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宋安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难说,不过就是任人宰割了,很难说会有什么下场。

这绝对不是吴三桂一个人的事,而是涉及整个家族。

我们以台湾的郑家为例。

郑克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投降满清,被封为汉军公。

然而,郑克爽才活到37岁,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而且他生前是公爵,死后留下3个儿子,爵位却不允许世袭。

那么,其实郑克爽的儿子就变成普通人。

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不了了之。

看看郑克爽的下场,也很有可能发生在吴三桂一家身上,甚至更惨。

当时康熙对于权臣是很厉害的。小小年纪就对付了鳌拜,将鳌拜党羽杀了个干净,自己也被处死。

再看看吴三桂造反以后,明明他的儿子的妻子是建宁公主,也算是康熙的妹夫,仍然被康熙毫不留情的处死。吴应熊长子吴世霖也被处死,其他孩子年龄小免死,但全部成为奴婢。

可见,康熙对于政敌是毫不手软的。

而吴三桂即便同意削藩,他的势力太强,旧部众多,是当时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势力。

以康熙的为人,恐怕不会只是让他退休,很可能暗中赐死之内,以绝后患。

那么,吴三桂明明掌握着可能打垮康熙的兵马大权,他能随便交出去,让自己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呢?

任何一个政客都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说,就算交出权力,吴三桂十有八九也不得好死。


萨沙


当时的情况是亲政后的康熙帝已决意撤藩 。他这样做亦有苦衷:既有忌惮三藩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方面的顾虑,又有统一政令、减轻朝廷财政负担方面的考量,而且他撤藩的决心是相当坚定的。即使吴三桂不铤而走险,发动“三藩之乱”,以康熙坚毅的个性,以及吴三桂桀骜不驯、生性反复的特点,他也是很难得以善终的。对拥兵自重、割据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来说,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致沦为砧板一块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他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由于吴三桂极其卖力地击灭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余部,还一路穷追不舍,率军进入缅甸追剿南明残渣余孽,最后诛杀南明永历帝,彻底消灭了南明最后残余势力,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亲王,除统率云南外,还兼管贵州。

彼时,云、贵两省的财赋兵马以及官员任免之大事,全由平西王吴三桂一人独断专行,吏部、兵部、户部都无权过问。

这时天下已经粗定,清廷派出四处征伐的军队已经纷纷奉命班师回京,只有福建、广东、云贵等地方除外。原来明降将耿仲明对大清立有大功,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亦积功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这三个藩王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实力最为雄厚,麾下兵多将广,财雄势大。

康熙登基后,在孝庄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虽然年纪小,但聪察英明,行事果决,因此极得人心。他亲政后,计除悍臣鳌拜,恢复内阁制度,并下令为那些被鳌拜杀害的诸王大臣平反昭雪, 还立即叫停了极不得人心的圈地恶政。同时他一改满清歧视汉人的积弊 ,实行满汉官员同一品级,以攫拔能力出众的汉官,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他也开始为政令畅通无阻、减轻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开始考虑撤藩。这时福建的耿仲明和广东的尚可喜加起来大约有十几万人马,而云贵的吴三桂麾下兵力则有二十万左右,三藩养军的费用由朝廷出,每年所需的军饷是一笔庞大的数字。仅从财政上看,朝廷已不堪重负。此时恰好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儿子尚之信不孝,与儿子关系紧张,主动上书请求康熙撤销他的藩封,恩准他解甲归田,回辽东故里养老。

此举正中康熙下怀,他立即批准了尚可喜的奏请。尚可喜被撤除平南王藩封,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其父耿仲明已死,由他袭爵)出了个大大的难题。两人迫不得已,只好上奏自请撤藩,其实两人内心万般不甘,主动请辞也属言不由衷。

吴三桂为清廷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他兵强马壮,权倾朝野,云贵两省犹如吴家禁脔,是不折不扣的独立王国。

原先南明永历帝在昆明五华山修筑的旧皇宫,已被修葺一新,成了平西王府,而且不断大兴土木,扩建增修。明国公沐天波的七万亩田庄,也被吴三桂霸占。吴三桂嗜色如命,生性风流,除大老婆张氏、宠妾陈圆圆外,还有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妾室若干,他还派人在两省大张旗鼓的采买秀女,后宫佳丽不下千人,俨然已是一代帝王。

吴三桂手下有吴应麒、夏国相、胡国柱、马宝、吴国贵、王屏藩等百名悍将,精兵二十万,多年搜括、聚敛的财富堆积如山。他怎肯舍弃眼前这浴血打拼而博取的荣华富贵与烜赫权势呢,回辽东老家做个无职无权的退休老头呢?

