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吧吧娱姐


宋太祖后裔在北宋的待遇差别很大。混的好的高居郡王之位,而且还是世袭郡王(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并不比太宗后裔混的差。

混的不好的形同老百姓,比如太祖六世孙宋孝宗,它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孝宗被宋高宗选为储君前,还在乡下玩泥巴。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亡,无后。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德昭、德芳,而是出人意料地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民间怀疑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而官方史书则是说杜太后鉴于后周世宗因传位于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让他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赵宋江山。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就是赵匡胤创立的大宋政权传到了赵光义的手上。

赵光义继位后,如杜太后之愿,为巩固赵宋政权作出了努力。并且,他也封了德昭、德芳兄弟为王。但是他对大哥的后裔总是不放心,对德昭、德芳兄弟一直很警惕,变着法的迫害两兄弟。

首先受迫害的是燕王赵德昭。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以检校大尉之职随叔叔赵光义出征幽州。由于太宗的失策,宋军被辽军打的惨败,军心动摇。某一天德晚上,军中忽然谣言四起,谣传太宗皇帝失踪了。于是有人就谋立德昭为帝,而此事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

事后,太宗对德昭恨之入骨。当德昭替幽州之战的有功将士向太宗行赏时,结果身为亲叔叔的赵光义居然冷冷的说:“等你做了皇帝时由你自己行赏也不迟。”

这种明显带有挖苦、讽刺、嫉妒的话,让赵德昭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叔叔猜疑。面对此情此景,德昭没办法,只得在回府后,当晚便自刎而死。时年28岁。


赵光义听说侄子自杀后,非常惊悔,赶紧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

然而,哭归哭,懊恼归懊恼。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赵光义还要继续对侄子下手。德昭被逼死后,下一个该死的就是赵德芳。

公元981年,即赵德昭自杀两年后,赵德芳突然病逝,时年23岁。

赵光义听说后,也就伤心不已。他除了亲临德芳的灵堂哭祭,还下旨停止朝会五天,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追封为亲王。(之前只是郡王)

关于赵德芳之死,民间也普遍怀疑是赵光义下的黑手。不过从宋代至今的各种史料,包括各种正史、文人笔记、以及野史、小说当中,均无“赵德芳是被宋太宗所害”的记载。

因此,赵德芳或许真的只是病死。不过,德昭和德芳死后,赵光义的心情确实很好。因为他对侄孙们(德昭、德芳的儿子),非常的大度哦。


赵德昭生有五子,赵德芳共有三子。在北宋一朝,兄弟二人的后代一直都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比如靖康之变时,协助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复国的延康殿学士,镇江知府赵子崧就是赵德昭的五世孙。

还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在北宋就是唯二能世袭的爵位(还有一个是濮王)。宋神宗曾经就下过旨,宗室子孙必须有一人袭封安定郡王,且必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世世代代不能断绝。所以在北宋一朝,太祖的后裔封王的人并不在少数。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也是扶持赵构在江南复国的重要支持者。

赵子崧、赵令畤这些人能当上那么大级别的干部,这就说明北宋一朝没拿他们这些太祖后裔当外人。

不过,有混的好的,肯定就有混的差的。比如宋孝宗的父亲,那就混的真不怎么样。

宋孝宗的爷爷叫赵令譮,获封庆国公,待遇还算可以。可是孝宗生父赵子偁却啥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县丞。后来还是因为孝宗被立为太子,他才获封秀安郡王。



宋孝宗登基后,太祖一脉的后裔才算是真正翻身了。由此,宋朝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北宋除了赵匡胤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宗一脉;南宋除了赵构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祖一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德芳的嫡系子孙。

总的来说,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在北宋的待遇还算可以。除了不能掌握实权,皇族宗室成员该有的名利,太祖后裔都能获得。(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靖康之变时,太祖后裔大部分都逃过了一劫)


