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之大明帝國

大明帝國從1368年至1644年,歷時276年,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多民族團結的王朝,傳十六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亂,稱帝后又遷都北京。

明代疆域遼闊,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元朝末期,朝廷奸佞當權,法紀敗壞,沉重的剝削與壓迫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弄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爆發紅巾起義,群雄滅元,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南京。明初朱元璋即位後廢丞相制、設六閣、立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定《大明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恢復社會生產。在地方確立裡甲制,在政治上,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明太祖在位時期,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大話明清之大明帝國


永樂年間,朱棣五次親征漠北,使北元勢力分裂為韃靼與瓦剌兩部,使其互相對立鉗制。對內重用賢臣,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派鄭和下西洋,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的影響力,明朝強盛時,周邊和海外有六十餘國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有很多國家都是明朝附屬國。

大話明清之大明帝國


朱棣逝世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在位期間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等賢臣輔佐朝政。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平反冤獄,廢除苛政,修整武備,發展經濟。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明宣宗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宣宗實行德政治國,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大話明清之大明帝國


明朝中期出現宦官竊取朝政大權的局面,漸漸成為左右朝政的力量。在明英宗朝,太監王振專權,明軍經土木堡之變,喪師辱國,國勢由盛轉衰,及後又發生奪門之變和南宮復辟,太監勢力進一步擴大,權勢甚熾,至此變成了皇帝與宦官共主朝政的局面。

後雖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但晚明已積重難返,權閹橫行、政治腐敗、東林黨爭與閹黨之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及至後來又連遭天災、鼠疫與內憂外患導致國力衰退,最終釀成滅國之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明朝時期的中國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和化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產生莫大貢獻。明朝的著作眾多,有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個人著作也頗豐,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瀕湖脈學》,萬密齋著作有《萬密齋醫學全書》《育嬰秘訣》《痘診世醫心法》《養生四要》。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張景嶽的著作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嶽全書》等經典。文學類有《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演義》等,明朝還出現了一位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物,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對後世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