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以後,你們悟出了什麼職場道理?


有些人一畢業進華為,直接年入百萬(去年的熱議新聞了,請自行百度,先不管合不合理吧,總之是有的),有些人工作10年還收入微薄。

作為HR,我面試過、招聘過很多畢業不久就嶄露頭角,被予以重任的人。人數不少的中高層管理者,有的將近50了,有的才30出頭,年薪卻不會差很多。 除了紮實的專業能力需要刻苦的努力,另外,進入職場後,也要你明白並實踐職場思維和道理。 希望接下來分享的乾貨,能夠幫助你進一步提高職場能力,實現你自己的價值。 接下來我會從下面幾個方面給大家上乾貨:(文章很長,建議收藏,迷茫的時候再看看)

1、 職場的底層邏輯——BOSS思維

2、 下班後的複利效應——睡後收入

3、 拯救不開心篇——專注自我

相信我,本文對你絕對有用,如果從今往後你都不想錯過它的話,就請你先點個贊,收藏起來,以後迷茫時,拿出來看看~

1、 職場的底層邏輯——BOSS思維

你是不是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領導分配一個任務給你,說“來,交給你一個任務,今天晚上前完成交給我”。 你戰戰兢兢,終於火急火燎的在晚上前完成,顫抖著把作品交付給領導。 結果領導拿到你的作品後,眉頭緊鎖,他沒有批評你,只是跟你說,這個任務完成得很不合格,XXX有問題,XXX有問題,XXX有問題……你拿回去重新再做一遍給我吧。 領導讓你做一個展示的PPT,你很認真地準備,熬了一個通宵,收集資料,做出了一份你覺得很不錯的PPT,但是不知為何,一到了領導那裡,就像一個垃圾,一次又一次被打回來。 “你看你做的是什麼東西!” “重做!”…… 瞬間你的心被撕成兩片,自己倖幸苦苦做的東西被嫌棄的狗屎一樣,難過得要命。

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出來領導想要的東西呢? 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信息壁壘,它隔斷了我們和上級的溝通,甚至影響著我們整個職業生涯。 信息壁壘就是信息缺失,指的是我們和領導之間信息不透明。 它是怎麼產生的呢?原因有很多。 比如,上級很忙,沒那麼多時間把所有信息都同步給你;比如,有時候他只需要你執行就好了,不需要你像領導者一樣思考。 即使你沒有掌握那麼多的信息,你有時候也總是忐忑要不要問領導。 想想看這個場景,上級把任務交給你的時候,可能會簡單的把信息跟你同步一下:“小蘭,現在有個事情交給你啊,這個情況是這樣……還有問題嗎?” 這個時候你有疑問了,可能會問一下,但是你會每個疑問都問嗎? 不會,你只會想小雞啄米一樣,哦哦哦,是是是,好。 這個時候,兩者之間就存在著巨大的信息差了,上級以為他已經把他該說的都說了,而你也以為他該告訴你的都告訴你了,但其實遠遠不夠。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忘了說;第二,無法說。 相信你也肯定有過這樣的時刻,抱怨領導怎麼不一次性說完他的要求?,“你當時怎麼不跟我說?”。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因為有信息壁壘的存在,所以領導是不會知道你關於項目的經驗還有那麼多信息沒有接收,反而領導心裡想的是, “我以為你會懂。” (Emmm…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懂。)

那我們怎麼保證信息儘量的不缺失呢? 分兩個方面: 第一,領導者在傳達信任的時候,儘量完整; 第二,如果領導傳達信息存在缺失的信息,就需要下屬自己主動問清楚。 第一個你想都不想了,領導是絕對不會因為你一個員工而改變自己十幾年的工作習慣和思考方式的。所以你只能自己去詢問領導。但是很多時候領導都很忙,可能沒有時間回覆你,這個時候,就需要你站到領導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了。 怎麼做的呢?

第一步:模仿。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仔細觀察領導和老闆是怎麼工作的,他們是怎麼決定一個策略的,從哪些地方去考慮的,他們會注意什麼,他們最怕出現什麼情況,等等。 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偉人,在成為偉人的第一步都是先從模仿他人開始的。我們成為不了偉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驕傲,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卓越。所以第一步就是把領導當成我們模仿的對象,學習他們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第二步:刻意練習。 通過模仿觀察,我們大概知道了領導的處事風格、行為習慣、思考方式等等。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實踐了。“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選擇性地刻意練習,在自己的工作當中,把自己當一個老闆/領導,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領導需要員工做什麼,做成什麼樣子。

第三步:反思總結 刻意練習之後,一定要反思總結,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太過自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你反思總結的時候,你又可以加深一遍對問題的思考,對現象的看法,幫助你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看到這裡,想必你也是一個渴望上進的人,請你花1秒鐘的時間點個贊,讓好的內容給更多的人知道,大家一起進步,也激勵著我持續更新更優質的內容來反饋給你們。