Mer86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弟弟

宋太祖赵匡胤在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赵匡胤三十三岁就当皇帝,暴死时只有五十岁,还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他一直未册立太子,一个原因就是自个身体特棒,要知道太祖可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皇帝,还留下一套太祖长拳呢。古代立储是一件大事,搞不好会后患无穷甚至有杀身之祸。赵匡胤是从五代出来的人,见惯了权力场上的血腥政变,因而在选储君时十分谨慎,不愿过早册立太子。

然而,在一个斧声烛影之夜,宋太祖暴死,死因不明。而太祖生前见的最后一人,就是弟弟赵光义。因此,宋太祖死于弟弟之手,可能性还是还大的。

第二,赵光义如何夺权的?

宋太祖死后,发生一系列十分蹊跷的事。

当孝章皇后得知太祖死讯后,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赶紧让新皇帝继位。赵匡胤曾有四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两个,一为二十六岁的赵德昭,一为十八岁的赵德芳。赵德昭远在兴元府(陕西汉中),留在皇城的只有赵德芳。孝章皇后密令内侍总管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

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赵光义的晋王府。显然,王继恩与赵光义早就串通好的,这也是赵光义弑皇兄的一个佐证。

于是,赵光义与王继恩连夜入宫。孝章皇后刚见到王继恩时,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十分冷漠地回答:“是晋王来了。”

那一刻,孝章皇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先是太祖暴死,而后是内侍总管违抗懿旨,晋王进宫,明摆着是来抢夺皇帝宝座的。皇后屈服了,怯生生地对晋王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乃是五代、宋时对皇帝的称呼,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为“官家”。贵为皇后与皇子,竟然把身家性命交给别人,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皇后的恐惧与无奈。

擅长演戏的晋王从眼角挤出几滴泪,哽咽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第三,两位皇子之死

赵光义继位后,史称宋太宗,表面上他的确优待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任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阴差阳错没能当上皇帝的赵德芳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仅如此,宋太宗把他们与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都称为皇子皇女,这也暗示赵德昭、赵德芳仍然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辽国,赵德昭随行。

有一天夜里,辽军偷袭,宋兵营大乱,皇帝不知去向。这时,有一批军官,或许是出于忧心,或许是出于阴谋,打算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就在这个时候,宋太宗回营了,拥立新皇帝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久后,赵德昭入宫向太宗皇帝进谏,建议对将领们论功行赏。岂料宋太宗带着讥讽的语气训斥说:“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论功行赏也不迟!”有弦外之音,你赵德昭,不就是想当皇帝嘛。

赵德昭听罢大恐,回到王府后,用一把小刀自杀了,时年二十九岁。宋太宗不失时宜地作秀一番,抚尸大哭道:“痴儿,何至于此?”

与赵德昭相比,赵德芳就死得不明不白了。

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即赵德昭死后两年。他死得莫名其妙,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对于养尊处优的皇子来说,二十三岁意外死去,这真的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历史学家们多怀疑赵德芳之死,与宋太宗有着直接的关系。倘若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毒药毒杀于睡梦之中,那么赵德芳也完全可能是被毒杀。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赵德昭、赵德芳兄弟先后死了。这证明了宋太宗上台前信誓旦旦的“共保富贵”不过是忽悠人的把戏罢了。


君山话史


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是存在异议的,因为赵匡胤死得比较突然,而且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八贤王的原型)是二十六岁,赵德芳是十七岁,在年纪上并不小,是可以做皇帝的。

那为什么是赵光义当皇帝呢?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就提出了一个金匮之盟,金匮也叫金柜,比较小的长方体的盒子,这个显然是用来存放比较贵重的东西。

而这个金匮之盟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了,赵匡胤一直伺候在身边,可见赵匡胤是个孝子,杜太后病得很重,就招宰相赵普入内。

杜太后就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赵匡胤说:都是祖宗和母亲您的积德来的。

杜太后说:并不是,而是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的原因,如果后周是年长的人继位,你还有机会吗?等你百年之后,你应该传给你弟弟。

