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是人生值得醉一回的地方。

提到茅台酒,人们无不向往它的产地茅台;喝了茅台酒,人们就总想寻探茅台。

茅台是一种神秘,让人神牵梦绕。

茅台是一本无字天书,让人品味无穷。

我终于走进了茅台。

茅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茅台是一片赫红色的土地,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一种叫僰族的先民在这里生息。之后,又是僚族繁衍于斯。

民族史专家王燕玉先生考证,“僰族住巴郡、犍为间,即今川黔连界地区”。《华阳国志》载:“江阳太守往泚源……招降夷僚。”江阳郡在晋代曾辖今赤水、习水及仁怀大部分地域,文献证实当时赤水河中游的茅台一带居住着僰僚先民。

人类创造历史,历史进化文明。

相传,当时的赤水河两岸,遍野都是马桑树。据说马桑树种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乔木,挺直高大,可撑大厦。在民间还有某家古宅是马桑木为柱的说法。如往探,则见有一种似柏非柏似杉非杉的木柱头斑驳于宅厦,让人似信似疑。而现在马桑树,则是弓背驼腰的灌木,这或许是马桑物种的蜕化。

历史总是给人们许多空间,让你去探寻。随着历史的步履,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在适应中进化了,也有许许多多事物在与自然界的竞争中自生自灭。

因有马桑树,故此,茅台这地方最早叫马桑湾。

马桑树有果,名桑椹。

桑椹,可生吃亦可入药,有滋肾、驱风、明目、去肝火之功效。

说到桑椹,这不由得想到枸酱。或许枸酱的原料就是桑椹。

马桑湾、桑椹、枸酱、蒸馏酒、国酒茅台,时空的闪动,昭示着茅台方物的进化。而马桑则是不可忽略的初始。

“仡僚、仡僚,开荒破草。”这虽是一句民谣,可道出了仡僚民族是茅台的最早开拓者的历史事实。慢慢地,先民们在茅台河东岸发现了一股清冽甘醇的泉水,并用毛石砌成一口四方形水井,供人饮用,称为四方井。井名而地名,这一方宝地又一度名“四方井”。

有泉水,先民们就用此泉水酿酒,孰知酿出来的酒香型奇特,回味悠长,便把这井水称作神水。于是,先民们便在每年发现此井水的这一天,即九月初九日,祭祀神水,取水下沙酿酒。应该说,有此井,才有后来名冠全球的国酒茅台。

僰僚先民都崇拜图腾,他们都十分虔诚地进行“招龙”、“安龙”等祭祀。祭祀时,选一台阜之地,在台阜上设祭台。为了表达对先祖的虔诚,使先魂能安享天国,便在祭祀台阜上满栽茅草以护先灵。

古代先民对茅草有特殊的崇敬之情。传说茅草有灵气,是一种吉祥之物,能斩妖镇魔,能辨吉凶。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史书记载,建国于今天云南大理的南诏王蒙世隆征播州、寇西川,其法师崇谟论斩之时,刀不入。经神灵指点用茅草才将其斩首。云南今有地名思茅,或许就是对茅草的另一种向往。

崇敬茅草,不仅僰僚民族,汉民族亦如此,道教斩妖镇邪及坐化替身皆用茅草。中原人把道法之场称作茅山。弟承师传,要会茅山。这茅山就成了圣地,不可亵渎。当然,这茅山更多的是空灵,说有就有,说灵则灵。古人占卜有用茅草的。《左传》有“尔贡苞、茅不入”的记载,可以看出茅草在先人生活中的地位。

僰僚先民在河东的台阜之上植茅草设祭台,这“茅草祭台”成为一个神圣不可亵渎的圣地,成为十分纯朴的先民们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先民们的一种精神向往,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久之,便把这地方叫做“茅台”。

