于谦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会发生:

朱祁钰病死,明朝大臣要求朱祁镇复位,或者于谦参与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

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我们都习惯从于谦的角度去看待,很少从朱祁镇的角度去看待。

于谦有功不应该杀,这是传统看待朱祁钰杀于谦的基本逻辑。但在封建王朝下,有功就不应该杀的逻辑是不成立的。白起、李斯、韩信、蓝玉等的功绩,都不比于谦小吧?

同样是杀功臣,为什么明英宗的评价就比秦昭王、秦二世、刘邦、朱元璋低呢?

不杀于谦师出无名,这是徐有贞给朱祁镇杀于谦的理由。可于谦下狱是朱祁镇重新坐上帝位所做的第一件大事:

“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

朱祁镇坐上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于谦和王文抓了起来,谁敢说朱祁镇没有杀于谦的心?只把于谦被杀归咎于于谦和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内斗是不客观的。

这和岳飞被杀与赵构无关是一样的道路。

因此,即便徐有贞没有给出师出无名这个杀于谦的理由,朱祁镇也不会重用于谦了。

不管朱祁镇杀不杀于谦,于谦的政治生命都结束了——他不会得到朱祁镇的重用。不是被朱祁镇幽禁在锦衣卫,就是削职为民。

朱祁镇复辟之后为什么重用李贤?理由很简单——朱祁镇信任同患难的李贤!

李贤和朱祁镇一起在土木堡之变中经历过的人——只是李贤能够成功逃跑,而朱祁镇被俘虏而已。

对于朱祁镇而言,共同经历土木堡之变的经历,让李贤在情感上更亲近,更为信任。

朱祁镇杀于谦的理由:

1、于谦背叛朱祁镇、力主朱祁钰即位。明英宗在出征前,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作为明朝军事掌控人——兵部尚书跟随明英宗亲征了,但于谦却在也先没有进攻北京的迹象下,逼迫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即位,导致明英宗丢了帝位;

2、北京保卫战时没有积极营救明英宗。也先带着明英宗到北京城时,要求于谦出城谈判,但于谦没有出来,只是派手下出城谈判,连和明英宗见一面都没有。

实话说,北京城保卫战时,如果不是明英宗硬气,于谦未必能够守住北京城。

若明英宗软弱或自私一点,指责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帝是篡位而要求天下勤王,明朝将会陷入内乱:

是选择效忠明英宗,还是效忠明代帝?

相对即位只有1个多月的明代帝,明英宗拥有的政治资源更多,更有机会击败朱祁钰。

3、于谦没有反对明代帝废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

4、于谦没有在明代帝生病时选择支持明英宗,相反而是要求明代帝立太子:

“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

朱祁钰没有听从大臣们立太子的建议,这是朱祁镇没有杀朱祁钰、只是废朱祁钰帝位但不废年号、明宪宗恢复其帝位的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位传奇的皇帝,他并不英明神武,而且还有昏庸之名。他先是宠信奸臣,以致土木堡惨败被俘。后来又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继续任用奸臣,冤杀了忠臣于谦。

于谦对明朝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历史上他是绝对的忠臣。要是没有于谦,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江山很可能就土崩瓦解了。土木堡发生之后,他坚决地否定了朝廷“南迁”的主张,统一了朝廷上下一心抗战,最后大败瓦剌,守住了北京城,使大明转危为安。

但是,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立即将于谦下了大狱,不久于谦被处死。朱祁镇以谋逆叛乱之罪杀掉了于谦,当时朝中大臣一片哗然,他们根本不相信于谦会参与谋逆。于谦是功臣,朱祁镇心里也清楚,但是即使是这样,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其实,刚开始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但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却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当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于谦确实有功。”但是,徐有贞接着又说了一句,朱祁镇就下定决心要杀了于谦,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皇位无正统”。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掉于谦,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就没有正统的意义了。

为什么朱祁镇对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位的正统性不自信:(1)明朝政治惯例上的不合理:(2)是对大臣们的拥戴自己的不自信。

所谓“无正统”,意思就是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上位,没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正义。这也是朱祁镇上位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要杀死于谦。

