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適逢年末,又到了汽車銷售的旺季,很多消費者都在計劃年末換輛新車,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在預算內,究竟是買國產還是合資品牌?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好好聊一聊。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近年來,自主品牌有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顏值、配置、鈑金質量有的都超過了同等合資車型,使許多購車的朋友選擇了國產車。但是我們還是要坦誠差距,相比發展了僅幾十年的合資車,我們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然差距明顯。

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大件,人機工程學,產品品控,油耗控制等方面。而小編認為最為重要的差距還在於思維上的差距。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99%的國產品牌不生產後驅轎車,這是目前國內市場的現狀。

相比於前輪驅動和四驅系統,後輪驅動才是是汽車最早的形態,也是最合理的形態。後驅車型的天然優勢是它在加速時的驅動輪(後輪)抓地力更強,而且前輪擺脫了驅動車輛的“重任”後,可以完成更大的轉向角度,這對中大型車的操控靈活性來說,是迫切需求。而對於注重駕駛樂趣、喜歡漂移的人來說,更是一項基本配置。但是不知出於何種理由,國內車企都幾乎商量好了似的,除了紅旗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車企開發後驅車。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瞭解車的網友都知道,真正注重操控的大馬力車型,需要更強的驅動輪抓地力,也就是提速時的後輪。如果是前輪驅動,抬頭現象很容易引起車輪打滑。另外,前驅車型的扭矩轉向問題的十分難以解決。因為市面上絕大多數前置發動機佈局都是橫置而非中置,這樣就難以保證左右半軸完美平衡,所以大馬力前驅車在加速時極易出現操控穩定性差、甚至方向跑偏的情況。現在有廠商可以通過軟件限制出現扭矩轉向車輪的動力輸出,但這無形中也就限制了發動機動力的發揮。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我們前面提到過貨輪驅動是汽車最早的形態,那為什麼國產車不開發後驅車型呢?是因為技術不夠嗎?

原因有三:

一、後驅車型相比前驅車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調試

目前世界上在售的後驅車型,基本上只存在於百年企業豪華品牌,如:奔馳(1871年)、寶馬(1916年)、凱迪拉克(1902年)等等。而國產車品牌最多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因此,各大國產車商現在的首要目標就是大力推出各種新款車型搶佔市場,而對於需要“慢工出細活”的後驅車項目,只能先放在實驗室的角落等著咯。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二、生產後驅車型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遠大於前驅

發動機在車頭,驅動輪在後輪,這就需要一根傳動軸進行動力傳輸。基於傳動軸的安裝和後橋的設計,造成成本上升是必然的。然而還不僅僅是這一根傳動軸的問題,前置後驅所帶來的傳動軸噪音和和振動是必須要克服的。尤其是注重舒適性的豪華品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後驅車(五菱麵包車),但卻沒法生產出豪華後驅轎車的原因。

製造難度大,也就決定了後驅車的售價不便宜。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後驅車型,大都是30萬以上的合資品牌的豪華中大型轎車。而目前絕大部分國產品牌都還處於用低價吸引消費者的初級營銷模式中,車型售價難以拔高,自然沒有足夠的底氣造出大馬力後驅車型。

汽車品牌,國產和合資差在哪裡?

三、功利思維尚未轉變

目前的國內車企,還沒有專注精品的意識,只是一昧地通過堆配置、拓空間來吸引消費者。長期的功利思維,使得幾乎所有品牌都很有默契的選擇了更簡單的前驅。而事實是:造不出合格的後驅轎車,直接掣肘了國內豪華品牌的發展進程。

前面所說的後驅車成本高,製造難度大的客觀因素確實

存在,且解決起來也的確不輕鬆。但是不真正的改變國產車企的思維模式,國產品牌通往豪華品牌的道路必將充滿更多的崎嶇和險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