而“茅台镇”名播寰瀛,是因为它得地运之独厚,孕育出了茅台国酒。

茅台酒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武帝赞之为“甘美之”的“枸酱”。酒往往是随着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消费品。古时的茅台人,还多少有点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随社会需求而开发新的品牌。到了唐代,茅台又酿造出了一种风法曲酒。当时的物流虽不如今天那么发达和快捷,但是,只要是一方物让人接受了,就将有无数粉丝为之狂呼狂吻和狂拥。因此茅台酒业至宋、元、明时期,长盛不衰。到了清代,酒业更加兴盛,据史书记载,当时“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

清乾隆十年,开通赤水河航道,茅台通舟楫,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仁岸码头。

运输力强了,食盐自四川顺赤水河运入茅台,又远销贵州各地,而茅台方物——茅台酒,又随着盐业的兴旺而越走越远。

“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把茅台当年的经济架构勾画得轮廓分明。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又实实在在地记述了茅台之繁荣。但凡能用“繁荣”一词的地域,它都必具其自身的市场特色,而茅台在当时,主要靠两大类商品支撑,那就是“酒”和“盐”。

盐业的繁荣,酒业兴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木材业、中药材业等众多产业兴起并同样兴盛。

水陆交通畅通,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茅台成为黔北商业发达的繁华集镇,成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当时的排名是一打鼓(今金沙),二永兴(湄潭永兴镇),三茅台,四鸭溪(遵义县鸭溪)。故茅台又一度叫“益商镇”,简称“益镇”。

益商,商人有利可图之地也。

这“益商”或许就是茅台最早的招商引资广告。

这一方宝地,名称无论怎样变,但人们始终习惯称其茅台。

茅台之名难以更改,无法更改。

“茅台”之名穿越历史的时空,而久久地巍然于神州大地。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民国十九年(1930年),实行新县制,置茅台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茅台镇,为中枢区治所。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置镇茅台。

茅台镇于1954年2月3日至1966年10月,曾为仁怀县人民政府驻地。茅台在仁怀历史沿革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笔。

当然,地名也罢,人名也罢,要芳名远播,还必须有其特殊的历史背境。平平淡淡,终将是名不见经传,而庸庸终生。轰轰烈烈,才会让人震撼,而青史留名。

茅台远播芳名,全赖于它经历的两件大事:

1915年,茅台“成义”、“荣和”酒坊的酒,以“茅台酿酒公司”名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上,茅台酒以独具的风姿,而获得大奖。

茅台酒获世界大奖,真是石破天惊,让茅台人、仁怀人,乃至贵州人兴奋不已。

这是茅台方物第一次走出国门,且获奖。这茅台理所当然地享誉世界。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转战茅台。为此,茅台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红军茅台沽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茅台酒为红军解乏,为红军疗伤,立下了不朽功勋。

说来更巧,红军长征中有两大转折,遵义会议是路线和组织的转折,四渡赤水是军事的转折。而四渡赤水的一、二渡是红军战略防御的继续,其第三渡才是红军全军性的军事大佯动,其目的是调动敌人、迷惑敌人。而这被称作毛泽东军事史上的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恰在这神秘的茅台。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后,从此一路走好。可以自豪地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从茅台开始。

茅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8年6月17日,茅台镇得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

正因为在1935年有那惊心动魄的经历,后来共和国的领导人,曾在这里喝了世界上最好的酒,而永世难忘。于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把茅台酒定为国酒。

茅台酒就这样满面春风地登上国宴盛典,伴随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而一路辉煌。

茅台,一个西南边陲的小山村,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崛起而闻名寰宇。

国兴,酒兴。国盛,茅台亦盛。

茅台以国酒为龙头,现有规模酒业四百多家,知名品牌四千多个。以此,仁怀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市(县)。2004年7月18日,仁怀市得誉名为“中国酒都”。

茅台得地运之独厚而孕育国酒,茅台因酒而闻名世界。

茅台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茅台溯源】把茅台的历史搞清楚

作者:穆升凡,男,1952年5月生,贵州仁怀人,贵州著名作家。中华词赋家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遵义长征学会理事,《茅台》文学主编、《仁怀市志》、《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志》主编,怀庄酒业集团企业文化顾问。已出版20多部专注,被誉为红色文化活字典,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酒都十大人物”,事迹收录《中国人大年鉴·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