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大明王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可以說是百戰得江山,天下形式很像是一場三國演義的加強版“四國演義”。坐鎮應天府的朱重八,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所以朱元璋先吞了方國珍,又惦記著吞東邊的張士誠。他派人打聽,聽說張士誠住在深宮裡養尊處優,懶得管事,就發了一通感慨:“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有人瞞我。張九四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著人瞞!”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平定天下之後,熟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朱元璋先是建立特務網用於監督明朝官員,努力維持著處罰貪官汙吏的概率和力度,畢竟君臣弈局也是宦海遊戲的重頭戲。他不斷地發現,不斷地處罰,不斷地屠殺。但是,這局棋似乎總也沒個了結。朱元璋說:“我想清除貪官汙吏,奈何早上殺了晚上又有犯的。今後犯贓的,不分輕重都殺了!”在這一表態裡,不僅是龍顏大怒的焦躁,更是一種持久戰的疲憊。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這種不耐煩的感覺,直接影響明朝君臣對局者的戰鬥意志。一旦鬆懈下去,失敗就要降臨。朱元璋在明朝皇帝裡算是個責任感很強、很有本事的人,確切地說無出其右者。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吃苦耐勞、意志堅強的人,他都不能取得徹底勝利,他的那些在深宮裡養尊處優長大的後代,能超過祖宗麼?直至崇禎煤山自縊,他最終怨恨的似乎並不是李自成,而是不斷糊弄他的明朝官僚集團。他的遺言是:“我自己有不足,德行不夠,惹來了上天的怪罪。但這一切,都是由於諸臣誤我。我死了沒臉見祖宗,自己摘掉皇冠,以頭髮遮遮住臉,任憑你們這些賊分裂我的屍體,不要傷害一個百姓。”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崇禎的憤慨是有原因的,畢竟殫精竭慮十七年,一門心思為大明續命卻無力迴天,其中更是受到了無數慘不忍睹的矇騙糊弄,直到他上吊前的幾個月,他的首輔周延儒還狠狠地糊弄了他一回,把一次根本就沒打起來的戰役吹成大捷,然後大受獎賞。這場根本就不存在的大捷,在周延儒的奏疏中,是他親自指揮的,就發生在離北京不過幾十里地的通縣,就在崇禎的眼皮底下。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明朝的君臣弈局,正常是這樣過招:皇上說,你們都要按照我規定的辦,聽話者升官,不聽話者嚴懲。文武百官也表態說,臣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際上,必定有人利用一些小機會,試探性地“不聽話”一下。結果如何呢?一般來說,什麼事都沒有。明朝皇上並不是事無鉅細均瞭如指掌,威脅中的雷霆之怒並未降臨。於是那些佔了便宜的官吏受到了鼓勵,尋找機會再來一次。背叛一次,沒有反應;再背叛一次,還沒有反應。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即使一些明朝的官員,一開始沒有進行這類試探,但也會看到其他人的試探結果。他們會得出一個結論: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用不了多久,大家便認清了龍椅上的真面目。原來大明的皇上也不過是常人,所謂的欺君之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便糊弄了他,佔了他的便宜,撈了他一把,照樣給你發俸祿,照樣給印信,照樣可以仕途提拔升官。明朝天子的這種“冤大頭”特徵,對明朝宦海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明朝皇帝作為名義上的執韁人,是種種宦海正式規則的監督維護者。如果正式規則軟、懶、散,那麼潛規則將大行其道,以得到更多的好處、幹更少的活兒為主要趨勢,勢必造就明朝宦海大批的貪官汙吏,造就大批像鎮守太監錢能,大宦官王振這樣的角色,同時降低了明朝廟堂清官的比重。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如果明朝皇帝明察秋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不爽,勢必也能給清官以生存,甚至能把貪官汙吏改造成好人。

明朝君臣弈局:皇帝被糊弄,責任究竟在誰?

譬如鎮守太監錢能,都知道他滿肚子壞水,後來他當了明朝陪都南京守備。此時他的對頭是“兩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的那個王恕,也去南京當了參贊尚書,正好管著錢能。王恕的才幹足夠對付錢能,弈局相爭的弦兒,想必也繃得很緊。在王恕的威懾之下,錢能表現得極其謹慎,他甚至很佩服王恕,對人說:“王公,天人也。我老實恭敬地給他幹活就是了。”而且還曾坦言“王某隻不合與我作對,不然,這樣巡撫,只好與他提草鞋耳。”由此看來,錢能天良未泯,知道善惡是非,只是缺乏管束,讓冤大頭一樣的明朝皇帝慣壞了,如果執韁人能夠明察秋毫,錢能未必不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也不至於糊弄到皇帝頭上。

❤️關注我,每天接收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