因此,他上疏请辞只是做做样子,顺便试探下康熙帝的底线,他狂妄地认为,朝廷不敢真的撤除自己的藩封,小皇帝立足未稳且见识不多,当年跟随多尔衮入关横扫群雄的骁将基本已经凋零殆尽,环顾朝廷上下,还有谁可与我平西王的二十万铁血雄师对抗、较量?

吴三桂高估了自己,小瞧了少年天子康熙的能量。康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做出决策:“藩镇久握重兵,犹如人体养痈,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后”?于是他顺坡下驴,正式下诏撤藩。

吴三桂见弄假成真,怎肯失去既得利益,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闹市中将云南巡抚朱国治斩杀,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蓄发易服,恢复明朝衣冠,军旗皆用白色,声称奉明思宗崇祯帝三太子于军中,竖起为明复仇的大旗,并发布檄文,号召天下,共举义旗,共击满清。

吴三桂率先举兵叛乱,尚之信、耿精忠等闻风相继起兵响应,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共打了九年,史称“三藩之乱”。战事初起时,吴三桂抢得先机,他以云贵为其大后方,派麾下猛将王藩屏由贵州攻四川,吴军主力则倾巢而出,由贵州攻取湖南,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许多重镇。

吴军攻势凶猛,清军将领有的弃城而逃,有的畏惧不敢出战,有的干脆投降,短短半年间,云、贵、川、湘、桂五省全被三桂占据,加上福建也宣布叛清,眼看南方大部都要被叛军的铁蹄践踏了。康熙震惊之余,急忙调兵遣将南下镇压。吴、清双方大军对峙于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清将畏惧吴军兵威,不敢渡长江发起主动进攻,只是据险自守。

此时,有幕僚向吴三桂建议,应该乘势挥军渡江,全力进击那些互不统属、互不联系、各自据城自守一地的清军,必能直捣帝都,大获全胜。还有明白人建议他率大军东下,取金陵(南京),掌控运河,截断漕运,断绝清军粮饷,进可攻,退可守,掌握战争主动权,再相机全取天下,恢复汉家江山。只可惜吴三桂枭雄本色,胸无大志,又顾虑在京城做人质的爱子吴应熊的性命安危,首鼠两端,患得患失,更幻想清廷会跟他议和,没有采纳这正确建议,他只是派兵攻取了江西、陕西等地而已 ,贻误了绝佳战机。

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帝听说吴三桂在取得节节胜利后将重兵布防在湖南岳州,既不乘胜北上,也不挥师东进,大有据守云、贵、川、湘、赣等地与朝廷讲和的意图。 为表示坚决平叛的决心,康熙下令将关押在狱中的三桂子吴应熊和孙吴世霖处死。吴三桂闻报,既悲恸又惊奇,连连哀叹道:“玄烨少年,竟敢这样做?事决矣”!

此时的他这才下决心彻底与清廷决裂并血战到底。而此时,清军已从最初的猝不及防、手忙脚乱中恢复过来,而且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已被迅速平定,北京已无后顾之忧。北方局势安定,战局开始悄然起了变化。吴三桂因自己的犹豫已失去了机会,最终再也没有获得饮马长江、窥视中原的绝好战机了 。康熙大量起用汉臣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清军转守为攻,吴三桂的兵势却一天天走下坡路了。 十七年(1678),清军发起全线反攻,相继收复浏阳、平江等重镇,吴三桂的水师大将林兴珠见势不妙,在湘潭率水军集体投降了清廷。

此时的吴三桂,年纪已经六十七岁,又患了重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见兵事屡屡受挫,自己恐怕已来日无多,便在这年(1678)三月二十三日匆匆在衡州(今衡阳)登基称帝,宣布改衡州为定天府,国号为周,定年号昭武,并大封文武百官,也算好好地过了一把皇帝瘾。

吴三桂本为明朝叛将,他勾引清军入关,后来又亲手绞死了旧主永历帝,他被迫起兵反清后又宣称为明复仇,恢复汉家江山,如此背信弃义、随势摇摆依附之人,天下的汉族文人士子谁又信他?当病入膏肓的吴三桂身穿黄袍,接受百官的朝贺后,有些无趣的下诏取消了“恢复大明”的口号。

吴三桂建周称帝,终于暴露了他的勃勃野心和摇摆反复的本性,因而更失人心,许多将士都不愿听其号令,甚至公开反对他。不久,这位“周朝”“昭武皇帝”的国土只剩云、贵两省和川、湘、桂三省之一部分了,和他举兵反叛的第一年比,已经被清军复夺回福建、广东、陕西三省全部以及江西、湖南之大部,四川、广西的部分州县也被清军收复。这年八月,吴三桂在忧急中病死于衡州,他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

