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紫禁城


長期以來,互聯網上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思宗崇禎帝以及明朝並不是亡於清軍入關,也不是亡於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而是亡於士大夫階層的出賣。

可以說,互聯網上許多人都把這一觀點奉為圭臬。

然而,都不說讓這些人仔細閱讀史料,哪怕只看過一些最基本史料就能知道,這一觀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不值一哂。

首先來說,崇禎朝士大夫出身的大臣們並沒有“一毛不拔”,相反,無論是勳貴還是大臣,都多次響應皇帝號召,“慷慨解囊”。

南京吏部等衙門孫瑋等各捐俸一年助餉報聞。——《明熹宗悊皇帝實錄》

南京戶部尚書畢自嚴題南京大小各官皆願捐俸薪銀一年。——《明熹宗悊皇帝實錄》

在京尚書以下在外州縣正官以上俱捐俸薪一年。————《明熹宗悊皇帝實錄》

在京各衙門捐俸犒兵銀通共二萬七千九百六十九兩。——《明熹宗悊皇帝實錄》

事實上明朝和清朝一樣,遇到大事小情,不管是對外作戰還是皇帝修宮殿,都愛讓官員們“捐俸”,事實上明朝官員們“捐俸”在明萬曆、天啟、崇禎三朝可以說是史不絕書。


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長城風光


而崇禎朝,隨著對內與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以及對外後金作戰,崇禎朝大臣們“捐款”相比天啟朝更加頻繁。

(崇禎五年)薊遼原任總督曹文衡疏報捐俸及節曠銀助餉。——《崇禎長編》

甚至在崇禎朝,遇緊急事件讓官員們“捐款”都成了崇禎朝一項慣例。而且在網上被罵的明末“清流”最愛沒事就上奏要求皇帝讓百官“捐俸”。

工科給事中顏継祖因插警缺餉請令百官捐俸。——《崇禎長編》

這哪兒看得出一點點所謂士大夫互相勾結欺矇崇禎帝的影子?

不僅是當官的士大夫們或自願或被迫的經常性“捐俸”,即使沒有官職的士大夫在崇禎朝主動給朝廷捐款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僅僅崇禎二年八月就發生了至少兩次:

休寧縣監生黃士儒捐資助餉旨令該撫按查收。——《崇禎長編》

直隸廵按楊中極捐貲助餉命戶部查收。——《崇禎長編》

這還不算,御史上奏給崇禎帝的奏摺裡也談到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明朝早就已經實行官員捐俸、鄉紳優免減半以及扣出地方衙門衙役、書吏伙食費的辦法了。

各官俸薪全捐、鄉紳優免半、扣皂快工食,十去其三。——《崇禎長編》

就是勳貴們僅在崇禎二年就捐了三年田租,不管是不是被迫的,至少崇禎朝的勳貴們絕不是如網絡所說,“拼命佔便宜,寧死不吃虧”。

勳戚贍田暫捐三年田租以酬恩眷。————《崇禎長編》

而且在崇禎二年,後金破關圍困京城時,在京城的各省官員不但捐錢捐物,還主動帶著家人配合官軍守城。

各省直在京官員願自捐資置器帶領家人在官軍外分堵聯絡恊力城守。——《崇禎長編》

為民庶吉士張星捐助火藥。————《崇禎長編》

當然,有人會認為說不管是捐俸祿還是捐田租,和李自成“拷掠”所得相比簡直九牛一毛。


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故宮


這個觀點,首先是錯誤的。因為根據錢稚拙的《甲申傳信錄》記載,李自成拷掠當時還留在京城的明朝勳貴,除了嘉定伯周奎被抄出五十三萬兩白銀外,其餘勳貴並沒有抄出更高數字,更多是田產和珠寶這些不能變現的東西。

凡賊追贓輸納見銀加二;首飾十不當一;珠玉玩好一概擲棄。——《明季北略》

其次,即使李自成真的“拷掠”出相當的金錢,那也是因為李自成是抄家的緣故。

更何況,根據史料顯示,京城的勳貴對於崇禎帝並不小氣,在崇禎九年,崇禎帝因為朝廷國用困難,找幾位勳貴和大太監“借”將近一百萬兩銀子,這筆錢並不比李自成“拷掠”所得少啊。