明朝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对正统性非常看重,当初朱棣夺位时,就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来说明自己当皇帝的正统性,甚至到了连亲人都不认的地步。

其实朱祁镇杀了于谦之后他就后悔了,他的皇帝正统性也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但是朱祁镇干嘛还杀于谦来抹黑自己,就是受徐有贞等人的影响。所以,无论朱祁镇是真的想杀于谦,还是后悔杀了于谦,理由就有一个—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公元前


朱祁镇若是不杀于谦,证明他这个皇帝还是有进步的,还是可以值得世人称颂的。毕竟他分得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是为自己谋利益,谁是为国家谋安稳。

若是他不杀于谦,肯定是会得到世人的尊重的。这样的话,历史对他的评价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于谦是对朱祁镇有恩的一个人,他不杀于谦就是知恩图报。就是尊重人才,服务大众......。

可是,我们都知道事实上他在复辟成功当上皇帝之后,还是把于谦给杀了。对于他来说,不杀于谦他对不起曾经拥立自己当皇帝的众多臣子呀。

很显然在朱祁镇看来,于谦就是朱祁钰的人。

只有不被朱祁钰重用的人,他们才有可能当投机分子,来救朱祁镇帮助他复辟,然后接着朱祁镇当皇帝造势。

或者说拥立朱祁镇复辟的人,他们都是一些乱臣贼子,都是投机分子,都是和于谦政见不同的人。

若是耿直的于谦被朱祁镇重用的话,他们这些小人早晚都是要倒霉的。

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于谦置于死地的。迫于当时的形势,朱祁镇不可能为了保于谦一个人,得罪那么多的臣子的呀。

再说了朱祁镇不杀于谦,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呀。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是有私心的。于谦是救过大明的人,他朱祁镇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同时他也是受害者。

他先是被瓦剌给俘虏走,当了瓦剌的俘虏。然后又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给囚禁了七年之久,面对这一切,于谦作为重臣,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求过情。

甚至自己所有的一切苦难,都是于谦给自己带来的。毕竟是于谦拥立朱祁钰当皇帝,然后才有他们兄弟反目成仇,相互伤害的呀。

总之,于谦的存在,对于朱祁钰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对于他朱祁镇来说,既有好处, 也有坏处。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坏处是大于好处的。

所以,这个于谦对于朱祁镇来说也是该杀的。事实上也是朱祁镇杀的于谦,若是没有他的命令,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动于谦的。

在朱祁镇杀了于谦之后,历史上的人才知道朱祁镇是一个真正的昏君,要说土木堡事变发生之前,他没有经验,导致了土木堡事变的发生。

但是,他杀于谦之前,经历过太多的是是非非了。但是,他依然把于谦给杀了。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呀。


汉史趣闻


虽然大忽悠徐有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夺门复辟一事就显得师出无名,可是这所谓的夺门完全就是没有必要的一件事,只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人想着要抢先得到皇帝的恩宠罢了。

事做了之后,石亨他们一怕于谦再受重用,二怕于谦报复,这才骗朱祁镇说于谦要迎立外藩入继大统,撺掇着朱祁镇把他杀了。



关于于谦被杀这事,当时很多人都感到痛惜,只是石亨他们有拥立之功,正是受宠之时,而且朱祁镇在经过一年的俘虏生涯后,手段变得雷厉风行,夜间夺门,第二天就下令捉捕于谦和景泰臣子全数捉捕,几天后就在崇文门外斩首,官员们根本就不敢救,也来不及救。

当然此事后朱祁镇逐渐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脸,也后悔杀于谦了,毕竟于谦之功彪炳千古,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听到于谦被杀的消息后叹息了好久,朱祁镇在旁听着也难受。

特别是石亨和曹吉祥两个,本事不大野心不小,除去于谦后就狂起来了,收受贿赂、自专其事,加上孙太后、李实等人开始在朱祁镇耳边为于谦喊冤,朱祁镇也开始怀疑起这夺门里面的猫腻了。