吴三桂死后,由他的另一个孙子吴世璠继位,他率残军继续负隅顽抗。

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大举进攻,大败吴军,收复了贵州全省。十月,清军进入云南,并一举攻克吴军老巢昆明,吴世璠身穿帝王衣冠面向南方(意思是心向南明永历帝?)服毒自尽,清军将领将其首级装在盐匣子里呈送北京。接着,下令诛灭吴氏三族,并把吴三桂的坟扒开,开棺戮尸。一代枭雄吴三桂一生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催下场。

在清朝靠武力建立对全中国的统治过程中,吴三桂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他先以献关降清而声名狼藉,后又以叛清自立而兵败身亡。不过客观的说,以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康熙强势坚毅、咄咄逼人的秉性,假使他当初主动撤藩、不发动“三藩之乱”的话,恐怕也很难得以善终。对于不愿放弃兵权与既得利益的吴三桂来说,除了举兵反叛外,他没有别的选择。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他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的说,大清之所以可以那么顺利夺取全国政权,吴三桂当记首功。先是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张献忠,还率军平定了云、贵地区,甚至进入缅甸,最终将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绞杀。这些实实在在的功绩为吴三桂博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并受封镇守云南,可谓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拥有着极高的权威,称之为“土皇帝”也毫不为过。那么,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为何还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起兵叛乱呢?

先分析一下历史上吴三桂为何没有考虑接受撤藩的客观原因。

一、形势严峻,康熙撤藩决心已定

康熙十二年,年仅二十岁的康熙便决定撤藩。可能会有人觉得康熙太过年轻不够稳重,撤藩有点操之过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庄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孝庄的引领下,康熙对于政局的把控和敏锐性有着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独到见解。三藩势力在地方上的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剧增,又重兵在手,渐渐已经对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胁。况且,三藩的存在对于大清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力负担。既给朝廷带来了威胁的同时,每年还要消耗大量的财力,这使得康熙对于撤藩的决心坚定无比。养虎为患不如主动出击,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撤藩迎来契机,吴三桂与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调节

康熙做出撤藩的决定后,自然不会直接动用武力解决。正在此时,康熙迎来了一个最佳的撤藩契机。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为与子尚之信发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将藩地归还朝廷,准备回归辽东养老(尚可喜是忠于大清的,三藩之乱中是尚之信附和吴三桂叛乱)。康熙很快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同时也想要趁机试探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态度。



显然,撤藩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严重损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对于已经当惯了“土皇帝”的吴三桂来说,与其交出兵权做一个闲人王爷,还不如打出“反清复明”的大旗殊死一搏。况且吴三桂并不是一个人,许多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这么白白断送,起兵叛乱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吴三桂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于大清的功劳是史无前例的,大清撤藩属于过河拆桥的行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义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这种局势下,双方可谓势同水火。唯有武力一决高下才会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这触及到了核心利益,战争无法避免。



回归题主所问。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吴三桂不顾自身利益,选择妥协接受撤藩,那么他是否会得到善终呢?萌月关认为也不会。

第一,吴三桂对大清只有利益没有忠心

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他最早是打算归附李自成的。只不过最终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间选择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个时候的大清急需吴三桂手中的兵权,故而两者达成了默契。一直到后来镇守云贵,这都是利益驱使。抛开利益,吴三桂与大清并不是“朋友”。这一点康熙帝也是看得很透彻,对于这样的吴三桂,康熙即便为了营造所谓的“满汉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杀吴三桂,也绝不会让吴三桂的日子太好过。



第二,吴三桂反复无常不容于大清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将领,结果不但不知保家卫国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关。吴三桂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这一次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吴三桂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云贵盘踞那么多年,势力根深蒂固,他的存在始终对于大清是一个威胁。接受撤藩后,大清明着不能对他做什么,但暗地里恐怕少不了小动作,绝对不会让吴三桂有太平日子过。



第三,吴三桂接受撤藩无力自保

虽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仍有不少“反清复明”的组织想要恢复汉人统治。而吴三桂则被视为最大的汉奸,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时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杀。一旦被撤藩兵权被夺,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吴三桂恐怕性命很难长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团不会放过吴三桂

千万不要以为平西王吴三桂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盘踞云贵那么多年的他,自然有着自己的关系网和利益集团。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吴三桂接受撤藩,那么除了吴三桂自身,跟随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将受到毁灭性打击。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罢都是浮云,更何况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从猛虎变成了小猫,那些损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会放过他?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康熙发布撤藩命令后唯有起兵叛乱这一条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线生机,接受撤藩的话整个大清都没有一个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点评。