赵匡胤说:我一定听你的。杜太后还吩咐赵普说:你给记好了,不能违背哦!然后让赵普把这个盟誓写好了,藏在了金匮。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杜太后让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廷美(赵匡胤的小弟弟),再让赵廷美传给赵德昭。

这种说法有一个很大漏洞,那就是这一年是公元961年,而赵匡胤死的时候是公元976年,杜太后说的这个幼君继位的情况就不存了,也就不会出现柴宗传位给幼子的情况。

所以赵光义的传位,一直很受质疑,也就才有了烛影斧声的说法。

那我们再来看看,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的下场吧。

赵廷美被封为魏王,公元982年,赵廷美被举报要造反,之后被贬为涪陵县公,两年之后,忧郁病逝,终年三十八岁。

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公元979年,赵德昭跟着赵光义攻打幽州,有一次军中大乱,赵光义不知所踪,所以有人就建议让赵德昭来当皇帝,后来赵光义又回来了,训斥了赵德昭,赵德昭自刎身亡。

赵德芳,公元981年,赵德芳病逝,终年只有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这三人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不过,他们的后裔和赵光义的嫡系也差不了多少,也受了优待。


历史简单说


赵匡胤的皇位来路不正,他靠陈桥兵变夺了后周的天下,但好歹对后周皇室比较优待,并没有赶尽杀绝,还留下太祖誓碑,嘱咐后世子孙要优待后周皇室,任何人不得违背,所以柴氏一脉在宋朝得到很好的保护。

赵光义的厚黑学

同样是来路不正,靠着“斧声烛影”上位的赵光义却没有赵匡胤这种胸襟,赵匡胤曾有四个儿子,但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分别是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两人都英年早逝,死因跟赵光义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赵匡胤在位时,对两个弟弟很好,他把赵光义封为晋王并担任开封府尹,把赵廷美封为节度使,却始终没有把两个儿子封王,特别是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却仍不封王,这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一定程度确实传递出“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的信号。

赵匡胤在“斧声烛影”中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他刚一继位,位置还不稳固,为了政治需要,对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优待有加,对他们和自己的亲儿子是一个称呼,都称“皇子”,而且也把弟弟赵廷美封为秦王,作为皇储第一人选,俨然一副“兄终弟及”的姿态。

但这些表面功夫不过是赵光义施展全部阴谋的一个开始,他会把弟弟和侄子一个个铲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继位扫清障碍。

赵德昭之死

赵德昭被封为燕王,但排名在叔叔赵廷美之后,看来只能是第二顺位继承人。赵德昭素来小心谨慎,但在太平兴国四年,他跟随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幽州,结果在高粱河一带遭遇惨败,慌乱中赵光义中箭受伤,坐着驴车仓皇逃跑,宋军群龙无首,一些将领想趁乱拥戴赵德昭为帝,后来皇帝找到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这件事却成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

过了一段时间,赵德昭给赵光义提意见说虽然北征幽州不利,但太原是打了胜仗,应该履行诺言给将士们发放奖金,赵光义本来就对拥立一事不满,无处发泄,赵德昭这次出头替将士们请赏,恰好撞到枪口上,赵光义借题发挥,大怒道:

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赵德昭一看赵光义反应如此强烈,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失误,自己已经被皇帝怀疑,说不定哪天就被整死,赵德昭的心理素质也不强,他想来想去,觉得没法活了,竟然拿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身亡,终年只有28岁。

赵光义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大哭,表现地十分后悔,追封赵德昭为魏王,但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鳄鱼的眼泪而已。

赵德芳之死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匡胤驾崩时,王皇后曾派宦官王继恩去叫赵德芳入宫继位,但王继恩却跑去叫来了赵光义,这件事也在赵光义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巧合的是,赵德芳也是英年早逝,他去世时比哥哥赵德芳还年轻,只有22岁。史料记载赵德芳是病逝,但病因不详,推测和赵光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赵匡胤一脉后裔

