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海日,聊聊世界航海先驅、明代大航海家鄭和


國際航海日,聊聊世界航海先驅、明代大航海家鄭和

今天,是國際航海日。

中國是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早98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是世界航海先驅,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早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鄭和家族與航海有許多聯繫

國際航海日,聊聊世界航海先驅、明代大航海家鄭和

古代泉州港是世界都市,放洋出番、番商薈萃多在此地。南宋時,大食商人蒲壽庚曾提舉泉州市舶司30年,在那裡, 鄭和或許能找到自己的親戚或族譜。

1965年,泉州發現一塊阿拉伯文墓碑,死者叫賽典赤杜安沙,是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後代 。這位回回人很可能是鄭和曾祖父的嫡系至親。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南海到印度洋、 阿拉伯海、紅海,至少八個世紀之前, 阿拔斯時代,大食番商就開始乘坐錫蘭山水手駕駛的阿丹大舶往來於廣州、泉州、占城、滿剌加、爪哇、古裡、忽魯謨斯、阿丹、天方或麻林之間。

從華夏文明進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少年鄭和或許正在用一種世界主義的目光,期待一場遠航。

二、鄭和船隊大多信奉伊斯蘭教

明初的中國社會,仍保留著一些蒙元時代遺留下來的世界主義色彩。加入後來鄭和船隊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人,還有船隊第二號人物正使太監王景弘,亦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人。王景弘生於閩南,精通航海技術。當年鄭和客死古裡,正是他將龐大的艦隊帶回中國。他的航海日記《洋更》據說成為日後出洋秘本。

船隊中的伊斯蘭教徒,還有在1423年率領支隊訪問阿丹的宦官李興;在第四次出航前,鄭和前往西安羊市大清淨寺請伊斯蘭教掌教哈三同行,通譯回語;詳細記敘出使經歷的《瀛涯勝覽》作者馬歡,也是“善通番語”、信伊斯蘭教的回回人。馬歡生於浙江會稽(今紹興),祖上或許就是跟隨伯顏大軍進入行在城的色目人。

三、鄭和船隊充滿世界主義色彩

國際航海日,聊聊世界航海先驅、明代大航海家鄭和

西域貴族、大食番商、占城舟師、蒙古族的千戶和掌旗,這樣一個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鄭和船隊,必然創造出帶有濃郁東方民族色彩的奇蹟。大明王朝為鄭和提供了政治使命、軍事力量、物質基礎,而伊斯蘭文明則為鄭和船隊貢獻了航海技術和貿易精神。

遙想當年,鄭和船隊在季風中航行,卡西姆港、摩加迪沙、蒙巴薩、孟買、卡利卡特、科侖坡、檳城、雅加達、廣州或泉州,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香料、珠寶、陶瓷、絲綢、阿拉伯數字的十進制記數法和一部《古蘭經》,將世界的整個南方海域聯繫起來。

鄭和船隊經歷了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最後的盛衰,也把阿拉伯世界的航海傳統、貿易精神與大明王朝政治武功融合。

這個在11歲時就被明軍擄走的兒童,到成長為大明王朝永樂皇宮中一名顯赫的大內太監,得到了朱棣賜名——鄭和。這個名字包含著恩賜與榮華,更多的是苦難與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