月关略萌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一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各种可能性,就这个问题,吴三桂不发动叛乱,能不能得到善终,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下康熙皇帝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撤藩。

明朝晚期,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摇身一变从抗击清军的大明将领,变成了为满清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在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开始帮助清军去扫荡李自成的残部,又率军打到云南,追杀大明最后的残余势力,吴三桂因为给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亲王,统管云贵地区,并且在两省官员任免,军政之事完全由吴三桂自己说了算,可以留着自己的部队,朝廷还发钱帮他养着,同时和吴三桂一同被封为了异姓王的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可以算是中国最后的诸侯了,都坐拥一方,实力都不容小觑。

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康熙站稳了脚跟,康熙先拿下了鳌拜,又禁止了圈地,任用汉官,但是国家财政却一直处于一个极度贫困状态,很快康熙皇帝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在三藩的开支上面,三藩只占据了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省,而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一半要花在了三藩头上,这样长久耗下去,不用三藩自己造反,建立不久的满清王朝早晚自己就得破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康熙必须削藩。

看过《康熙王朝》的读者应该记得,孝庄太后是不同意削藩的,她认为三藩行将就木,过个几十年,老的这一批藩王死了,三藩的问题也就会水到渠成的解决,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在平三藩时,和吴三桂一起反了,耿仲明的儿子耿精忠也才三十多岁,反清时也是毫不犹豫,而清朝能和三藩耗多久呢,在过30年吴三桂死了还有吴应熊,耿精忠死了,康熙也差不多老了,清朝会变成什么样还未可知,所以康熙皇帝等不起三藩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

那么吴三桂接受和平撤番,不造反,能不能善终呢?康熙撤番,除了养三藩给清朝财政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三藩在三十年养精蓄锐之后,单独吴三桂就用朝廷每年给他的赡养费,扩充了十五万精兵,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大战时,吴三桂手上的正规军才三万,之后又经过大小数十场战役,让他到云南时,吴三桂手上兵力可能就两万多,八旗最初入关的骑兵就有八万人,吴三桂的这点兵,朝廷就算拨款给他养着,也不怕他翻天,但是到了康熙时期,才过了不到三十年,三藩兵力加一块最少也有25-30万了,不得不引起康熙的警惕。

吴三桂也不是傻子,好好地为什么突然就要撤番,表面上是说清朝没钱了,实际上就是康熙开始惦记吴三桂等人了,吴三桂在最初肯定是没有下定决心的,但是在云南当了几十年的土皇帝,多么逍遥自在,如果接受撤番,肯定和关外的铁帽子王没法比,也不会像蒙古王爷们有自己的地盘,多半应该会是像京城那些个皇亲国戚的王爷一样,空有虚衔,实际上处处受制,所以即便接受撤藩吴三桂等人还是想要在捞点好处费,也就是所谓的三藩部队安置费。

(以下内容为个人推测)如果康熙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符合吴三桂的预期,吴三桂很可能就不会反,虽然他是汉人,但是最初背叛汉人的也是吴三桂,导致了满清入关,这个时候反清,毫无疑问是把自己两面三刀的嘴脸暴露了出来,之前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来做解释,现在喊个反清复明,谁不知道吴三桂追杀大明残党都追到了缅甸?谁还会信吴三桂的鬼话,所以吴三桂不反叛,在满清一方还不至于身败名裂。那么有一种可能是同意撤三藩,吴三桂就此退隐,善终走完一生。

但是,三藩之一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就投降了康熙,最后三藩平定被赐死,虽然这和他虽然投降康熙,但是却在平三藩中始终处于旁观有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了,三藩就算真的全撤了,清朝政府一样不放心他们,吴三桂如果接受撤番,康熙一样要想办法安置吴三桂手上的十五万大军,很可能在之后收复台湾,或者其他地方用得上,但是康熙最担心的事情应该还是撤番之后,吴三桂继续和自己这些昔日的部下来往,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放在哪都会成为一个国家的隐患,康熙又是个很有本事的帝王,如果吴三桂处处小心留意可能还能躲过一劫,如果被康熙抓住把柄,被圈禁,被赐死可能都算是运气好的了。

所以吴三桂不管反不反清,最后很可能都会以悲剧收场,反清生机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除了有另外两路藩王助阵,民间和台湾反清复明的势力也很活跃,三藩经过数十年修养生息,财力雄厚,兵力强壮,是有实力和满清一战的,如果他不造反,岁数也一大把了,康熙可以顺利接管吴三桂手下的部队,那么吴三桂安度晚年问题不大,但是吴三桂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很可能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玄坤文史