不幸中的万幸是,赵德昭、赵德芳虽然英年早逝了,但他们都留有后裔,赵光义铲除两人的目的是为了传位给自己儿子,没有必要对赵德昭、赵德芳的后裔赶尽杀绝。

赵德昭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赵德芳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敘、惟憲、惟能。

按照宋朝的皇室政策,爵位不世袭,皇室不豢养,绝不像明朝一样培养一大批饱食终日的王爷,也不像清朝一样把皇室囚禁在京城,宋朝皇室成员到后来甚至可以自由参加科举,入仕为官,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有赖于这个特殊政策,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一直延续不断,在北宋仁宗、神宗、徽宗年间都不断得到善待。如果论及爵位,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待遇,有的甚至还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待遇。一直到了南宋时,赵匡胤一脉后裔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终北宋一百余年,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但到了南宋,赵光义仅存一脉赵构当了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高宗赵构。

但循环报应,毫厘不爽,赵构因为沉溺女色,丧失了一个男人的基本功能,导致皇位后继无人,在太宗一脉找不到合适继承人选时,皇室只得在太祖一脉中寻找,最后找来找去找到了赵昚,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也是赵德芳的后裔,是为宋孝宗。

自宋孝宗以后,整个南宋一百年间的所有皇帝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这与北宋除赵匡胤以外的宋太宗赵光义后裔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没有收到啥优待。赵构不能生育,由于太宗一脉都被金国俘虏了,只有找太祖一脉,当时大臣们的进言——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遭时多艰,零落可悯!就是除了安定郡王之外的太祖后裔的现状即他们的地位已经差不多和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可见赵光义没有给到优待。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成年的只有四子赵德芳但是也年仅二十三岁就染病身亡,次子赵德昭也不到30岁就自杀了。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则被任命为京兆尹,这是宋朝接班人的位置,当年赵光义就是干这个职位上去的,赵德昭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年,备受赵光义的猜忌,到第三年赵光义北伐失败胡彻底爆发。

公元979年,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军队中发生骚乱,人们找不到赵光义在哪里,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心中十分不满,心中从猜忌加深。回到朝中,赵光义也迟迟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于是赵德昭便前来询问此事。

赵光义见了赵德昭,没好气地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马上要当皇帝了,到时候你自己封赏他们也不算晚。赵德昭听说后,便退出后自刎而死。

就这样赵匡胤的几个儿子都死了,赵光义也名正言顺的传位给自己派系,只到北宋灭亡,赵光义一支除了赵构外都被俘虏,而赵构又不能生育,最后只能让太祖一支继承,及宋孝宗。


帝国烽火


(1)单单说赵匡胤的儿子吧,就没受到优待。

赵光义是不是正常接班,烛影斧声是不是真的,迄今难下定论,但是从他如何对待赵匡胤的儿子来看,他内心真的有鬼。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死,这没什么好说的,其他的两个儿子,命运如何呢?

①赵德昭。

赵德昭是赵匡胤生前的长子,理论上是接赵匡胤的班的,所以是赵光义的心头大患。

当时赵光义有两个心头大患,他的弟弟赵廷美和侄子赵德昭。

赵光义宣称“兄死弟及”,那么他死了之后,赵廷美接班也是顺理成章的,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赵光义死了,赵廷美接班,赵廷美死了,赵德昭接班。

赵光义一上台,台面功夫是要做的,先是封赵廷美为齐王,封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看起来表面功夫还不错,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三年,赵德昭就自杀了。

公元979年,赵光义北伐,先是灭掉了北汉,继而在与辽作战中失利,赵光义负伤。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某日夜间,军中夜惊,兵士们找不到赵光义了,于是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宋太宗很不高兴,等到北伐失利的时候,赵德昭为征北汉的将士们请功,赵光义大怒,说等你做了皇帝再给他们封赏也不迟!

