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脈診,請牢記這6個脈診誤區,避免誤診

習學中醫之診脈,無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難明。為之感嘆,甚或以為"非才高識妙"則難識其奧。有志之士窮多年心血仍無所獲,後則自慚才淺識陋,而退避三舍,不敢問津。

真的是習學中醫者見聞不夠,悟性太低嗎?我泱泱大國,難道真的幾個“祖傳中醫”、民間“盲人名醫”,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嗎?絕對不是!

勤求己過是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當學而無績,則責己之過,很少懷疑所學之非。其實學脈診難有收穫,關鍵在於古今傳習之脈診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諸多誤區。


學習中醫脈診,請牢記這6個脈診誤區,避免誤診

誤區一:對"平人脈象"論過於側重於脈象的變化。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說。使人誤以為平人脈象是變動不居的,沒有準確固定統一的標準。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腎沉、脾緩之說使人誤以寸口臟腑各部當見本部之脈。真是小小寸口變化萬千,只能令人望洋興嘆。不明平人不病之脈,則更是難辨何為有病之脈。

誤區二:古今論脈之書,多側重於脈象而忽視診法。診法是診脈的起點和過程,是根本;脈象是終點和結果,是枝葉。此即醫聖仲景所言"馳競浮華,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醫柯琴亦曾感嘆而言:"自有《脈經》以來,諸家繼起,各以脈名取勝,泛而不切,漫無指歸。夫在診法取其約,於脈名取其繁。"

誤區三:追求從脈象斷病症。常常聽人讚譽某某名醫一按脈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實際上診脈之根本目的在於診查病機(氣機變化),是為辨證施治服務,而非為了診出病人有何不適。病人之不適症狀是病機的結果。同一病機可出現多種病症,而同一種病在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病機。這也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道理。

當然若能準確把握病機,結合病人年齡、職業、形態、氣色,結合經驗是完全有可能較準確地說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絕不是簡單的根據診脈。


學習中醫脈診,請牢記這6個脈診誤區,避免誤診

誤區四:中醫的核心理論"陰陽"不能準確的貫穿診脈全過程。只能是將"陰陽"與脈象簡單的比附。《內經》中雲:"察色按脈,先辨陰陽。""陰陽"理論是診脈全過程的指導思想。失去了"陰陽"理論的指導,也就失去了中醫的靈魂。

其實我們的中醫類象是一種哲學,哲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會有生命力,所以陰陽哲學必須與診脈實踐緊密結合,診脈才會煥發它的活力。

誤區五:中醫理論的基石"氣"不能在診脈過程中當作診察對象被把握。

"氣"就象哲學中所言"物質"一樣,是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實"氣"一詞即包含了"物質"和"運動"的雙重概念。李時珍在談其診脈的體會時曾說"非候五臟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臟六腑之氣也。"

氣在人體的運動方式無非是"升降出入"。《內經》雲:"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絕則氣立孤危。"如此人體奧妙的生命盡皆概括於氣、陰陽、升降出入之中。


學習中醫脈診,請牢記這6個脈診誤區,避免誤診

誤區六:古今醫家對脈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統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澀,而非一澀。若不明於是,必入泥沼,學成難矣。

比如我們大家寫一篇描述同一事物之說明文,若以幾何、物理之描述則當統一也,若以感受言之則不統一也。故描述脈象當有根本之依據以及統一之標準。又如山之高低不同,則其象各一,然皆可以海拔而統諸象。完善之診脈法理當如是也。

經我們實踐證明,脈診在中醫臨床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而且習學一套完善的診脈理法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輕而易舉的學會並掌握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