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有德國蘇聯美國等援華,援助力度有多大?

中國通過8年的時間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肯定是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抗爭的結果。同時中國在抗日戰場上作出的貢獻也為整個二戰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其中也少不了眾多友好國家對中國的援助,客觀的來說中國的確很好的利用了這些對華援助,這些援助也為中國戰場提供了巨大的貢獻,那其中,主要援華的國家分別是德國蘇聯和美國。

抗日戰爭時期有德國蘇聯美國等援華,援助力度有多大?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國,很多人肯定會對此感到奇怪,德國不是軸心國嗎,為什麼還會對中國進行援助呢,這事情的起因就要從一戰說起。當時德國是戰敗國,國家揹負了許多戰爭賠款這和中國從近代以來就遭受到的戰爭賠款經歷十分相似,這就引起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受。而且在一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的身份主動廢除了德國的相關的不平等條約。這種做法讓德國記住了中國的這份恩情,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的這個期間內,德國對中國進行不少的援助。

抗日戰爭時期有德國蘇聯美國等援華,援助力度有多大?

當時在一戰後,德國的領土也被瓜分了許多,因為這樣他們的資源變得非常的有限,歐美國家不願意和德國進行交易,這時德國將目光轉向了中國。中國雖然發展落後,但是地大物博,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所以雙方便開始了資源置換。中國拿塢去交換德國的進口武器。從1929年到1934年,中國都一直是德國進口銻和鎢的主要來源。

德國當時不僅僅提供了中國需要的武器裝備還幫中國建立了許多的軍工產業,這幫助中國開展了工業化。當時的蔣的中央軍就已經有了全套配備的德國武器。但是這樣的發展因為七七事變被打破了,日本加入了德國的軸心國行列,發起了侵華戰爭。當時在1936年中國為了應對即將到了的戰爭用2000萬英鎊的現匯向德國購買的武器裝備最後都因為日本的侵華戰爭向德國施加壓力導致德國拒不履行合約,最後是用翻新武器和鋼盔來打發的。雙方的合作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徹底終止了。

抗日戰爭時期有德國蘇聯美國等援華,援助力度有多大?

在德國之後對中國開啟積極援助的就是蘇聯,蘇聯在二戰時期作為反法西斯聯盟,其國力和戰鬥力在二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深知中國在東南亞戰場上的重要性,中國要拖住日本,所以在德國停止對中國進行援助後蘇聯對中國進行了許多的援助。援助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中國提供物資和貸款支持,一種則是提供人才。當時中國購買蘇聯的武器主要都是依靠茶葉和桐油的抵押。蘇聯當時為了減輕中國的壓力,提供的武器都是優惠價格,而且都是貨到了之後才開始籤合同。

為了幫助中國提高戰鬥力,蘇聯也為中國提供了上千名軍事顧問,來到中國訓練中國的軍隊,在二戰時期中國缺少空軍人才,蘇聯就派了本國的空軍,為中國的空軍隊伍進行組建和指導。但是這一切在1941年日蘇簽署《日蘇中立條約》之後就全部都停止了。

抗日戰爭時期有德國蘇聯美國等援華,援助力度有多大?

最後一個就是美國進行的援華,美國是在蘇聯停止援華之後對中國進行的援華。1942年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發表了華盛頓宣言。反法西斯國家重申並強調聯合起來打敗德、日、意法西斯政權,美國也能夠很好的意識到中國戰場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作用,所以美國開始對中國抗戰提供大力的援助。在1942年給了中國5億元的無償援助,後來又從緬甸和印度向中國輸送抗戰物資。這其中的物資在空軍方面大概有百架飛機及配件和燃油,陸軍方面則有29個師的輕裝備,價值不菲。

我們不談戰爭結束後德國、蘇聯和美國的作為,單單從這些方面來說,他們的援華舉動為中國的抗戰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