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經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了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是日本和德國。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將製造業基地從美國遷移至日本和德國。

你可能會好奇了,日本和德國都是二戰的侵略者+發起國,最後都戰敗了,為什麼作為戰勝國的美國會在戰後對日德採取扶持政策來發展兩國的經濟呢?

當然這種選擇還是為美國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的主要矛盾轉移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主要是美國和蘇聯兩大力量的對立。而美國知道,僅憑自己獨自的力量是沒有辦法跟蘇聯抗衡的。因此它需要尋找同盟,實際上就是找個跟班兒來牽制蘇聯。

在歐洲美國扶持的主要對象是法國和當時的西德,而在亞洲就是日本。為什麼會是日本呢?一是因為二戰結束時美國佔領了日本大部分土地,日本已經歸附美國;二是因為日本距離蘇聯近。面臨蘇聯的威脅,美國急需要在蘇聯的家門口建立一個前沿堡壘,日本就是最好的選擇!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第一、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大力扶持

因此,在美國的援助之下,日本走上了經濟復興之路。

從1945年到1951年,美國以佔領地區救濟基金和佔領地區經濟復興基金的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28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包括石油,鐵礦石,棉花,肥料,橡膠等基礎建設資材來援助日本的產業復甦,對於鋼鐵,煤炭,瓦斯等特定產業的物資,美國則以比市場低2/3的價格向日本企業進行供應。

1950年美國參與了朝鮮戰爭,後來又長時間捲入越南戰爭。在亞洲的這兩場戰爭,更是讓日本通過戰時特需物資的生產和供應,迅速發展起來。

因為美國本土距離亞洲戰場很遠,因此美國把日本當做戰爭的中轉站和軍事後勤基地,軍隊前線及日本後方部隊的所有供給都交給日本生產。日本的整個產業,因為戰爭變得格外朝氣勃勃,不僅在軍需重工產品的生產產量上大幅度增加,也間接讓各種製造業產品的出口不斷擴大。軍隊後勤補給的龐大需求帶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日本在戰後能夠如此迅速的復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在亞洲的戰爭。

因為美國的援助,日本不僅在工業生產上逐漸恢復元氣,還迅速壯大了出口貿易。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的1949年,日本的出口總額只有5.1億美元,到1950年戰爭爆發之後,迅速擴大到8.2億美元,1951年更是激增到13.55億。跟戰前相比,差不多增加到將近3倍。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日本經濟過快的發展速度,讓日本逐漸崛起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強國,從而威脅到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第二、日本的崛起讓美國很受傷

日本對美國的威脅和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美貿易順差:戰後,美國除了向日本直接提供物質,以及軍需訂單的援助,還為日本企業敞開了美國本地市場,日本產品可以極低的門檻進入美國市場,因此日本製造業大舉湧入美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對美國的出口開始逐漸超過了進口,出現了貿易順差並逐年增長,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1978年為101.25億美元,1988年增長到521億美元。 在世界市場上,日本的製成品出口金額也超過了美國。
  2. 製造業趕超美國:美國產業感受到了來自日本製造業全方位和強有力的競爭壓力,日本甚至在眾多高科技領域都超越了美國的領先和優勢地位,比如在超級計算機,半導體,複合材料,電子通訊設備等重要的新科技領域日本都對美國構成強烈的挑戰和競爭。日本從受援國變成了美國最大的競爭者,這引起了美國人民對日本持續的擔心,人們甚至認為日本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超過了蘇聯。
  3. 金融實力的增強:突飛猛進的製造業出口增長,為日本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到1981年日本已經成長為世界前列的資本輸出國。1985年日本淨資本輸出額達到645億,對外純資產(對外總資產中減去對外債務總額)達到1298億美元,搖身一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同時也成了世界最強的技術強國。而美國則朝著相反的方向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這是自1914年以來美國首次成為淨債務國。而美國對外的借債,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日本。
  4. 趕超世界經濟強國:走過經濟復甦時期之後,由於日本充分運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緊緊抓住了50-7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史上黃金時期的機遇,適時制定了出口型經濟發展戰略,並經過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讓工業生產得到大幅度躍升。從60年代開始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就提高到10%以上,戰後僅僅用了短短20多年,日本就超過西德一躍成為西方第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又在1987年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同一年,日本的GDP也首次超越美國。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第三、美國這大哥確實很受傷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則開始出現蕭條和衰退,主要表現為:

  1. 貿易赤字高企:因為美元持續走強,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匯率都超過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的水平,從1979年到1984年,美元匯率上漲了60%。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過於堅挺,其他國家的商品用美元計價就顯得比美國商品便宜許多,這對美國商品的出口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美國貨越來越賣不出去,製造業出口不斷下降。實際上從60年代開始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就出現了逆差,形成了貿易赤字。
  2. 財政負債增加:從1982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實行了擴大財政赤字預算的政策,在李根執政的5年時間,財政赤字總共8100多億美元,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從1789年建立聯邦債務統計制度到1980年100年間財政赤字的總和。