活路自然是有的。

从清实录等保留下的档案看,康熙为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众还是下了一番狠心的,拿出不少钱和辽东土地准备容纳迁往辽东故土的三藩旧部,而在吴三桂假意愿意撤藩后,从云南到辽东一路破费安排下的迎送粮台、车船、各种后勤保障看,康熙君臣也希望撤藩可以和气生财,破费一点人力物力,换一个江山稳固和你好我好。三藩一旦撤藩归辽东,就不再拥有可以造反的地利、人和,只剩下基本部众,名为回到原籍,实则早已人地生疏,关外汉人不得轻易出关,四周都是忠于清廷的旗人和索伦部众,加上当时当地经济尚未发达,地广人稀,吴三桂就算想反也折腾不大,甚至逃跑都只能往北试试能不能逃到毛熊的据点去。

吴三桂长子已招为额附,封为重臣,如果安心做一个太平王公,或者索性去北京,弄个大宅子颐养天年并不太难,当然,康熙外表宽容实则睚眦必报,但吴三桂在造反前并无直接得罪过他,就算被秋后算账,应该也不会太过分,最多没了王爵的世袭罔替,但除了蒙古王公和铁帽子王,实际上谁也没有,孔友德没反吧?也没听说给他找个养子承袭定南王的爵位对吧?

史实上三藩中最恭顺的是尚可喜,虽然尚之信造反导致平南王爵被取消,但取消的是这个爵位承袭系统,已死且始终未叛的尚可喜非但未追夺爵位,还多次被赠恤,尚可喜子弟中未直接卷入尚之信谋反的也大多未受或少受牵连,甚至尚的部署也被就地改编为上三旗汉军八旗驻防,当然,关键时刻拆台的尚之信被秋后算账得很惨,这也恰表明前面提到的康熙睚眦必报,外宽实紧的特点,但同样表明倘吴三桂顺从撤藩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前提是以后低调做寓公不去捣乱碍眼。

问题恰在于吴三桂就不是这么个安心当太平绅士的主儿,加上年事已高,觉得再不奋发一下就不会有下一个机会,一旦撤藩,多年苦心积累的地盘、财富(不是指私财而是指府库钱粮)、人马、班底,就将随之化为泡影,可以说撤藩令下,他反弹是必然的(造反倒未必一定是),所以悲剧也是必然的。


陶短房


所谓善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圆满美好的结局,二是指人不死于刑狱或者其它意外灾祸。如果按第一层意思来说,自吴三桂降清之后便已经不可能得到善终。如果按第二层意思来说,那么吴三桂已经得到善终,他是年事已高而病死的。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之后的一次大动荡,这场动乱的根源在于康熙断然决定“撤藩”,吴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这三位藩王不甘心任由朝廷摆布,因而联合举事,共同反清,在巅峰时期曾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最终在吴三桂死后被清廷残酷镇压。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举事之时,吴三桂已经62岁高龄,五年之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建国大周,改元昭武,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于同年八月病逝,也算是过了一把皇帝瘾。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老老实实接受撤藩,能不能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呢?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的,毕意吴三桂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在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随后又率军平定云贵,进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了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并用弓弦绞杀永历帝于昆明。吴三桂凭借这些功勋,受封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

吴三桂想效仿明朝沐英的故事,世守云南。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随傅友德,蓝玉率军平定云南,明太祖朱元璋令其镇守云南,沐英死后,子孙世代镇守滇境,直至明朝灭亡。康熙亲政后,总结历代藩镇得失,认为天下财赋过半供养三藩,且三藩割据练兵,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朝廷极为不利,因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决定裁撤三藩。康熙撤藩的旨意,引发三藩叛乱,历时长达八年之久,在这件事情上,康熙是存在过失的,当时朝中对撤藩的议题也分为两派,最后是康熙乾纲独断,下旨撤藩,当时的康熙年仅22岁,年轻气盛,可以理解,而康熙这个决定也将半壁江山带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