赵德昭惶恐万分,回去就想自杀,问周围的人有刀吗?大家都不敢说有,于是赵德昭去茶酒铺找了一把水果刀自杀,赵光义听闻之后,跑来大哭说,傻孩子你怎么这样干呢?

此事非常蹊跷。一句气话就能把侄儿逼的自杀,然后不死不行,找不到刀子还要去外面找,赵德昭脑子真的秀逗了吗?

而再看赵光义对待弟弟赵廷美,在赵德昭死后的第二年就贬斥赵廷美,不到三年,赵廷美也死了。

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续资治长编》)

②赵德芳。

赵德昭死后仅仅两年,赵德芳就死了,史书记载病死。

赵德芳死的时候年仅23岁,他和赵德昭都是赵匡胤的儿子,是赵光义的皇位的最大威胁,兄弟俩一前一后死掉,而且赵德昭之死和赵光义有关,实在可疑。

(2)赵匡胤的后人。

赵匡胤的孙辈后代,没有受到什么优待,也没受到什么苛待。

赵光义的子孙一直做皇帝,直到赵构这一代,因为儿子早夭,便过继赵匡胤的八世孙为儿子,传位给他,是为宋孝宗。


师明礼


自从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就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按道理讲应该是宋太祖皇帝的儿子们来继承他的大位,可是他的皇位最终还是传给了他的弟弟。那么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首先要弄清楚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

宋太祖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赵匡胤也想着自己的皇位让儿子们接下去。但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他的弟弟自幼就跟着太祖皇帝,经历了大小许多的战争。很多军队中的将领都是赵光义的心腹。在选择宋朝都城问题之时,太祖皇帝一开始不想把都城放在开封。不过没有获得同意从那以后赵光义就控制住了宋朝的上下时局,太祖皇帝死后皇帝必须是他弟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

宋太宗的子孙后裔受到了宋朝的优待了吗?

当时赵光义做皇帝的时候他的两个侄子,赵德昭还有赵德芳都已经相继的成年了,所以赵光义一登上皇位就封了自己的大侄子赵德昭做了王爷,然后又封了赵德芳做了郡王,级别要在宰相之上。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赵匡胤的后代受到的待遇还是特别不错的。但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的,赵光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然后带领着几十万的大军去御驾亲征辽国。最终中了辽国的陷阱后弄的大败而归,就连赵光义本人也和宋朝的大军失去了联系。


大家都以为赵光义死了,然后军中许多的大臣们就想要让赵德昭做皇帝,最终赵光义活着归来听到了德昭的所做所为十分的生气。然后把赵德昭给狠狠的骂了一顿。在这种情况之下赵德昭十分害怕自己的叔叔会杀掉自己然后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家中就病逝了。

而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倒是等到了自己的叔叔驾崩,不过在这个时候朝中的大权已经被赵光义的儿子们所控制。等到新君继位以后赵德芳就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当时的赵德芳也只有二十三而已。下场十分的凄惨。

等到二王死后太祖一脉一代比一代过得凄惨。

等到太祖皇帝的两个儿子全部的死掉以后。能够威胁到皇位的人是不会再有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太祖的子孙后代那是生活特别的惨,除了从几百个人当中选出来一个人继承王者的位置以后,剩下的太祖血脉和普通的老百姓们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开封发生了场兵乱,两位皇帝相继的被金人给抓来去,在这种情况之下太祖皇帝的后代子孙变得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生活过得甚至一度比普通的老百姓们还要凄惨。


如果太祖皇帝赵匡胤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如此的对待自己的子孙,恐怕会气的从棺材板里跳出来然后和自己的弟弟拼个你死我活吧!


