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有多少宁死不降的名将?

用户62200752121



历史上宁死不降的名将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个问题太难了;因为历史上宁死不降的名将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计数统计,更别说一一列举了;所以,这里只能简单的举几个例子!说几个我比较喜欢的,这些人的忠诚度都不在关羽之下;

张任

张任是三国时期,益州刘璋手下大将,素以“忠勇”著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

当年刘备入川,名义上是帮助刘璋,抵御张鲁、曹操的进攻,实际上却与益州别驾张松暗自勾结,准备谋夺益州;起事之前,张松的哥哥为了保全自己,揭发了张松、刘备的阴谋;刘璋得知张松勾结刘备,意在图谋益州,决定秘密处死张松,并下令益州全线进入防御状态;可是,孤军深入的刘备,虽然情知事败,却也并不害怕,反而大张旗鼓的反攻刘璋;因为他知道,刘璋是个庸主,他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渺渺无几,只有张任一人算的上将才;况且,自己的士兵常年征战,作战经验丰富,能征善战者不计其数,还有军师庞统出谋划策所以何惧之有;最终张任独木难支,连续两次被刘备击败,自己也被生擒;刘备爱惜人才,多次劝降张任,均被其拒绝,张任义正言辞的说“老臣终不复侍二主矣!”,说完之后英勇就死,刘备感叹不已,将其厚葬;


高顺

高顺是三国名将中,人气比较高的一位,他统领的陷阵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曾大败曹魏名将夏侯惇,并多次击败刘备大军;

高顺这人怎么说呢?有两大缺点,害了他一生,第一,不懂为人处事之道;吕布用亲不用贤,高顺多次当面举荐自己,并指责吕布的过错;吕布这人本来就有点小自负,你这样指责他,更加得不到重用,不但如此,吕布还将他的陷阵营,交给姻亲魏续统领;不光是吕布,高顺与陈宫之间也有隔阂,他同时得罪了集团两大首脑,注定不得重用,埋没才能;第二,愚忠,高顺明知道吕布不会重用自己,明知道吕布难成大器,依然选择忠心吕布,最后落得悲惨结局;


庞德

庞德早年投奔马腾麾下,跟随马超征战四方,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投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在与关羽樊城一战中,表现极为亮眼,差点一箭将关羽射死;后因天气原因,汉水暴涨,樊城之中,平地积水有五六丈深,庞德军大败,庞德被擒;解回关羽大营时,庞德立而不跪,镇定自若,宁死不屈;关羽非常尊敬庞德,称其为“白马将军”,千方百计想要招揽庞德,于是以拜将劝降庞德;庞德听后,大骂关羽“竖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领雄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的刘备只是庸才而已,岂能敌魏王啊!我宁做国家的鬼,也不当贼人的将。”;之后关羽只好将其斩杀


爱尚文史


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逼到乌江边,谢绝了船工的建议,就下了乌江自刎的悲壮。

三国时期的庞德,被关羽抓住后许以封官劝降,被拒。

三国时期的关羽,被东吴抓住后拒绝投降,被杀。

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不投降,还写了一首诗来表明气节。

抗清将领史可法,夏完淳。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

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

抗日战争中的张自忠将军。等等,,,太多了,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这样的英雄。


YUN坤


这个问题如果改成历史有哪些宁死不降的名将会更好一些,中华自古出英豪,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有气节和骨气的名将很多,可以列举几个;

1.史可法,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明末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最后史可法的气节连乾隆皇帝都感动了,还为他立的祠堂、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一定知道是谁了,文天祥,著名的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此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被杀。

3. 夏完淳,明末抗清小英雄,抗清被俘,被害时年仅16岁。

4. 最后一个人物你可能觉得有些滑稽,这个人算不是英雄,算不上好汉,甚至还是误国误民的一个昏官,但是宁死不降的特质倒是符合,他就是满清两广总督叶名琛,此人面对英国人的入侵不战不和不守,最后被英国人抓到了印度也天天以苏武自居,最后死在了那里,也是非常滑稽的一位。


真正的探究


唐朝的颜常山,安史之乱时,颜常山被俘见到安禄山后咒骂不止,安禄山就命人割下了他的舌头。战斗时,他手臂断了就用脚踢,脚断了就用牙咬,牙碎了就用舌头骂,最后连舌头也没了,就眼睁睁的瞪着安禄山,直到死为止。

宋朝的文天祥,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亲自召降文天祥。文天祥说,我是大宋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临刑前,文天祥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后慷慨就义!

还有明朝的史可法!每个朝代都有气节之士!


