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禪語出自於惠能大師口中,惠能大師自幼家貧,只能靠砍柴為生,後來拜於五祖弘忍大師門下,最後修得正法。

這句禪語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人間皆虛妄,不要妄念執著,必然能夠明心見性,個人心中自證菩提。

心是萬物之源,是感受外界事物的根本,但是心也是產生妄念的初始。

世間本無事,幻象只在自己的心中,多少人的煩惱與執念都是皆因心起。人以擁有智慧自以為傲,但是殊不知,智慧卻是讓人生痛苦的根源。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宋朝的大學士蘇軾,當他的妻子朝雲為他生下小兒子之後,他為兒子取名為“遁”,就是避世之意,並且賦詩一首: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後來,過了幾年之後,朝雲因病去世的時候,彌留之際,口中也在誦讀著《金剛經》中的“六如”禪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所有的禪語、詩詞,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就如同世俗中很多人常犯的錯誤,在世間紛擾之中,大多數與人的矛盾和糾葛,其中雖然有事實真相的影響,但是事情發展到最後,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情緒的臆想。

當自己的主觀情感滲入到事情紛雜之中,就會讓情緒模糊了事物的本質,過度誇大了矛盾,或者惡化了某一個事情,最終才讓本來歲月靜好的平凡人生,沾染了太多的血雨腥風,人生多了許多嘈雜,內心更多了苦悶。

不妨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仔細靜下心來想一下:人生的那些苦悶嘈雜,真的是事實發生的嗎?事實的因素佔了多少比例,而你自己臆想,或者主觀情緒的主導又佔了多少成分?

如果拋開自己的主觀幻想與臆斷,那事實本身對你又產生了多少傷害呢?那一些事情早就成為了過去式,對於現在的你來說,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但是你卻始終不願意放過自己,不斷的拿煩擾的事情折磨自己的內心,人生過的苦痛嘈雜,這又怪得了誰。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所以修身正性的根源,就是調節自己的內心,內心去除了一些妄念和紛擾,換得內心的一片清靜,心靜了,外在的繁雜自然能夠消失,因為萬事皆由心起,“無心”便是福。

《菜根譚》中說:

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為下手。

智慧通達的人,處事無憂無慮,愚笨憨厚的人也不會多操心多著急,所以既可以和他們研究學問,也能夠與他們一起創建功業。只有那些才能中等的人智慧不高,什麼都懂一點,遇事往往考慮的十分複雜,而且疑心特重,結果任何事情都很難以和他們攜手同行。

人生最怕的就是多疑猜忌,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人生本無一物,又何必到處招惹塵埃”,心念越是複雜,人生越是煩惱。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所以《菜根譚》中的智慧也在指明:

最好的狀態是德性深厚,能夠超脫於世俗痛苦之上,不將世俗之事放在自己內心;另外一種則是“無心者”,也就是所謂的“難得糊塗”,也是蘇軾所期待的“愚魯之人”;而最糟糕的就是那一些中等之人,能夠認知苦痛,但是卻超越不了那些苦痛。

什麼都懂一點,但是卻把這些事情想的又過度複雜,疑心更重,結果讓自己的人生更多了些許嘈雜,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難以成就功業,也總是徒增痛苦。

所以,放下自己的虛妄之心,菩提本無樹,何必自取煩惱,世間本來就是煉獄,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生老病死的外界痛苦,這都已經成了自己無法承受的痛,又何苦在此之外,自尋煩惱呢。

人世多繁雜,“無心”皆為福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國學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