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一、宋詞與柳永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曲子詞作為民間歌妓的唱詞開始在民間出現,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歌體裁。跟隋唐的詩相比,它如皓月之於螢光,毫不起眼。但由於民間的活力,它逐漸向以士大夫階層為代表的雅文學滲透,在唐代就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盛唐的李白等人也加入到詞的創作之中,如《菩薩蠻》、《憶秦娥》皆為名篇,像"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和"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等句子更是名流千古。

到了晚唐五代,曲子詞又取得了更大的發展,著名詩人如白居易、溫庭筠、韋莊等詩人,將它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又到了南唐時候,馮延巳、南唐二主再次將詞拓展,尤其是李煜李後主,將家國之傷融入詩中,詞境得到了極大的開闊。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詞卻表現了一股無力感,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有衰落的趨勢。開國以來,文壇詩壇湧現了以"宋初三體"(即白體、晚唐體、西昆體)為代表的許多詩人、文人,詞人卻寥寥無幾,更是難以突破五代"花間派"遺風的侷限,眼見就要敗落了。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柳永

好在這個時候,一個叫柳三變的人出生了。他就是柳永,又被人們稱作柳耆卿,或者稱作柳七,最後官至屯田員外郎,又多被後人稱為柳屯田。提起柳永,大家都會想到他是婉約派的大家,還會想到他那科舉不第而奉旨填詞,自詡白衣卿相,混跡在歌樓酒館的經歷。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不雅,所以他被那士大夫文人批評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宰相晏殊因為柳永"針線閒拈伴依作"這樣的俗詞而不待見他;蘇軾批評他的學生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學習了柳永風格;王灼批評柳詞說"聲態可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為當時文人所接受的浪蕩詞人,卻成為當時最受民間歡迎的"流行歌手"。因為仕途不順,他奉旨填詞,得以專心於詞的創作。在他筆下,描繪了一幅幅由歌女生活、都市繁華、羈旅行役組成的生活畫卷;又以俚語入詞,以鋪敘白描手法,結合音樂天賦,開慢詞之先,重新改善了詞的音樂性,使之雅俗兼備。不敢說這是宋詞發展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但宋詞的轉折與他的關係絕不可忽視,這就是後世的稱讚的"柳詞新變"。

一時間,柳永的詞作被各家爭相傳唱,紅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經此一變,宋詞再次回到了民間的舞臺,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閨怨


二、柳詞新變的詞壇背景


要了解柳詞新變,我們先看看柳詞變革前的詞壇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些不足構成了柳詞新變必然性的一部分

五代以及北宋,詞的主要創作者是文人士大夫,詞風雅麗華美,卻掩蓋著許多少為人知致命弱點。

詞人所描寫的內容不是傷春悲哀就是寫閨怨情思,而且是清一色的"女思男"題材,抒發的感情也非常單一,不是"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這樣的慵懶哀怨之情,就是"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這樣的孤獨相思之情。

至於在篇幅上則是以小令為主,慢詞長調少得可憐。形式單一內容短小,所以抒情寫景的手法也就非常單調侷促,不外乎以景寓情,情景相融這樣的比興手法。又因為追求華美的辭藻,嚴飭的音律,詞的發展已經被框住了。

又因為當時文人視詞為歌舞宴會上用來助興的"樂歌"。詞非正體,而被視為遊戲之作。隨興而作,隨感而成。詞本是民間俗文學,被士大夫文人引用之後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最終卻又無法擺脫樂歌的身份獨立開來,反而又為文人所困。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宴樂


南唐後主如果不是後期因為經歷家國之失的巨大悲痛,或許也無法超出這個侷限。北宋詞之大家如晏殊,歐陽修也是如此。

這從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就可以尋到佐證。從宋初的柳開、王禹偁等人開始,一直到歐公為領袖的時候,始終只是針對詩和文的革新,反對華美用典的浮靡文風,而對於詞卻始終愛理不理,就是歐公也僅僅將詞視為遊戲之作,只用於業餘歌舞歡樂而已。

但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或許正是如此,反而給詞留下了發展的空間,最終成為有宋一代之文學。解鈴還需要繫鈴人,詞的發展需要民間大眾的活力。沒有人能夠想到,把宋詞從這些文人手中解放出去的正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浪蕩公子。

三、柳詞新變,到底變了什麼?

