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的一代谋士——朱升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避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的一代谋士——朱升

朱升出生于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

如果你翻开史册,就会发现朱升从幼年到青年时一直在求学,朱升八岁时,拜在迥溪开馆讲学的江敏求老先生门下,在江敏求学馆里求读四年,十二岁后,又拜在休宁海阳开馆讲学的金斋谕老先生门下,在金斋谕学馆里求读了四年,后因金斋谕老先生老迈年高才离开。十七岁初拜在休宁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继而在故里开馆讲学,伴以务农。

而在从青年开始一直到年老,不是在讲学,就是在编书。编的书种类丰富。从有关星象变化、占卜的《星卦提纲》。到由看风水的实践经验写成的《龙穴阴阳之诀》,再到关于刑法的《刑统赋解》一书,还有各个经史的注解。其跨度之大,种类之丰富,令人惊讶。而这也正证明了其学识之渊博。

他在至正元年,登乡贡进士。过了四年,授池州路学正,但拖至五十二岁才赴任,因整治儒学腐败,制订校规,师生安心。三年后,便放弃官位,向南归去。池州兵荒马乱,于是移居歙县石门开馆讲学。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

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的一代谋士——朱升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洪武三年病逝,其葬于盐城西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他到死也没想到,在他离京仅一个月,他的儿子便死于非命,即使免死金牌也没救了他儿子的命。

一代谋士,落得如此下场,真叫人唏嘘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