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職場、準媽媽

“人氣”一詞中文裡原本就有,不過,以前沒有類似於“那個歌手現在人氣非常高”這樣的用法。不知不覺間,日語“人氣”的意思傳入中國,現在,“很有人氣”已經成了中文裡的流行詞。

我年輕的時候,“人氣”這個詞在中文裡的意思不同於現在。那時候,這個詞指的是意氣﹑氣質﹑人的熱氣、心情、人情味等等。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開始聽到“某教授的課在學生當中很有人氣”這樣的說法。說實話,當時覺得很有違和感。

“違和感”中的“違和”一詞,在中文裡原本是身體不適、失去調和的意思。不過現在,日語中“違和”的用法在中文裡越來越普遍,而且,也不會有多少人在聽到後會覺得有“違和感”了。所以說,語言真的是很奇妙啊。

從日語傳入中文的新詞還有很多,例如職場、新銳、解讀、視點、親子、放送、達人、完勝、完敗、點滴、量販、新人類等等。


趣談・新詞新語 | 人氣、職場、準媽媽

2003年9月18日《中國文化報》(劉德有供圖)


以前,“職場”這個詞在中文裡叫“單位”。在2003年9月18日的《中國文化報》上,我第一次看到“職場”這個詞被用於表達現在慣用的意思。那篇文章的標題是《職場流行新名詞》。

除此之外,“超”和“準”這兩個詞也是改革開放之後從日本傳入中國的。雖然以前,中日語中都有“超黨派”、“超現實”這樣的詞,不過我記得,從九十年代末開始,日本逐漸流行起“超火大”、“超囉嗦”、“超忙”這樣的說法。“超xx”一詞現在在中國也很流行。前幾天,友人來家中做客,內人包了餃子招待他。事後,他發了這樣一條微信給我:“餃子很好吃。超飽,謝謝夫人。”

說到“準”這個詞,過去,在日語中,比教授低一級的職稱叫做“助教授”,後來變為“準教授”。而在中國,自始至終都使用“副教授”這種說法。

現在,中國人常說“準媽媽”、“準爸爸”二詞,指妻子已經懷孕、即將迎來孩子降生的夫妻。每每讀到這個詞,彷彿就能看到準媽媽臉上洋溢著“超幸福”的笑容。

同樣地,新中國成立後,也有不少中國的新詞傳入日本。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邊倒”,文革時期的“活學活用”、“造反”等等。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許多漢文典籍傳入日本,豐富並發展了日本的思想文化。關於這部分內容我就不贅述了。

不過,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學者將學習的重心轉向西方科學,翻譯了許多西方著作,創造了無數與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關的“新詞”。此後,這些新詞傳入中國並逐漸普及。


趣談・新詞新語 | 人氣、職場、準媽媽

清朝末年發行的科學雜誌《格物彙編》


清朝末年,中國的學者在翻譯西方著作時,常常從中國古典中選取詞彙,與西方“新詞”一一對應。例如,economics翻譯成“計學”、“資生學”,philosophy翻譯成“理學”、“智學”,sociology翻譯成“群學”、physics翻譯成“格致學”等等。不過,這種譯法顯然有點勉強,不是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與之相當的概念。因此,它們並沒有得到普及。而日本人翻譯的“經濟學”、“哲學”、“社會科學”、“物理學”則在中國流傳開來。

衛生、企業、手續、抽象、具象、批評……明治以後從日本傳來的新詞不勝枚舉,其中,有的詞就是活用中國古文創造而出的。例如,economy的日語譯詞是“經濟”。這個詞在中國古典中原本就有,其意思是“經世濟民”。唐代詩人杜甫曾在詩中寫道:“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這裡的“經濟才”指的就是“治國安民的才能”。日本人在翻譯economy時,用中國古典中的“經濟”一詞來對應,而中國又借用了日本的翻譯,現在,這個詞成了兩國共通的詞彙。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organization的譯詞“組織”也是如此。《遼史·食貨志》中說:“樹桑麻,習組織。”這裡的“組織”是“織布”的意思。

日本人還將production翻譯為“生產”。“生產”的原義是謀生的手段、生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中的“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憲法”則是出自《國語·晉語》“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這裡的“憲法”泛指國家的法令規章。而日本人在翻譯國家的根本法constitution時,借用了中國古文中的“憲法”。

我們再說說中國的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裡的“共和”一詞。這個詞也是日本人在翻譯republic時,取自中國古典的詞彙。《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厲王出奔於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則是指通過選舉產生國家機關和元首的政治體制。

現代漢語中,大約70%的科學和文化藝術領域的詞彙,都是由日本學者翻譯而來的。要是少了這些詞,我們就沒法說話了。偶爾能見到有人“雄心勃勃”地宣稱要將外來語全部摒棄,不過,如此看來,那不過是妄想罷了。

最後,我想再談談一個有趣的現象。日語中的“幾何(きか)”一詞,又可以讀作“いくばく”,大家聽到這個發音,自然都能聯想到這是數學領域相關的詞彙。不過,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譯詞其實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眾所周知,“幾何”源自希臘語的geometria、英語的geometry。最初中國人在翻譯這個詞時,將“geo”音譯為“幾何”二字,而後傳入日本。大概會有不少人以為這個詞也是明治時期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吧。


趣談・新詞新語 | 人氣、職場、準媽媽

劉德有:

1931年出生於大連,日本文化專家,記者、翻譯家。

1952年任《人民中國》翻譯,編輯。

1955年到1964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做翻譯。

1964年到1978年作為《光明日報》和新華社記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著作:《時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戰後日語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譯著:《祈禱》(祈禱,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龍之介)、《突然變成的啞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殘象》(殘像,野間宏)等。


(翻譯:李家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