当然石亨这些人也没蹦哒多久,天顺四年,由于朱祁镇的怀疑和百官、御史的弹劾,石亨和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动了谋反,结果很快就被扑灭了,曹钦全家被杀,自己投井自尽,曹吉祥被凌迟处死,家族或杀或流,石亨下狱死在狱中,至于那个大忽悠徐有贞,早在天顺元年就被“队友”石亨诬陷下狱了,曹石之变后被释放回乡下,一直活到成化八年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如果于谦在的话,天顺朝根本就不会发生外敌寇边、曹石之乱这些事情,而且朱祁镇还能得到一位股肱之臣,对他的政绩和名声都能提升不止一个档次,也不用《明史》搜肠刮肚地,把朱祁镇释放建文帝次子、废除殉葬这些事都拿出来说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引言:于谦被杀时,虽然徐有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他师出无名,其实细细想来,为什么非要杀他呢?仅仅是要一个名分吗?显然于谦杀也可,不杀也妨碍不了大事,为什么非要杀他呢?如果不杀于谦,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如果没有杀于谦,又将怎样呢?

一、于谦的死不过是朝堂争斗而已,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争夺权利的筹码,同时也是皇权利益下的牺牲品。

首先于谦与德行上是无亏的,甚至在北京保卫战这件事上,是力主以性命保卫百姓与京城的安危,这样一个人,只能说有功,何谈有过,连明英宗在杀于谦之前都说,“谦实有功”。

但是他的功劳在石亨等人眼里就是绊脚石,这样一位刚正不阿的人,可能对朝廷社稷是有好处的,但是对别的同僚完全是一种伤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于谦对大明朝的所做所为没有德行上的亏损,他是一位真正热爱国土的忠直之士。

在明英宗被俘虏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全力主战保卫北京,并且迎立郕王朱祁钰称帝,才使得大明王朝有了新的主宰,稳住了慌乱的政局以及人心,就连大臣在朝堂上失手打死王振的党羽同盟,他也在乱局中挺身而出,就连王直都说,这样的局面,十个王直也把控不住,要稳住这样的时政,还要靠于谦这样的能臣。

如果于谦有幸不被朱祁镇杀掉,以他的才干会再一次被重用,但是愿不愿再一次走进朝堂,那也要看他自己的意思了,于谦一旦被委以重任,一样是国之栋梁,他会和辅佐景泰帝一般,用心为国做事。

二、于谦被任用,一定会清理奸吝,这样就没有后来被清算之事,朱祁镇也会早一点看清身边那些人的嘴脸,不至于再发生曹石之乱。

不管于谦做了多少有利于大明朝的事情,但是后来朱祁钰病逝,发生了“夺门之变”,结局很悲惨,于谦被诛杀于他誓死保卫的城门面前,虽然石亨他们有拥立之功,但是这些人怂恿朱祁镇杀于谦就是别有用心。如果诛杀了于谦,朝堂上谁还可以与他们分廷抗礼,而且几大集团的利益之争就有了结果,于谦的死亡,让集团之争有了定论。

虽然于谦被杀后,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叹息良久,她是知道当初大明最危急之时,靠的是谁力挽狂澜的,于谦被杀,杀的不仅仅是一个忠直之臣,而是一批忠直之臣的信心。

于谦不死,石亨和曹吉祥就不敢擅权,收受贿赂、自专其事,后来也不会发生“曹石之乱”。

明英宗复位后,由于石亨和曹吉祥曾经拥立有功,所以其地位也是极高的,如果于谦不死,曹石等人不能专权,至少于谦一党可以牵制他们,不会让他们一党独大,这种制衡之术,看起来不靠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实效。在于谦被杀后,石亨亲属数十人被授予卫所指挥千户、百户,曹吉祥的侄辈数人成为都督,甚至有一侄得到封侯的荣耀。这样曹石集团因为功劳就得到了实际权利。特别是石亨在明英宗年间,其骄狂和欲壑难填的本性被暴露无遗,他大肆冒领军功,为部下四千余人冒领功赏,各地的守将都愤愤不平。

如果于谦在,至少可以平衡石亨的权利,不让武将集团如此娇纵,也不会有后来的“曹石之变”,在这些矛盾没有突出之时,于谦一定会忠直上奏,一如以往不遗余力的打击奸吝小人把持住朝堂。

天顺四年,朱祁镇也受不了他们这种骄横之态,群臣百官开始纷纷弹劾,于是石亨和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动了谋反,当然结果是被很快扑灭,曹钦全家被杀,自己投井自尽,曹吉祥被凌迟处死,家族或杀或流,石亨下狱死在狱中,至于徐有贞,早在天顺元年就被石亨诬陷下狱了,曹石之变后被释放回乡下,一直活到六十六岁方才辞世。

假如于谦没有被杀,这后面的事是不是就没有那么严重,至少对于这些权臣是一个有效的制衡。当然历史只能是假设,毕竟不可以重来,如果重来一场,英宗是不是会手下留情呢?是不是会考虑得更周详一点呢?