諭兵部曰:今年飽颺,計來年復逞。練兵買馬,制器修邊,刻不容緩。連年多故,帑匱民窮。令兵部司官借武清侯李誠銘四十萬金,發關寧治備;借駙馬都尉王昺、萬煒、冉興讓各十萬金,發大同、西寧;令工部借太監田詔金十萬治甲冑,借魏學顏金五萬治營鋪。俟事平帑裕償之。如尚義樂助,從優獎敘。——《國榷》卷九十五

可見,儘管勳貴裡雖然有周奎這樣的吝嗇鬼,但是大多數勳貴還是對崇禎帝、對明朝忠心耿耿的,因為他們也知道明朝一旦滅亡,他們的榮華富貴和權勢也就付之東流了。

而崇禎帝一直到去世,對勳貴都是信任有加的,比如崇禎去世前的軍事部署,京城的防禦崇禎帝完全交給了襄城伯李國禎以及自己表兄弟新樂侯劉文炳和駙馬鞏永固,而他把漕運重鎮淮安交給撫寧侯朱國弼鎮守;南京則以忻城伯趙之龍為守備,還把南直隸最重要的操江水師交由誠意伯劉孔昭統管;按照慣例,因為操江水師太過重要(可以隔絕南北),所以都是文武分掌的;而崇禎帝則打破了慣例,讓勳貴誠意伯劉孔昭一人單獨掌握水師。由此可見崇禎帝對明朝勳貴總體還是滿意的。


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明朝士大夫


說完勳貴,我們再來看士大夫。

和許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崇禎皇帝一直到死都不鼓勵各地大辦團練,原則上,崇禎朝各地鄉紳以及在鄉大臣是可以組建民團武裝的,但是這些武裝統統不能出“縣”,一旦要出縣討賊,必須把團練交給縣典史指揮,但是團練的經費和糧食消耗,朝廷是不負責的。

並且,對於那些因為辦理團練立功的在鄉大臣,崇禎帝和明朝朝廷也是採取“明褒暗貶”策略的。

比如崇禎朝早期的甘肅巡撫梅之煥,他因為政治鬥爭被罷職回鄉,因為他家鄉麻城土匪太多,他乾脆辦起了團練,因為他做過邊地巡撫,有將才,所以他辦的團練戰鬥力相當可以的,幾萬混雜著邊軍的土匪都沒能打下他協助防守的麻城。

可以說梅之煥最初的表現比晚清曾國藩才開始創辦湘軍時要出色很多,可是崇禎帝雖然恢復了梅之煥待遇,但是卻不願意重用梅之煥:

(梅之煥)所居縣,阻山多盜。之煥無事,輒率健兒助吏捕,無脫者。先是,甘肅兵變,其潰卒畏捕誅,往往亡命山谷間,為群盜,賊勢益張。至是,賊數萬來攻麻城,望見之煥部署,輒引去。帝追敘甘肅前後功,復之煥官,蔭子,然終不召。——《明史·梅之煥傳》

如果說因為東林黨人梅之煥犯了崇禎帝最忌諱的“結黨”,所以崇禎帝就是不用梅之煥情有可原,那麼“閹黨”餘孽馮銓辦團練,屢次崇禎帝依然不鼓勵,不獎勵,這說明在團練這件事情上,崇禎皇帝的態度是很明確的,而且這種態度是不分東林黨和閹黨的。


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之死真的全因為士大夫們的“出賣”嗎?

崇禎帝之墓


簡單來說,崇禎帝並不願意見到有不受控制的武裝力量的出現。崇禎帝不僅不鼓勵在鄉大臣辦團練,就連藩王率軍勤王,都被崇禎帝視作嚴重錯誤,崇禎九年清軍再次入關,唐王朱聿鍵帶一千多人赴京師勤王,結果直接被崇禎帝圈禁鳳陽。

既然皇帝對士大夫辦團練並不鼓勵,士大夫自然也沒必要熱臉貼冷屁股,用吳京老師的話說,“jian不jian啊”。用梅之煥的話說,既然朝廷不鼓勵團練越境討賊,那麼我們就“惟人自為戰,家自為守”好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明朝滅亡,明朝的士大夫沒有責任,明朝士大夫們當然對明朝的滅亡負有責任。

但是那種把明朝滅亡的責任一股腦都推到士大夫身上,認為明朝亡於士大夫“出賣“這一觀點毫無疑問是荒謬的,是站不住腳的。

N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