北宋詞人黃裳說"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太平氣象,柳能一寫於樂章,所謂詞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廢耶?"

清代評論家陳廷焯在他的著作《詞壇叢話》裡談到:"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清代學者宋翔鳳說:"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唱。"

近人夏敬觀說"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於耆卿,大成於清真。"

李清照稱讚柳詞的音律說:"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

由此可見,雖然"柳詞新變"是後來才提出的說法,但前人已經涉及了其中的許多方面,例如內容上寫太平氣象,羈旅之情,還有手法上的、音律上的,可謂是涉及了方方面面。歷來人們稱道的是柳永對於慢詞的開拓,以及羈旅行役詞上不減唐人高處的開闊詞境,但其實柳詞新變的"還俗"同樣不可小覷。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歌妓舞女


  • 1.柳永寫的是真實生活中的女性

作為一個流連花叢的文人,柳永被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他寫的閨情詞。但我覺得,這其實是他很值得稱道的一個地方。與前代詞壇一樣,這雖然是最流行的主題,但是他所描寫的歌妓舞女卻是活生生的,歌詠的是這些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反映了市民大眾之間生動的男女之情。他是她們的代言人,他說出了她們的心聲。

柳永雖然也出身官宦世家,也是一個士大夫文人,但是半生流連江淮,眠花宿柳的他,在本質上跟以道德仁義為己任的文人已經不同了。他跟那些市民階層的女性有著長期的密切接觸,柳永和她們沒有距離感。

而反觀花間詞人甚至是同時代的晏殊、歐陽修比較便不難發現其中細微的差異,在他們的詞作裡,雖然用比興手法烘托了一個美麗優雅的意境,但是裡面的女主人公始終是概念化的,是抽象化的,是不真實的,讓人覺得不可觸摸的。

例如,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歐公這首閨情詞向來為人稱讚,以景融情,刻畫了一個女子的悲傷之狀,但是這個女子卻離我們非常遙遠,一定程度上說,她是文人心理想象的產物。

柳永不一樣,他放下了自己身為士大夫的身段,他跟那些歌女之間是平等的關係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試看柳永的《迷仙引》

才過笄年,初綰雲鬟,便學歌舞。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算等閒、酬一笑,便千金慵覷。常只恐、容易蕣華偷換,光陰虛度。

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

為了生活年紀輕輕便無奈學習歌舞,強顏歡笑,又害怕年華逝去。這些歌女其實不愛金錢,想要的只是一個能夠攜手同歸的伴侶而已。

歐公的女主人公是文人化的,柳永筆下的女主人公卻是一個世俗間的歌女,但他將筆觸深入到歌女的內心深處,訴說著她們的痛苦,表達出她們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生動形象,真實可見,宛如生活在我們的眼前,這就是柳詞新變達到的內涵深度。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北宋的生活

  • · 2.柳永描摹了一幅北宋俗世生活的畫卷

文學是返歸現實的鏡子,柳永在外漂泊多年,長期流連於酒市歌樓,與市民階層生活在一起。在他的筆下,我們得以見到北宋繁華的都市風光和市民階層富足的生活。

宋代以前,坊市制度非常嚴格。商業區被分隔開來,並且有著嚴格的時間管控,非營業時間不得開市。但是到了北宋以後,隨著商業的發展,坊市制度逐漸瓦解,生活區與商業區融為一體,百姓可以隨時隨地採購物品,這樣的熱鬧繁盛的街市比膠袋更加具有活力,市民階層也由此繁榮。為了摹寫人們多姿多彩的生活,柳永為此創作了大量描寫都市風光的詞作。