以吴三桂的性格,不可能会老老实实接受招安,当年降清也是无奈之举,原本是想向清朝借兵复仇,谁知却被摄政王多尔衮给耍了一道,变成全面降清。好不容易挣得一个分封而治,如今又想毁约另立,撤除藩镇,是可忍孰不可忍,啥也不用说了,起兵反他娘的,自封天下都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吴三桂起兵之后,迅速得到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台湾郑氏的响应,镇守陕西的王辅臣和广西的孙延龄等纷纷响应,起义浪潮一时间席卷了半个中国。清廷好不容易才拖到吴三桂一命呜呼,如果不是他先死,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准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吴三桂最开始投靠满清,愿为犬马,其目的无非就是更高的地位与更大的利益。而清廷正好借助他来弥补八旗的不足,彼此相互利用。可以说,吴三桂势力的膨胀,既是满清征服全国的产物,也是朝廷自己栽培的“逆种”。

当吴三桂的势力达到顶点,他与朝廷的矛盾就开始激化。1660年,清政府全年的税收才875万两,而吴三桂在云南的支出就达到900万两,全国的税收还不够他一人。到了康熙继位,情况稍微好转,但仍然“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随着鳌拜集团的覆灭,“三藩”的问题被康熙提上日程。即使吴三桂乖乖接受撤藩,安享晚年恐怕也是一个梦。

康熙的动机

在吴三桂反叛之前,康熙对吴三桂也是不怎么信任的。其子吴应熊虽娶了康熙的姑姑——建宁公主,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但只是朝廷的人质。

康熙撤藩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二是为了防止三藩尾大不掉。针对的是吴三桂的势力,这完全是虎口夺食。

吴三桂如果撤藩,他对清政府虽然没有表面威胁,但潜在威胁还是有的,“吴三桂”这三个字在当时就是自带流量的IP,随便一句话,天下英雄、往日门生故吏都会响应。康熙要彻底消除他的影响力,只能送他见先帝。

撤藩之前,康熙还说过一句: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

这分明是对藩王的不信任和提防。康熙还派遣专员去云南,雷厉风行地催促撤藩。

吴三桂的过往功绩

吴三桂从1644年就开始追随大清,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汗马功劳,连顺治都与他相约永不负。等到天下稳定,鸟尽弓藏的戏法会重复上演。曾经的功劳,就是日后杀他的借口。

撤藩对于吴三桂而言,完全就是束手就擒。之前的硬实力是他的护身符,一旦失去,就成了“赤手空拳”。

对康熙和清廷而言,撤藩的策略就是大错特错。

吴三桂这个人,原本就是个机会主义者、赌徒,他可以先背叛大明,当然也可以背叛大清。对这种“赌徒”而言,在绝境中,他会梭哈,倾其全力背水一战。

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年过六旬了,为大清辛苦了30年,自己也没几年好日子了。如果撤藩,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得到手的实惠,谁也不想失去,即使吴三桂的手下也不愿意。

“撤藩”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对吴三桂手下几万人的生计与命运,起着决定作用。他们不想失去饭碗,也不想离开四季如春的云南。利益驱动与民族情感,让吴三桂举起反清大旗。

康熙撤藩的方案,有好几种,可他偏偏选择了最冒险的一种——三藩同撤。他明显低估了三藩的实力,与吴三桂反清的决心。

历史上的功臣,尤其是异姓王,有几个下场好的?韩信、英布等人就是前科。既然反是死,不反也是死,那干嘛不搏一把,万一成功呢?


秋媚读史


如若不反,吴三桂善终是绝对没问题的,甚至他平西亲王的爵位都有希望世袭罔替

有人说吴三桂是清兵入关后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我觉得这话没啥大问题,因为清兵入关后大部分硬仗都是由吴三桂冲锋陷阵打下来的,整个西北西南也基本上都是吴三桂搞定的。

吴三桂这个人非常地反复无常,这个性格估计是遗传自他老爹吴襄。吴三桂原本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官二代,他爸爸吴襄曾是辽东总兵,在大凌河之战中吴襄临阵逃脱,导致明军惨败,吴襄随即被明廷下狱。

不过吴襄虽然被抓,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吴三桂的前程,不久吴三桂被擢升为山海关总兵。后来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再度启用吴襄,任命他为提督,负责北京防务。而吴三桂则被加封为平西伯(伯爵),此可见崇祯皇帝对吴家的器重。

但崇祯皇帝的眼光确实不太准,吴氏父子一个忠臣都没有。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吴襄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并且还协助闯军一起招降吴三桂。而吴三桂在接到勤王的命令后,一路上走的慢慢悠悠,崇祯皇帝都殉国了,整个行程他走了还不到一半。

在最初的时候吴三桂就没想跟李自成硬怼,他名义上是去北京勤王,实际上是赶着去投降。面对手握五万重兵的吴三桂,李自成虽然也派人带着四万两军饷去跟吴三桂接洽,但吴三桂始终没有引起李自成足够地重视。李自成在进京之后,军纪很快腐化,并且由于没能在明朝国库中得到足够的军饷,李自成便纵容闯军大将刘宗敏在北京城内大肆拷问前明官员,勒索财物。而就在闯军的勒索名单中,吴襄也未能幸免。