三、于谦的死,令明英宗少了一位股肱之臣,是他的损失,也是大明王朝的损失。

于谦的死当然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至少会让政局更稳定一点,他的死让明英宗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能臣。

如果于谦还在的话,朱祁镇会多一个帮助,也不会为后世留下一个宠幸小人、诛杀功臣的污点,如果他早一点醒悟,就不会让曹石专权,就没有后来的谋逆,他在史书上的功绩就不会仅仅是“废除嫔妃殉葬”、释放建文帝次子了,至少史官会为他再书写一道重用贤能。 于谦不论是文采,还是武略都是可以重用之人,明英宗杀掉他,等于砍掉自己的膀子,自废武功。

历史是一场直播,人生不会彩排,于谦如果没有被杀,就没有后来的曹石专权,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曹石之变”,这样的内斗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如果没有这些内耗的事情,大明是不是还会多延续几年,这也未有可知,于谦不能挽救一个王朝,但是他可以做一个王朝的辅助之人,他被冤杀,是朱祁镇的损失,也是大明王朝的损失。


逆风解语


朱祁钰才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其功绩比于谦大。土木堡之变惨败导致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败家子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弑君杀北京保卫战的功臣朱祁钰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不仅有于谦还有朱祁钰。朱祁钰作为王爷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坚执锐,率领骑兵冲锋在前,与瓦剌联军血战六十余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在北京保卫战中战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绩和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战和朱棣的远征斡难河畔,于谦是个文官只是在后面指挥,朱祁钰的功劳不亚于于谦。此外,朱祁钰在位六年期间,提拔了许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其文治武功远远胜过娇生惯养长大的败家子二流子朱祁镇。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弥补了朱祁镇的错误,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耻,朱祁钰的皇位是自己打下来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国家治理的物阜民丰,而后朱祁镇阴谋弑君篡位,鸠占鹊巢。


红星照耀神州


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是大明朝中期,发生的两件极其重大的变动。尤其是土木堡事变当中,如果没有民族英雄于谦的力挽狂澜,说不定整个大明江山就会付诸流水。可是,当明英宗和明代宗这对兄弟俩,为了皇位争得你来我往之时,为何明英宗复辟之后,会将大功臣于谦给残忍杀害了?

可此后,明英宗曾多次向大臣说出他不该杀于谦的话,如果时间能够重来的话,明英宗朱祁镇,会不会放过于谦?似乎每个古时封建朝代,都会经历一场影响格局的大变动。比如,西汉时期的七王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事变,还有两宋时期的靖康之难。到了明朝,则是土木堡事变,在这场事变里,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受到小人的谗言,被瓦剌人活捉成为俘虏。不过整个大明朝,在于谦的带领下,并没有自乱阵脚。相反于谦迅速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为新一任皇帝,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扶大厦之将倾”,帮助大明朝成功续命。

一年之后,明英宗回到北京,被弟弟明代宗囚禁起来。八年后的夺门事变中,明英宗得到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帮助,复辟皇位。可当上皇帝之后的明英宗,却将大功臣于谦视作头号敌人。公元1457年,于谦被残忍的杀害。《明史》当中却有确切的记载,罪魁祸首明英宗,对杀害于谦还是懊悔不已的,“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明英宗认为自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要了于谦的命。可是如果时间能重来的话,明英宗是否会幡然醒悟?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明英宗杀害于谦是既定事实,即使时间能够重来100次,朱祁镇还是会如此行事的。作为历史上,当了两次皇帝的朱祁镇,他的经历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土木堡事变中,明英宗作为大明朝的耻辱被敌人活捉,虽然回到故土可是却过着囚禁的生活,这点让朱祁镇心中非常不忿。夺门事件中,明英宗根本没有想着夺回皇位,可是,他被别有用心之人拿做挡箭牌,去与弟弟朱祁钰抢夺皇位。

