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黃帝內經》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說的是心臟是身體各個臟腑的統帥,所以,想要身體好要先養心。

這裡的養心,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心臟,還包括人的情緒、心境的控制。

早春時節,是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氣溫多變,早晚溫差大,對心臟不好的老年人是一個考驗。這時候要特別警惕血管痙攣,出現血壓升高甚至心腦血管急性事件。天氣變化無常,常使原有心衰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惡化,易誘發心絞痛,發生心肌梗死或出現惡性心律失常。

因為大家都知道,心臟是我們人體的發動機,發動機壞了,我們人體這個“車"也就失去了動力,危害之大,後果可想而知。

那麼,早春時節,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心臟?中醫專家給出了護心忠告。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閆海慧,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經典病房,副主任醫師。全國第六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目前擔任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溼病專業委員會理事,青年委員,心血管康復委員會委員。】

1 定期測血壓

目前大眾對高血壓病的認知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等“三率”仍處於低下狀態,將近半數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甚至在發病前都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壓多年。這些都說明中老年人應特別重視對血壓的監測,身體健康的至少每年測定血壓2至3次,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每天都需要測量血壓,按時服用降壓藥物。如果出現血壓波動,可以用一些中成藥物,比如松齡血脈康膠囊,清肝降壓膠囊等平抑肝陽。一旦出現頭暈、頭痛、耳鳴、視力減退、行為異常、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嘴角不自主流口水、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活動不靈、心慌、胸悶、胸痛、眼前黑朦、咳嗽、活動時氣急、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下肢浮腫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外出時應備好急救藥物。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2 保持好心情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說 :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逆,脈滿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靈樞 • 百病始生篇》說 : “喜怒不節,則傷髒。”都是在說,情緒失常失和、過激 、過度,終會轉化為致病因素,導致種種疾病。

對於有心臟病的人來講,要注意保持好心情,儘量注意不要與他人發生爭吵,做事要心平氣和,在家裡,也要保持內心平緩,不可抑鬱,任何事情要放寬心,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

利用休息日並選擇利於出行的天氣,邀約三五個親朋好友,一起去郊外旅遊踏青,置身於大自然的環抱之中,使心情開朗、神清氣爽。生活當中可以喝一些玫瑰茉莉花茶,疏肝暖胃。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3 保持身體暖和

隨著春天歸來,天氣也漸漸暖和,但是老話說“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在乍暖還寒春季,過早地脫掉保暖的冬裝,一旦遭遇急升驟降的氣溫,忽冷忽熱地刺激人體神經系統。而一些體質較差的人,體內功能發生紊亂,調節失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線”,導致疾病纏身。《黃帝內經 • 素問 • 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所以,春天要“春捂”,注意防寒保暖。諺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就是這個道理。捂的時候主要針對以下三個部位。

(1)捂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2)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彙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3)捂腳 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因此,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穿鞋露腳踝,過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褲九分褲、換上單鞋。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4 室外鍛鍊要謹慎適度

春天生物推陳出新,生氣盎然的季節,心境平和之下,人的肝氣也開始旺盛,排濁氣,暢氣血,正是調肝養肝的好時機。

《黃帝內經》有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而春天屬性為木,在人體就是肝經,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髮,到夏季心火就會不旺,供生長的東西就會不足。對於想趁春天去外面鍛鍊的老人來講,也要注意了,春天雖然易於鍛鍊,但是由於氣候的變化無常,也會導致你身體的負擔,尤其是不能過多大量的鍛鍊,這樣會給心臟增加負擔,最好是用慢跑或者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方式來鍛鍊就好。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5 發生心衰,及早救治

這個時節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心衰患者容易合併肺部感染,這是導致心衰患者出現死亡率增高的原因之一。由於老年患者對心衰症狀的反應比較慢,即一般在心力衰竭症狀出現後等待較長時間才能住院治療,加之患者常常伴隨有其他疾病,容易把疾病之間相似的症狀混淆而不易區別。

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瓣膜病、肺心病、糖尿病等心功能不全者,是發生心衰的高危人群,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優化治療方案,並採取多種干預措施,以預防心衰的發生。心血管病患者一旦出現腳踝部進行性腫脹、活動後容易疲勞,或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等貌似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的症狀,或精神異常等貌似精神病或腦血管病症狀時,很可能是心衰發出的早期信號,應及時到醫院心內科就診,以早確診,早治療。平時緩解期可以口服芪藶強心膠囊,參松養心膠囊等補益心氣的藥物。

【找醫生】

掃描下圖二維碼,可直接進入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閆海慧醫生的網絡診室,進行諮詢問診。

【身邊好醫生】早春,如何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