得知闯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吴三桂大失所望,不久他又听说自家府邸也遭到刘宗敏洗劫,于是愤而攻击了前来接应他的闯军,然后返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与李自成撕破脸后,李自成亲率八万大军攻击吴三桂。在出征时,李自成还是希望能招降吴三桂的,为此专门带上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崇祯太子朱慈烺。不过吴三桂反意已决,他见李自成大军来袭,便派人向关外的多尔衮“借兵”。注意!吴三桂最初并不是降清,而是希望向清廷借兵剿灭李自成。但吴三桂心中的小九九早就被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看得一清二楚,多尔衮在接到求援信后迟迟不肯发兵,令吴三桂骑虎难下,最后成功逼迫吴三桂剃发降清。

头发一剃,这借兵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吴三桂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清军大将。起初清廷对于吴三桂也并不信任,虽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郡王),但在李自成败退撤出北京后,多尔衮甚至都不允许吴三桂进城,而是命其继续追击李自成残部。

吴三桂在为清廷扫荡了华北的李自成余部后,他又被调回了辽东。而此时他也是非常识时务,一再强调自己对新主的忠诚。

清兵在入关初期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这在早期确实蒙骗了许多人,也使得清军得以快速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逐渐看透了清军的意图,清军入关并非是想恢复明朝,而是要建立新朝,再加上剃发令的推行,各地的反抗开始激烈起来,于是清廷又想起了吴三桂。

顺治四年清廷再度掉吴三桂入关,统帅大军进攻李自成残部和张献忠。

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西北和西南是最难啃得骨头,而这些地区正是吴三桂给打下了的。在击败南明大将李定国后,吴三桂的控制了整个西南地区。为了向清廷邀功,他又绞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这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个败笔。

如果说当年他剃发降清是属于无奈之举的话,绞杀永历帝则完全是他脑子抽疯。在吴三桂俘虏永历帝之初,清廷也不太好处置永历帝,结果吴三桂自告奋勇,就地在云南处决了永历帝,这直接把自己的后路给绝了。无论是日后忠清还是反清,杀害永历帝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永历帝被害后,明朝法统彻底断了,清廷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让其继续镇守云南。吴三桂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第二个沐英,世代总管云南。

但吴三桂的想法显然太单纯了,兔死狗烹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不明白吗!在除掉永历帝后,中国大陆地区反清力量已基本被消灭了,清廷还要三藩干嘛呢?

但撤藩这种事儿绝非一时之功,吴三桂在西南势力庞大,门生故将遍布半个中国,轻易撤藩恐生变故。再加之吴三桂确实为清廷鼎定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朝廷主动撤藩有卸磨杀驴的嫌疑,流传后世也不太好听,因此当时的孝庄太后以及索额图、图海等人是反对强行撤藩的。

并且此时吴三桂年事已高,再过几年等他去世了,平西藩国自然就撤了。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康熙容不得再耗上十几年,他乾纲独断,强行撤藩,最终引发三藩之乱。

假如吴三桂当年没有谋反的话,凭借他卓越的战功,其亲王爵位肯定是保得住的,甚至可以世袭罔替的传下去,成为铁帽子王。毕竟迎王师入关,平定西南,绞杀永历帝,替清廷打下大半个天下,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吴三桂不反,善终是绝对没问题的。


千佛山车神


吴三桂因为造反,走上了身死族灭的毁灭之路。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一定要造反呢?他如果不造反,在清朝会不会得到善终呢?

(吴三桂剧照)

事实上,吴三桂在没有露出造反迹象之前,他是深受清廷重视,并获得了清廷极大信任的。那时候,清廷让他在西南地区“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可以说,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待遇。

如果他不暗中招兵买马,培植自己的势力,似乎也不会被清廷猜忌。虽然开国皇帝一向都很猜忌功臣,觉得功臣是个威胁,不除掉他,心里就会随时提心吊胆。但是,吴三桂其实可以有不被猜忌的理由。为什么呢?