晓烟杨柳绿


看到这个问题,你们首先想到的难道不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抗金名将,文天祥么



干净利落


龙且 关羽 庞德 徐荣 高顺 陈武 周处 高敖曹 张须佗 刘法 李庭芝 完颜合达 完颜陈和尚 何可刚 满桂 赵率教 史可法 李定国 张煌言 张自忠 戴安澜 张灵甫 黄百韬


zdwhly


王铭章、杨靖宇……太多了


小丈夫44


泻药~不过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确实太多,就像如今的社会每个人千姿百态,当时每个朝代也是都有忠奸之分,既然有奸臣,必定就有忠臣,而且古代自夏朝开始到清朝,大一统的朝代就有十个,更不要说像是春秋战国、三国、五代十国、两晋南北朝这种,如果题主是想统计数量真没办法一一数过来。

著名的不少,三国粉丝多,举几个三国的吧,高顺、张任、庞德。

大致如此,欢迎交流讨论,谢谢~


众推风云榜


“历史上有多少宁死不降的名将?”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数清楚到底有多少。我只想说说“降”与“宁死不降”的问题;

“宁死不降”,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降”就一定是狗熊、叛徒么?“降”的性质有不同吧?虽说“自古忠臣唯一死”,真的应该是忠诚的唯一选择吗?我可一直不这样认为!打个比方;如果勾践不降,那么死了也就死了,也不会有“卧薪尝胆”的美誉流传后世。如果只有勾践投降了,而范蠡等大臣“宁死不降”,他们自己倒是可以“享誉万世”了。可是,还有谁谁去帮助勾践复国报仇?勾践的那“胆”,不是也白尝了么!

《三国演义》是大众最熟悉的故事,就以里面的故事说说吧;

如果都“宁死不降”,那反间计怎么用?貂蝉是王允的人,王允是董卓的政敌。如果当时貂蝉说:“我宁死也不伺候董卓”,那吕布还会去杀董卓吗?把自己的肉体交与董卓,不是等于为董卓做事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你不先为敌人做点事,敌人怎么信任你?

再以现在网友争议最大的关羽来说吧;《三国演义》编撰了“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等等情节,并说明了一切都是因为要保护刘备的夫人。故此,他不能“宁死不降”。我们在看《三国志-关羽传》;“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再看看《三国志-袁绍传》沮授的待遇;“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沮授其实是袁绍手下的第一战略家,其能力与荀彧几乎不相上下。曹操也深深欣赏他的才能,所以对待他也是用了非常厚的礼遇。但是,一旦发现他要逃跑,就毫不犹豫的杀了他。为什么他单单肯对关羽网开一面?这里面应该有史书没有记述的故事;从刘备只身投靠袁绍看,他的夫人应该就是在关羽据守的下邳。所以,我认为《演义》中说的“嫂嫂”问题,不见得就是空穴来风!从曹操的厚待他,到最后放他走。与他对待沮授的结局完全两样看,沮授是没有先决条件的,曹操杀他理由正当,没有人会认为曹操失信!从他不得不放走关羽来看;应该是在关羽答应投降的时候,他是答应过关羽提出的先决条件的。所以,如果他此时不放走关羽,就会是失信于人。会令天下人诟病的,曹操那时,不得不考虑对自身名誉的影响!至于“降汉不降曹”的话,肯定是没有的事。难道关羽不知道曹操,当时是以“大汉”的名义征战的?设想;如果此时关羽不降,就死了。不但“刘夫人”会变成“曹姘头”,刘备后来也少了一条臂膀。三国也少了个“万人敌”的天下第一将!从关羽不降孙权,宁愿把自己的爱子也置于死地看;他降曹的目的,还真不是在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那种说他向曹操要秦宜禄的说法,应该属于抹黑之词!

那种拿庞德来说事的,就有点瞎扯了;庞德是马腾的亲信部将,没有马腾的提携,就不会有庞德的威名。马超是他的少主人,他病好后不去寻找马超,而甘心堕落在张鲁手下也就罢了。被曹操擒住后,就马上投降了。一背有提携之恩的故主马超、二背有收留之恩的张鲁,这是“忠臣”应有的表现?毛宗岗评他是最贴切的;“其后既不肯背曹操而降关公,其初何以背马腾而降曹操?故庞德之死,君子无取焉”。再看庞德为何不降关羽;抬着棺材出战,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了。家眷妻小都在许都曹操的手上,也断了投降之路。他敢降关羽吗?所以,庞德的所谓“忠”,起码外人看,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因为他之前就并不“忠义”。不能跟关羽比!

川中大将张任,倒也的确是“忠”的。但看不出表现有什么“义”。况且他被俘时,已经是个老头了。刘备不杀他,他也活不了多久!所以刘备成全了他。要是刘备也像张飞对严颜一样,又会是怎样呢?历史没有如果,既然没有如果,那他在“义”上就输了关羽一筹!


傲视苍穹39


杨业,文天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