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学的活教材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学的活教材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演义体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以文学形象作全景展现的谋略学活教材,在谋略理论上颇多发轫和创新。

谋略学是活力对抗的思维规律,研究的是正确的策略、方略的生成过程。古代最原始的“谋”就是占卜,可以说是庙算神谋。那个时候人们对客观规律,也就是必然性的认识甚少,所以只能对未知世界的偶然现象、偶然因素、偶然联系、表象联系、或然机遇等等,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占卜实际上是关于偶然性的谋略方法,也是人谋的发轫。《易经》可以看做是这种谋略方法的总结,是最原始的谋略思维教材。

从对偶然性的谋略到依据必然性(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谋略,古代最早涉及的当然是兵书。我国最有名要算《孙子兵法》,但是这些兵书里讲的主要还是“略”,真正涉及“谋”的很少。《孙子兵法》里有“计篇”,强调“庙算”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具体讲怎么“算”法,也就是没有触及谋略的思维规律,大量的篇幅是讲“略”。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学的活教材


只有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才首先提到谋略的思维规律和谋略生成过程。

比如曹操多次讲袁绍“见事迟”、“多谋寡断”,这里的“见事”也就是“敏锐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捕捉战机”的问题,这里的“断”就是“当机决断”的胆魄和能力的问题,还有书中多处强调将帅指挥作战要善“变”,也就是随机应变,这些都是谋略思维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环节。

《三国演义》里几乎把谋略生成的思维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态势分析,因素评估、心理较量、时机把握、实施决断、机变修正等等都涉及到了。所以说,《三国演义》是把“计谋”提高到了谋略学的层次。

《三国演义》的谋略不仅涉及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缘等等。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学的活教材


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鲁肃的发展战略,就是对当时全国范围政治军事力量、社会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的综合谋划。而在其军事和战争谋划中,也是把政治社会地缘自然等都列为相关因素来加以综合考虑的,其中还特别重视“谋人”,也就是对领导者、谋士决策集团和将帅的个人胸怀、气质作风以及人心士气进行分析。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全方位目标的谋略学活教材。

《三国演义》在谋略思维上,还首先开启了三维和多维思维。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学的活教材


《三国演义》以前的兵书也好,纵横术也好(纵横实际上是把多边关系简化为双边关系来处理),权术也好,在思维上都是二维的,也就是只局限于敌对两方的博弈。而三国谋略则开启了三维、多维和多边关系、多极态势的谋略思维,这可是谋略思维的一个飞跃。多维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现代谋略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三国谋略可以说是一个发轫。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众多职业谋士,他们大多不直接从政挂帅,而是专门出谋划策的谋略家,比如荀彧、荀攸、许攸、郭嘉、刘烨、贾诩等三十多名,大都是见诸《三国志》的真实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出现的职业谋士或者说谋略家(不同于古代的兵家、纵横家、和儒、法游说客),其中有些人的才能相当杰出,他们的智慧和方略对谋略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