其一,吴三桂是汉人中的标志性人物。当时满清入关后,急需和汉人融洽关系,在中原坐稳江山。所以,笼络汉人中像吴三桂这样旗帜性的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吴三桂表现出恭顺朝廷的样子,对清朝皇帝相当敬畏,那么,吴三桂将是一个极好的榜样,清廷当然愿意把他保留下来。

其二,云南这个地方向来民风彪悍,不好管理。在元朝之前,都和中央是一种藩属的关系。元朝也只是让段氏皇帝继续为王。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把自己的干儿子沐英派到那里,建立“沐王府”,并没有把那里完全收归中央。如果吴三桂像沐英一样,对中央政权保持恭顺,他就可能成为第二个沐英,建立一个自己的小王朝,延续下去。

其三,当时的清廷,从多尔衮到顺治,其实还在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中央集权的程度并不高,虽说实施“中央集权”,是清王朝走进中原后,必然的道路。但是,如果吴三桂没有造反之心,服从朝廷。后来的康熙,也不至于就削藩。就算康熙一定要削藩,他也不至于杀了吴三桂。吴三桂还是依然会过好日子。

(康熙剧照)

但是,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造反。同时因为造反失败,走上了灭亡的命运。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一定要造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吴三桂欲望过于膨胀。

在皇权社会,由于“家天下”的怪胎,但凡手中有一些权力,必然会有更大的想法。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所谓的“天子”,都是假的。没有谁是天的儿子,没有谁是所谓的“真龙”。你只要实力强,拳头硬,能够打败别人,你就是“天子”,你就是“真龙”。所以,当权力在手的时候,谁都蠢蠢欲动,想要造反。这在古代几乎很少有例外。

而吴三桂恰恰拥有无边的权力,他想充分运用这个权力,做大当皇帝,而不是跪拜在别人面前。这个心思在他那里,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当他被清廷从关内放进来,剿灭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候,他一直就在暗中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想要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并不是清廷削藩他才反叛。而是因为他已经在反叛了,清廷才会削藩。既然他一直就想做大,又怎么会停止自己的脚步呢?

(吴三桂造反,图取其意)

二、吴三桂急于洗白自己。

吴三桂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不顾鞍马劳顿,举兵造反。吴三桂这样做,显得很不值。因为一来,他会牺牲留在京城的儿子的性命。二来,就算造反成功,他也当不了两年皇帝了。儿子都死掉了,当了皇帝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吴三桂急于造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他急于洗白自己。

汉人的江山,之所以被满人占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吴三桂把满人从山海关放了进来。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汉奸的行为。吴三桂就算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百年之后,他依然逃不脱被定性为“汉奸”的命运。

吴三桂想要改变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满人的统治,重新建立汉人王朝。那样一来,吴三桂把满人从山海关放进来一事,就变成了“曲线救国”。吴三桂不但不再是“汉奸”,反而成了汉人的英雄。

再说了,吴三桂都已经当了皇帝,一统江山,该有个怎样的历史评价,还不都由他自己说了算吗?因此,他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什么叫善终呢?我认为善终是心里不愧对前人,并把后人安排好。吴三桂从他迎清军入关那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此生不得善终。

我们假设一下吴三桂如果接受康熙的削藩,会发生什么。不防看看吴三桂当年的老上司洪承畴的结局吧,洪承畴享有“清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头衔。论功劳,论官阶,论才学,他都甩吴三桂老远。甚至吴三桂能够去镇守云南,自成一家,都赖洪承畴上疏顺治: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顺治才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


洪承畴和吴三桂一样,为清朝剿灭农民起义的势力和明朝的残余,不遗余力。皇太极时期一直防备洪承畴,把他当重要的“灭明顾问”,但不给实权。顺治朝时期,洪承畴才受到重用。但洪承畴的身份很尴尬,在汉人眼里,他是个卖国贼;在满人眼里,他是需要防范的“非我族类”。

所以,即使洪承畴官拜大学士,兵部尚书,太保兼太子少师,哪一个头衔都是24K纯金,但他依旧是个异类。康熙时期,又被皇帝猜忌,郁郁中请辞。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洪承畴算是保住了后代的平安。


吴三桂如果同意削藩,康熙为了给天下人营造一个“厚待功臣”和“满汉一家”的和平景象,也不会杀吴三桂的。吴三桂会有两个去处。第一,吴三桂有可能会被调到京城,“平西王”没有了军权,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个汉人唾弃,满人不亲的闲散王爷,不过能保住他一家的平安。但家族的没落,是一定的。第二,吴三桂以年老为由,落叶归根。不过这事洪承畴也干过,修了个富丽堂皇的大宅子,母亲兄弟亲戚,谁都不肯来住。吴三桂估计下场也会差不多。

所以,吴三桂如果肯削藩,最后的结局应该会和洪承畴差不多。但一个背叛家国的人,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惴惴不安里,永远不得安宁,这才是应有的下场。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我将单开文章,用自然语言,易学理论,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连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