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軍事指揮系統:樞密院、三衙與兵部

在宋朝,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其中,禁軍為中央軍、主力軍,廂兵屬地方軍,實際就是一些不參與作戰的雜役兵。鄉兵就是俗稱的民兵。蕃兵是少數民族的軍隊,駐紮在邊境,屬邊防軍。皇帝為軍隊最高統帥,直接掌握軍隊的建制、調動、指揮權。其下,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組成宋代軍事指揮系統。其中,樞密院掌管軍事調動,三衙負責統軍和指揮,兩者互相牽制、互相制衡,兵部負責非正規軍。在作戰時,朝廷會任命將帥率軍出征,稱為“率臣”,一般為臨時制,作戰結束之後撤銷。

宋朝的軍事指揮系統:樞密院、三衙與兵部

樞密院


樞密院最開始建立於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時期,是朝廷最高權力的軍事機構。宋朝時,遵循唐、五代的舊制,置樞密院,主要負責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等,只要是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等事情,都由樞密院說了算。但是樞密院雖然有發兵、調兵之權,但是並沒有統兵的權利。宋神宗元豐改制之後,凡是國家軍機大事,樞密院要與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議進呈。

樞密院最高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其下有籤書樞密院事、都承旨、副都承旨、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等官吏。宋朝最早的樞密院分為四房,宋神宗時期分為十房,之後宋哲宗時期又增加兩房,共設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閱房、廣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支馬房、小吏房,分曹辦事。

宋朝時,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別掌管軍令和政令,合稱為“二府”,樞密院又稱“西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時候,樞密院要與中書省先後上殿。實際上,朝廷設樞密院,是為了削弱宰相的職權,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權。

三衙


三衙是宋代最高統兵機構。宋朝初期,天子禁軍主要包括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宋真宗時,侍衛親軍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這兩司與殿前司一同構成宋朝禁軍統兵機構——三衙。雖統稱三衙,但是都各有編制,各有各的領導班子和人馬,均設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等領導層,最高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三衙負責統兵,但是沒有發兵、調兵之權。

宋朝的軍事指揮系統:樞密院、三衙與兵部

禁軍是宋朝時期國家主要的軍事力量,既承擔保衛京師、保衛皇城的重任,又負責對外作戰的任務。包括殿前司捧日左、右四廂,天武左、右四廂,侍衛親軍馬軍司龍衛左、右四廂,侍衛親軍步軍司神衛左、右四廂,總稱為“上四軍”。據文獻記載,宋太祖時期禁軍有近20萬人,太宗時期達到35萬餘人,到了仁宗時期,增至80餘萬,大部分禁軍都駐紮在京師附近,只有部分駐紮在地方。

兵部


屬於六部之一。宋朝時期的兵部負責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宋神宗元年改制之後,兵部職權稍微增加了一點,但是兵政大事仍歸樞密院,武官的選用歸吏部管,軍令、軍政歸樞密院管,兵部設立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不負責軍隊的調動、作戰指揮等,只負責廂軍、民兵名籍,以及蕃兵封官加恩等事務,職責較輕。

宋朝的軍事指揮系統:樞密院、三衙與兵部

兵部由尚書、侍郎主管部中大小事宜,四司郎中、員外郎主管各司事宜,吏有賞功、民兵衛、廂兵、人從看詳、帳籍告身、武舉、蕃官、開拆、知雜、檢法等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