再次成为皇帝之后的明英宗其实十分清楚,他这个皇位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明英宗即位后,首先就是要打掉那些助他登上皇位的大功臣。如果夺门事变中,是明代宗那边获得胜利,那么自己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他登上皇位,怎会咽下这口恶气?可是,于谦在当时,也被明英宗看成是想要陷害自己的罪臣。于谦此人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也是于谦主张,将朱祁钰扶正为新皇帝。那么在明英宗的心中,必将会记恨于谦。明英宗复辟后,于谦没有立马阐明自己的立场,而是想将自己置身事外,当做没事人一样。因此,明英宗已经将于谦和曹吉祥,视为一伙人。

于谦在当时的大明朝,乃是权倾朝野的权臣。夺门事变这么大的事情,明英宗不相信于谦会没有任何风声。可在此情况下,于谦为什么没有拿出守卫北京那股勇气,眼看着明英宗被推入火坑?所以明英宗会非常气愤,即使于谦没有任何忤逆犯上的举动,但是明英宗也认为此人就是想要陷害自己的罪臣。因此明英宗二次当上皇帝,首要任务就是铲除异己,于谦就是他心中最坏的人选之一。

甚至于谦与那些拥立明英宗成为皇帝的宦官,还要遭到他的记恨。所以明英宗即使能够回到过去,相信他还会结果了于谦的性命,这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即使于谦做的再好,明英宗和他两人的间隙,早在土木堡事变中就已经结下了,这是一道死结,只有其中一方离开人世才能化解。明英宗何尝不知道于谦的才干,可是那又能怎样?帝王一怒,血流成河。于谦不该死,但是他必须得死,只为明英宗能出了那口恶气。


趣说古今事


朱祁镇若是不杀于谦,历史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太好。因为他这个皇帝当的不够格,做事情太过任性。

他的罪过并不是说,不杀于谦就能掩盖过去的。

土木堡事变,是他一生当种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痛。

毕竟这一场战役,让大明几十万军人,全部都给战死了。

同时,战死的还有国家社稷之臣。当然了他这个皇帝为此也付出了代价,不但,皇位没有了,而且还成为了人家的俘虏。

可以说这件事的发生,让蒸蒸日上的大明,迅速的走向了一个历史的拐点。

若不是有于谦在,若不是于谦在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说不定这个大明王朝早就不复存在了。

仅仅这一件事的发生,注定让朱祁镇不会获得好评的。

朱祁镇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这种人按理说是不应该当皇帝的。但是,历史偏偏选择让他当了两次皇帝。

第一次他当皇帝的时候,就发生了土木堡事变,在这一次事变当中,他被俘虏了。皇位就让他的弟弟朱祁钰给继承了。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被俘虏的朱祁镇在瓦剌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又被瓦刺的领导人也先给放了回来。

正是他的回来,给了他第二次当皇帝的机会。

因为在他被囚禁起来的时候,朱祁钰的唯一的儿子死去了,朱祁钰也生病了,还是一病不起。

后来被囚禁起来七年之久的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后,又当上了皇帝。

这一次他当上皇帝,犯的唯一的一个错误就是杀了功臣于谦。当然了朱祁镇是皇帝,他想谁就能杀谁,对于他自己来说,杀于谦并不是错误。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于谦的悲哀。

因为于谦让他不爽过,对于于谦的好,他没有记住,但是,对于于谦的恶,他都铭记在心了。

若是没有于谦,他的皇位就传不到朱祁钰的头上,而是传给自己的太子也就是朱见深,若是没有于谦,他也不会被囚禁起来七年之久。

所以,于谦这个功臣就被他给杀了。

杀了于谦就把朱祁镇永远的给定格在了昏君的耻辱之柱上。所以说这样的朱祁镇,做事如此不靠谱的朱祁镇,历史对他的评价绝不会太好的。

他不杀于谦的话同样也是一个昏君,因为土木堡事变。他的槽点真的是太多了,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