2、 下班後的複利效應——睡後收入

疫情2個月,有人收入大幅降低,有人收入不降反升。 我有個做日韓旅遊的朋友,過去收入一直不錯,經常出國,順便做著代購,生活精緻說走就走的人生,曾讓我們很羨慕。 疫情發生後,她斷了收入,只能靠她老公一個人賺錢,還要養兩娃、供房子,每天睜開眼都是在燒錢。而日韓現在的疫情就像是封城前的武漢,別說6個月,這一年算是廢了…… 昨天看到一個網友留言,說自己以前發視頻製作乾貨,粉絲數也就4萬多,但這次疫情讓線上流量爆發,他的粉絲數一下子漲到了近10萬,這個月的流量收入竟然有8000,幾乎等同他的過去一個月的工資…… 疫情之下,眾生百態,憂歡各自,不禁感嘆: 個人收入,不能完全依賴於工資。我們需要有具備抗風險的“睡後收入”。 什麼是“睡後收入”呢? 就是當你沒有主動工作時,仍可獲得的收入。通俗點說,即使你睡著,你也會有收入。 睡後收入的底層邏輯就是複利效應,A作用於B,B又反過來加強A,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窮爸爸和富爸爸》中提到,窮人更喜歡“即時性效益”,富人更喜歡“積累性效益”。 複利效應也就是積累性效益,因為在前期你幾乎看不到它的收益,但是長時間的積累,A作用B,B加強A的效果越來越強,就跟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這個世界,不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它正在獎勵那些懂得運用積累性效益,不斷增加睡後收入的人。 如何實現睡後收入? 睡後收入不常見,常見的是睡後支出——過度消費。這是實現睡後收入的大敵。 這屆年輕人存錢有多難?先聽聽消費主義是怎麼給我們洗腦。 “漂亮的女生,都自帶燒錢屬性”,“沒有人會因為買買買而變窮,只會因為省省省而變醜”。 有人戲稱: 以“破產階級的財務”過上了“資產階級的生活”。 有個90後女生,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了一個蘋果11,每個月還款600,本來這也是件正常的事,但是沒想到的是,從此慾望之門被打開,她又用花唄買了衣服、化妝品,工資還不上的時候就開始拆東補西借錢,在債務的壓力下,她不敢考研,不敢辭職,只能小心翼翼的用房租、吃飯省下每一分錢為自己的透支買單。 要實現睡後收入, 總結起來三條路徑,第一條就是要依靠儲蓄穩健理財。

01 初級路徑:依靠儲蓄穩健理財 賺多少錢,那不是你的,存下來,錢才是你的。 我有一個同為hr的朋友,同事做著幾份工作,月入幾萬,令人羨豔。與此同時,他也總是花錢大手大腳,總覺得自己即使沒錢,也可以很快賺到。但是沒想到,他所在的公司出了狀況,面臨倒閉的風險,其他的兼職也不穩定。剛好這時候,他的媽媽還得了癌症,急需用錢。可是那個時候,他身邊基本沒有什麼存款,最後只能扒拉著臉去向親戚朋友借錢。 錢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個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意識到了存錢的重要性,而後的每一個月,他都會固定從薪資中抽出20%存起來,其他的就用作投資自己和消費。 存錢,讓自己身邊有錢,是自己給自己的一份底氣,讓你即使遭遇困境時,也能直起胸膛走過去。

02 中級路徑:運用資產合理投資 近年來,金融圈陷入火熱,大學裡金融專業也爆滿,越來越多人的意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的確,投資理財是典型的複利效應,能讓你躺著不動就能賺錢,但是在這裡不是建議你馬上就去投資,玩股票。而是給你一種選擇參考。如果你的風格穩健保守,厭惡風險,那就不要碰股票。 因為我也不是專業的金融人士,給不了大家太多的建議,更多的投資選擇還是需要大家在看完文章後去深思熟慮的。

03 高級路徑:運營個人品牌實現財富倍增

李笑來說,未來十年,個人品牌一定比房價增長快10倍。 運用個人品牌怎麼能賺錢呢? 我自己就是利用個人品牌實現了收入倍增。 作為一名世界500強企業的HR,通過寫作,通過分享自己的觀點,我在知乎收穫了近6萬的粉絲,也正是因為有很多求職者有求職方面的困難,這才讓我投入到幫助大家求職的行業裡來,一心一意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簡歷定製、面試指導、一對一職業分析等等,利用我近十年的HR工作經驗,幫助你們解決求職方面的種種困難,道道艱辛。 如何打造個人品牌? 1、定位細分領域,死磕到底 選準一個行業,找出行業最牛的人,分析出自己區別於他的特質,圍繞這個特質精心打磨,死磕產品。 比如,別人做美食,你就死磕古風美食。在李子柒之前,頭部美食自媒體是日食記,李子柒之後,開闢了古風美食這個細分領域。 拍攝蘭州拉麵的視頻,她就是先找了一個地道的拉麵師傅學了好幾個月,後來拍攝過程整整3天,一共拍了200多個鏡頭,廢掉的麵粉有20多斤。 李子柒的成功除了視頻紅利的爆發,還有她的死磕精神, 看準了就堅持到底。

