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精华思想摘录,不刻意合群,独立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精华思想摘录,不刻意合群,独立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它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群体。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活着,我们每人都无法脱离开社会。

《乌合之众》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一本书,其中心理念是:

在人群中,逻辑与推理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人群的感觉走,跟着情感、本能和欲望走。

群体中的人大脑麻木,被无意识所统领,人在平日里养成的个性和意识被瞬间屏蔽掉,个体成为群体中的一个执行者。个体一旦加入群体,就丧失自我,为这种丧失做出补偿的是,他可以无需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即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个雪花会承认自己有罪。用中国话讲,就是法不责众,人多了,法律也奈何不了。

《乌合之众》精华思想摘录,不刻意合群,独立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以上只是此书的核心点,为了更好的认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进入到群体后的种种弊端和恶行,哲学诗画特意整理了作者的12个思想精华点,一起来品读学习,远离乌合之众。

1,在一群人中,人容易迷失自己,缺乏自我独立思想和判断。个体拥有意识,而群体一直是无意识的。

2,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单,担心被孤立,被他人指责。于是个体会选择。在正确和容易之间,人们往往选择容易,选择不被孤立,即便是冒着背叛自我、出卖良知的情况下。

3,群体中的人总是会利用声望、雄辩口才、领袖气质等感性的东西打动人群,煽动和调动起人群的情绪,以便让他们同意自己的观点后,采取行动。

4,推动人群和人类事务的并非理智,而是各种激情和情感纽带,比如尊严、家族利益、民族主义、爱国热情、宗教信仰等。群体对逻辑和规律不感兴趣,也不受理性精神的指导和支配,人们只相信那些由形象和想象拼接起来的冲动观念。

5,中国人爱讲,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从既往的群体恶性事件看,由于群体的无知而导致的灾难更多,杀伤性更强。比如法国暴力革命,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此种情况下,人多确实力量大,但却是一种破坏性力量,此时的三个臭皮匠,相当于一个专业又残忍的刽子手。

6,对于社会整体,即使变革在理论上很完美,很头头是道,也是危险的。因为群体的力量一旦爆发,就很难掌控。只有当变革促使民族的风貌和文化底蕴彻底发生改变时,变革才是有益的。但能拥有这种变革之力的唯有时间。

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不得不在思想、感情和习俗的支配主宰下生存。

《乌合之众》精华思想摘录,不刻意合群,独立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7,在实际生活中,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尤其是在受情绪干扰的人群中,在一个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组织中。一些事情浮现在表面,是可见的,我们看似获得了它,但很多时候,事物后面隐藏有众多看不见的因素,这些看不见的才是决定事情发展走向的最终成因。

现象是浪花,而本质是海洋深处决定着大海发展方向的洋流。

8,信仰的力量在人类所有的一切力量中最为巨大和有力。信仰一旦与人群相遇,便爆发出难以估量的伟力和魅力。人群中的信仰只受感性的鼓动,理性此时退居一旁,不敢啃声,不敢发表内心真实意见。

9,不管多么复杂的社会问题,到了群体,全都用最简单的抽象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解决,所有的观点和主张都会简单化,弱智化,人群会为了实现梦想走上一条简单粗暴之路。

10,在群体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便什么事都做不成,这就是意味着,极少数人的意见、声望、权威影响力等决定着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11,不管领袖或权威领导者的人品如何,一旦群体向他效忠,群体就会立刻失去自己的个性,人们因为他的声望和权威顺从于他,不受任何利益、理性和感恩之心的驱使。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绝对的权威和领导力。

12,从历史看,没有多少权威引领者能做到领先民意或超越时代,多数情况下,群体最后的选择只是为了顺应民意,但此种情况下,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选择的后果,疯狂的行为和错误的决定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