在面臨貿易和財政雙赤字的壓力,企業遭遇日本同行競爭和挑戰的情況下,美國國內利益受損的一批人,包括很多製造業企業和國會議員等相關利益集團都認為這種危機的根源是美元的匯率過於堅挺,特別是相對於日元的匯率太高。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政府幹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元升值,以此來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經濟。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第四、曾經的小弟眼看要變大哥怎麼辦?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聯合其他四個西方國家於1985年簽署了“廣場協議”。

9月22日,美日德法英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因為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所以被稱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會議的中心思想是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經濟衰退,鉅額赤字等問題。

協議針對日本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

(1)促進金融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匯率彈性化,主張各國匯率應充分反映各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基本面。

(2)推動市場開放、貿易開放,抵制保護主義。

(3)各國在適當時機,對匯率進行協同調整,主要非美元貨幣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元匯率進行有序上升,以實現美元的“軟著陸”,防止劇烈失衡下,美元匯率強硬下調對世界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失。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第五、大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廣場協議”為日本帶來了“失去的二十年”。

1. 日元升值催生資產泡沫,實體開始倒退

1985年末,為了配合廣場協議對日元升值的要求,日本採取了急速提升日元利率的匯率政策。從此日元立即開始大幅升值,從240:1左右直接衝到130:1,再到1:120,甚至到後來一美元兌換不到100日元,大家開始瘋狂拋售美元。

持續飆升的匯率讓日本的各種資產價值不斷上漲,同時因為協議要求日本金融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國外資本開始源源不絕湧入日本,進一步推高匯率和資產價格。我們熟悉的一幕又出現了,這些熱錢進入日本,日本國內的流動資本過剩,錢大部分都進入了房產和股市,巨大的泡沫開始漲起來了。

因為日元升值太快,超過了日本央行的預期,讓日本生產的產品相對於其他國家完全喪失了價格上的優勢,對製造業,出口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另一方面,因為利率的提升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對本來就遭受打擊的製造業更是雪上加霜。

這個時候,除了降息一條路,日本已經沒有任何其他辦法來解決日元升值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打擊,因為廣場協議要求各國保證讓“美元有序貶值”。所謂“有序”指的是各國可以有序地拋售美元,而不是拋售自己國家的貨幣。 這是美國主導的秩序,目的當然是要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哪個國家在這種敏感情況下去大規模拋售自己的貨幣達到貶值的目的,對美元來說那就不是“軟著陸”了,必然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壓力。所以,日本央行能夠採用的就只有降息這種間接調節貨幣升值的手段了。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2. 低利率加重經濟的泡沫

為了防止日元升值過快造成市場上貨幣供應減少帶來的通縮,對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傷害,日本只能採取降息的辦法來為日元的升值降溫。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廣場協議”之後的幾年,貨幣供應量像水流一樣嘩嘩地流向市場。

日本政府的想法是通過降低利率讓存錢的人們把錢拿出來投資到實體產業,然而,有錢的人誰是傻子呢?投資實體的那點利潤與股市和樓市相比根本沒人看得上眼,因此股市暴漲,樓市暴漲。

據說一位做汽車貿易的老闆因為日元的升值導致汽車生意做不下去,就到銀行借了100億日元去東京買了樓盤。等喝完咖啡,發現他的100億已經變成了130億。

那個時候日本的錢多到什麼程度?據說1988年,日本街頭許多人手拿1萬日元(相當於800元人民幣)打車去附近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下車的時候直接對司機說“不用找了”!

三菱財團花費14億美元購買象徵“美國財富”的洛克菲勒大廈就在那個時候。日本人相信,一個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美國!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廣場協議”為日本帶來了超乎想象的夢幻般的繁榮,曾經讓日本人們根本無法分辨自己是在天堂還是人間。

然而,讓日本從天堂下來不是進入人間,而是直接跌落地獄的也正是“廣場協議”!

泡沫就意味著鉅額的外債,熱錢的進入就意味著投機客已磨好明晃晃的羊毛剪,等著收割了。

日本國內資產的泡沫已經到了吹彈即破的邊緣!

日本政府也已經意識到沒有強大製造業支撐的經濟繁榮無疑就是鏡花水月。

失去的二十年,美國產業鏈第一代生產國日本後來都怎樣了?

3.泡沫終於破了

因此,日本政府這一次又決定要為這瘋狂的樓市和股市降降溫。1989年,日本央行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將日元利率往上調,一年多的時間,從2.5%調至6%。過猛的利率調整讓資本市場出現的反應又一次完全超出了央行的預期,靠借貸購買資產的人們壓力開始增大,1990年資本市場的人們開始不斷拋售股票,股票價格快速下跌。到1991年泡沫被全面刺破,股價和房價像脫韁的野馬,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大量壞賬讓金融系統無法運轉,從此日本經濟一落千丈,跌入“失落的二十年”。

據估計,泡沫經濟為日本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而這6萬億又去了哪裡?我們知道如此慘重的代價和悲傷的結局日本並不是第一個承受。

美國對日本的限制,從表面上看是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實質來看卻是因為日本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

今日思考:

通過前面對泰國和亞洲金融危機原因的分析,你是否能夠試著分析一下上個世界8、90年代日本出現危機的原因?請留言與大家分享你的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