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的腎≠中醫的腎,同樣是腎其實大不同

今天咱們不聊藥,咱們說說腎。


人體的很多器官的名稱,在中醫和西醫裡雖然名字相同,但實際的含義卻大不相同。這可能由於西醫進入中國,翻譯時要找一個名字與其相對應,因此我們才看到了中醫和西醫中都會有的一些名稱,如:心、肝、脾、肺、腎等。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西醫的腎與中醫的腎的區別,其實說的是西醫的臟器與中醫的臟腑的區別。

西醫的腎概念相對簡單,就是腎臟,是一對蠶豆狀、拳頭大小的器官,位於人體脊柱兩側、腰中部這個位置。中醫講的腎抽象複雜、範圍大,不僅是解剖學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一個功能單位的概念。


西醫的腎≠中醫的腎,同樣是腎其實大不同

西醫的腎的樣子


西醫的腎≠中醫的腎,同樣是腎其實大不同

腎臟的形狀和位置


西醫的腎臟是身體器官,是實實在在的,因此西醫的“腎”的範圍比較侷限,它就是長在我們背後的兩個腎臟,也就是真正的腎臟,是看得到、摸得著的、具體的腎臟。就是圖片上的這對兒“大蠶豆”。

它就像是一個7*24小時不停工作的“過濾器”。把血液過濾一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輸尿管與膀胱相連,每天濾洗血液,排出身體裡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接著,輸尿管把尿液從腎臟運送到膀胱,膀胱儲存尿液,然後排出體外。此外,它還是一個工廠,參與生產很多與內分泌、代謝有關的激素,並與調節血壓、生成紅細胞、骨骼代謝等有關。


在中醫的理論裡,腎是一個廣泛而飄渺、認識起來有些抽象。可能很難找到相對應的圖片去直觀的表描述這個臟腑的概念。


西醫的腎≠中醫的腎,同樣是腎其實大不同

中醫臟腑關係


西醫的腎≠中醫的腎,同樣是腎其實大不同

中醫腎的功能


中醫認為,腎的主要功能在於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黃帝內經》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即腎是精所存在的地方,精在這裡並不單指精子,還包括精氣。精分為先天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它有促進生長和繁殖後代的能力。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精微,即是靠脾胃化生的營養物質所得,具有滋養濡潤臟腑的作用。

腎中所藏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它分為腎陰、腎陽兩個方面。

對各臟腑組織起寒涼、滋潤、濡養等作用的稱之為腎陰;對各臟腑組織起溫煦、推動、氣化等作用的稱之為腎陽。腎陰與腎陽,又稱元陰與元陽、真陰與真陽,是五臟陰陽的根本。腎陰、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維繫著腎及全身陰陽的協調平和。

腎主水,指腎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將含有營養成分的“清者”敷布周身,將含有代謝廢物的“濁者”化為汗與尿排出體外。腎主水作用的發揮,主要靠腎陽的蒸化作用。腎陽蒸化水液,使水能氣化,又能使氣聚而為水(如產生尿液),以利於水液在體內佈散和排洩。

腎主納氣,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淺表,以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的功能。

人體的呼吸功能雖為肺所主,但必須依賴於腎的納氣作用,才能保持呼吸均勻而有深度。

腎藏精,精能生髓,髓能養骨。

腎中精氣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而堅固有力,牙齒也堅固不易脫落。當人衰老時,腎精也就衰減了,不足以養骨,則可出現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症。


由此可見,中醫的“腎”要抽象和複雜得多。“腎”是個功能單位,並不僅僅指西醫實實在在的器官“腎臟”,它的功能範圍涉及到西醫學裡的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運動骨骼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多個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