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自從98年房改以來,樓市一路高歌,即使中間出現多次低迷現象,但在強勢託底救市下,房價總能觸底反彈。特別是在近幾年由去庫存、棚改為主導的市場,房子似乎淪為了投資的產物,在買漲不買跌的刺激下,即使房價高不可攀,大多數人都依然覺得樓市仍有利可圖。僅從資金規模來看,在過去20年裡,M2供應量增長了16倍,同時經濟學家任澤平發佈數據顯示,2020年廣義貨幣M2首次超過200萬億。也就是說現階段的房價和個人財富直接掛鉤,此時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房價不能大跌?其答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但俗話說任何商品都存在價值壁壘,房子終究只是磚石泥瓦,直接建築成本和地價就是最初始的房價,只至於剩下的我只能說超過一半都是泡沫。事實上最近幾年樓市也發生了本質變化,從官媒動向來看,樓市不再備受青睞,央行有意將資金隔離樓市,銀保監會禁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甚至對部分銀行開出鉅額罰單。在這一系列壓迫下,最直接反應就是現金流成為拐點,特別是開發商一直秉承著高負債、高槓杆的運作模式。與此同時市場遇到轉折點,持房者開始焦慮,降價拋房,在這樣蝴蝶效應影響下,房子根本賣不出去,去年就有超400家開發商倒閉,或許這才只是個開始。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如果說以上只是小打小鬧,那麼對於2020年樓市來說,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情要發生了,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繼預售制被拋棄後,國家再度明確表示棚改成為過去式,僅在去年經濟會議中,住建部要求各地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市場的改造,簡而言之舊改逐漸代替舊改,未來更多的是內需供應;二是土地格局迎來改革,自然資源部負責人劉國洪表示我國仍有1450萬畝土地未被供應,與此同時高層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市,其信號很明顯,對於本身土地供應相形見絀的一二線城市來說,高地價會迎來緩衝。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針對以上2點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舊改代替棚改使得開發商失去了一個賺錢的途徑,僅從拆遷費來算,其項目規模會極大縮水。其次土地市場的改革會促使地王的消失,這一點對於部分開發商捂盤銷售的行為來看,恐怕要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了,本以為能大賺一筆,卻沒想到地價會呈下行趨勢。與此同時國家出臺新政,直接確定了未來5年內的市場輪廓,那就是央行、財政部以及銀保監會明確表示堅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對此不少人都不以為然,但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銀行為實體經濟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8萬億元,2月份新增製造業貸款2500億元。其信號很明顯,那就是大力扶持實體經濟,至於樓市,我只能說只剩下自力更生。同時在部分城市下調首付比例被約談的背景下,其政策定位很清晰,刺激市場可以,但不能打破現有格局。看到這裡,在如此規模和決心的調控下,房價能重回2015年嗎?去年就有13個城市房價回到一年前,更何況今年,這一點就正如曹德旺所言,在沒有接盤群體支撐下,樓市終究只是擊鼓傳花的遊戲,最後房子又該賣給誰呢?

開發商最擔心的事或發生,國家出臺新政,房價能重回15年?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房價下跌是必然的,至於跌多少取決於地方城市的底線,表面上來看在止跌令限制下,房價大跌並不太現實,但也不排除陰跌的現象,畢竟二手房市場是無法控制的。如果硬要說一個契機在哪,無疑是部分三四線城市,人口始終為流失的一方,城市經濟實力薄弱,在居民月收入3000元的面前,房價破萬實屬不符合經濟規律。或者更直白的說想要盤活市場,房價下跌是唯一手段,畢竟在老百姓面前,所謂的捆綁銷售、送車位等都是浮雲,不是以房價下跌為目的的宣傳手段都是耍流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前的購房者已經十分理智,並不會傻傻等著房價下跌,往往都會退而其次買房或者在農村蓋別墅,這已經成為趨勢,但也許部分開發商還未意識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