2、通過各種渠道運營,擴大影響力。

《中國好聲音第3季》一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大二女生,演唱《說散就散》吸引現場兩位導師的轉身,臺下的觀眾也紛紛為女孩充滿故事感的喝彩,導師問她叫什麼名字。 你可能不熟悉她的名字, 她就是這首歌的原唱陳泳彤。這首歌火遍大街小巷,原唱無人識,應了那句“好酒也怕巷子深”。 沒有系統的運營的助推,再好的個人優勢也得不到放大,影響力更是無從談起。 想要運營個人品牌,靠影響力實現財富倍增,就是要把個體優勢最大化。 以上就是實現睡後收入的三種路徑:建立儲蓄習慣、資產合理投資、打造個人品牌。 疫情總會過去,我們不妨趁現在開始建立自己的“睡後收入”, 手捧細沙慢慢耕耘,剩下的,安心交給時間。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問巴菲特: “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巴菲特財富的秘訣在於時間+複利,他有句名言是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找到足夠溼的雪和足夠長的坡。

3、拯救不開心——專注自我

前一段時間,我朋友的表妹在我的幫助下,利用有效的談薪技巧,成功高薪入職一家她喜歡的公司。家裡人都替她高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真是不容易,終於熬出頭了! 可這表妹卻愁眉不展,毫無欣喜之感,跑到我這裡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夏姐姐,我馬上要進一個新公司了,意味著我又要融入一個新環境,我很擔心我處理不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 “你說,我要是融入不了這家公司怎麼辦?” “萬一同事把各種各樣刁鑽的活給我幹怎麼辦?” “去參加公司聚會,我和他們又不熟,我還慢熱,到時候冷場不尷尬死啊?” “夏姐姐……” 總之就是,工作還沒有開始,表妹就已經被千奇百怪的恐懼所包圍。 除了新入職的員工有狠多擔心恐懼之外,還有很多老職員也經常陷入不開心。 有這樣的一個情景,老職員老賈對新來的小古就看不順眼,總覺小古總是盯著他肥胖的身子看來看去,好像是在笑話他,“這個人怎麼這麼胖!”,真是“油膩的中年大叔”。鑑於此,老賈總是渾身不自在,工作也時常開小差。 而像這樣的現象不止一兩個,據調查顯示,70%的人總覺得他人對自己有意見,而且還是不好的意見。這也導致了大家本就開心貧窮的生活更加貧窮。 怎麼辦呢? 在《幸福的陷阱》裡,哈里斯博士提到兩個概念:“思考性自我”和“觀察性自我”。 比如參加聚會,當你想的是“嚯今天人不少”“這場地挺好看的”,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觀察的時候,這就是“觀察性自我”在工作,享受當下的氛圍; 但如果想的是“大家都好美就我穿得土”或者“我感覺融不進去好尷尬啊”,這就是“思考性自我”上線了,它不斷思考,讓人分心。 觀察性自我就是讓你專注於周邊客觀存在的事物,思考性自我則是你看待這些客觀事實而引發的感受和想法。 想要解決“總覺得別人對自己有意見”的不開心,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觀察性自我上,跟現實產生連結,專注自我的想法,而不是臆測別人的想法。 “思考性自我”就好像一臺收音機,由於先天構造,這臺收音機註定要在大腦裡持續播音,絕大多數還都是悲慘的故事。 把注意力放在“觀察性自我”,說白了就是聽到這臺收音機在響,但毫不在意。 老賈就是思考性自我過剩,想得太多了,總覺得別人嘲笑他胖,如果他把心思放到觀察性自我上,多想想自己身上的好處,多看看身邊美麗的風景,心情肯定大不一樣。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已經苦兮兮的了,又何必再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使絆子,添不愉快呢?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要學會談薪。只有獲得了我們滿意的薪水,才更有可能有高的產出和快樂工作的心態。

回顧一下本文的重點:

1、 職場的底層邏輯——BOSS思維

2、 下班後的複利效應——睡後收入

3、 拯救不開心篇——專注自我 建議收藏,有空時多讀幾遍,你的人生絕對能有質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