藤树先生


有人认为,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与杜太后有关,是因为“金匮之盟”。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大概的意思就是杜太后病重之后召赵匡胤和丞相入宫讨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赵匡胤回答是祖上和母后的积功积德。杜太后却回答:不是,是因为周世宗将皇位传给了幼儿。如果周家由年长的做皇帝,你又怎么能当上皇帝呢?你死后将皇位传给你弟弟。


关于宋太祖的死,至今仍疑雾重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的说法。


“斧声烛影”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谈论的说法,况且“金匮”一事在宋太宗即位后六年才首次被提出来,可信度实在不高。



宋太祖一共有4个儿子。


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


次子燕王赵得昭,最初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后跟随太宗北伐幽州,但军中出了惊乱,有人密谋拥立赵得昭为帝,后被太宗知悉,并受到太宗的训斥。面对皇帝的猜疑,赵德昭退朝后便自刎而死。


死后被追封为魏王、后又被改封为吴王、越王。


不过到了南宋,其后代有人做了皇帝: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等。


三子舒王赵德林,很小就夭折了,死前貌似还没取名,名字和爵位都是宋徽宗给的。


四子秦王赵德芳,23岁时病逝,不过民间将其虚构成了正义的化身—八贤王。



死后被追封为岐王,后又被改封楚王。宋徽宗时又被改封为秦王。


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恭宗等均为其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宋代官方记载的正史还是民间野史,再或是艺术作品创作中,都没有出现“赵德芳被宋太宗所害”的记载。


除了燕王赵得昭的死,可能被人认为是太宗意识到的侄子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故意威吓、逼死了赵得昭之外,倒是没什么值得让人怀疑的地方。


且燕王赵得昭、秦王赵德芳的后代皆以皇室宗族的身份存在,并且封有郡王爵位,最后也有人当上了皇帝,皇位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脉。


麟史Rain


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的皇位更迭,一千多年来始终疑云密布,其实从我个人来说并不认同“烛光斧影”的猜测,更愿意相信“金匮之盟”中兄终弟及赵光义正常继位的说法。

言归正传,我们先看一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根据史书记载,太祖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

其中长子、三子均早亡,四子赵德芳就是很多演义小说中塑造的八贤王的原型,在一些野史中记载赵德芳是被太宗赵光义所害,根据正史记载“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太宗专门亲临哭祭,并为之缀朝五日。

太祖次子赵德昭

根据史书记载赵德昭死的有些悲催,太平兴国四年初,太宗赵光义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赵光义携灭汉余威发动了北伐,企图收回中原的屏障“幽云十六州”,可是在“高梁河之战”中宋军大败,赵光义负伤。

因为撤退比较狼狈,赵光义又与大军失散,一时间宋军群龙无首,军中更是流传赵光义阵亡的消息,为了稳定军心,军中一些将领谋立赵德昭为皇帝,回到开封后太宗得知此事心中不悦,借机训斥了赵德昭,没想到内心脆弱的赵德昭不久后便自刎而死,太宗得知此事非常懊悔。

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在太宗朝初年便相继离去,太宗赵光义死后也没有按照“金匮之盟”传位四弟赵廷美,而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对于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也没有加以迫害,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代都得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二百年后宋高宗赵构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昚即太祖赵匡胤四子赵德芳次子赵惟宪的后人,宋朝皇位终于再一次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脉。


一点点历史


总得来说赵匡胤的后代在北宋过的还是可以的,除了不能掌权,该有的名和利都获得了。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和三子早亡未留下后代之外,剩下两个儿子的后代基本上都被封侯或者封公,顶着开国之祖的名头,赵匡胤的后代可以说是过的悠哉悠哉。

更幸运的是他们这两支在靖康之耻的国难中因和皇室的关系比较远反而躲过一劫,到了南宋因赵构无子,赵匡胤的这两支后代轮流做了几世皇帝。


现在有人常说赵匡胤四个儿子的早亡都与宋太宗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其实只是这些人的主观臆断罢了,长子三子早亡自不必说,次子自刎而死也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剩下的四子因也是早亡,是以现在的人就说他是被赵光义暗害致死的,可若是让他们拿出证据,他们是拿不出来的,也找不出史料可以佐证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从宋至今不论是正史、野史,文人笔记、小说都没有关于赵光义杀害老四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