例如《看花回》一詞寫道:

玉墄金階舞舜幹。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

。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雅俗熙熙物態妍。忍負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透碧宵》寫道"太平時、朝野多歡。遍錦街香陌,鈞天歌吹,閬苑神仙。"

《鳳歸雲》中寫道"戀帝裡,金谷園林,平康巷陌,觸處繁華。"

北宋都市的繁華,當時的太平氣象,朝廷與民眾共享歡樂的宋代獨有場景都被他一一記錄了下來。

還有《傾杯樂》《望海潮》等詞,不僅展現了北宋的太平景觀,還讓我們領略到了俗世生活的熱鬧與富足,見證了市民階級的崛起。

後世甚至流傳著金主完顏亮就是因為讀到了柳永《望海潮》中描寫杭州"參差十萬人家"的繁榮,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的美麗,才起了揮兵南下的決心,可見柳詞的影響有多麼大了。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北宋城市的繁華


  • · 3.以賦筆寫情,以俚語入詞的創作手法

眾所周知,慢詞自柳永起。為適應慢詞長調形式的需要以及滿足市民大眾的欣賞趣味,也為了方便歌妓傳唱,柳永創造性地運用了鋪敘和白描的手法,並且從民間文學中吸收了大量的"俚語"入詞。

如《定風波》一詞: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那。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用白描和鋪敘的手法,結合"是事可可"" 無那""恁麼"" 和我"等俚語和口語的運用,使語言平白如話,使人倍感親切,沒有隔閡,一掃之前的華麗雕琢之風。藉助女子的口吻,從環境、心理、動作等各個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婦形象,抒發了她對夫君的思念之情,真摯動人。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但是北宋作為一個重視聲樂的時代,僅靠歌詞內容仍然難以傳播出去的。要讓詞得以走進市民群眾裡去,還要有協調動聽聲律才行。為使宋詞更加富有音樂節奏,柳永成功地將領字雙聲疊韻用於詞作之中。通俗的內容,動聽的音律,促使柳詞成為了當時的最愛歡迎的流行歌曲,連批評他的王灼都讚歎柳詞在音律上的成就。

引領時代的慢詞創作,加上動人的音律和節奏,接地氣的內容,柳詞完成了把詞拉回民間的使命,注入了民間的生活氣息,宋詞成為了雅俗共賞的文學。和他同時代的陳師道在《後山詩話》記載:(柳詞)"骫骳從俗,天下詠之。"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當然,作為第一個對宋詞進行改革的詞人,柳永的貢獻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比如,宋詞抒發的情感類型化的情況到了柳永將平生心事、羈旅行役納入詞的範疇才發生了改變。

1009年,意氣風發的柳永以為必得的科舉不幸落榜,在憤怒與不平之下,他寫了著名的《鶴沖天》,表達自己的憤慨,訴說著"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其感情之強烈不輸於豪放派詞人,有力地推動了宋詞抒情朝個性化方向發展。其羈旅行役詞則被奉為雅詞,如《八聲甘州》境界之開闊,就連蘇軾都讚歎說:"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小結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宋詞的繁盛有其時代大背景的原因,例如北宋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市民階層的繁榮,歌舞文化的流行都有必然的關係,但同時更離不開一個個詞人的創作與革新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概括地說,柳永從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革新,開創慢詞,擴大了詞的內容以及表現力。後世詞人如東坡、黃庭堅、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無不受其影響,他們在柳詞新變的基礎上再做創新,共同使宋詞成為一代之文學。但柳詞新變並非全是優點,而沒有不足。比如他仍未突破婉約風格的範疇,直到蘇軾的變革,豪放派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發出閃耀的光芒。但是總的說來,柳詞奮鬥過,也曾落迫過,但他最終還是給宋詞、給後人交了一張優秀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