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還可以用這把新"標尺"來判斷

長期以來,手指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都是常用的衡量血糖控制好壞的指標、評判"標尺"。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研究不斷深入,血糖監測有了更多的新工具和新標準。這些新的衡量"標尺"雖不能替代糖化血紅蛋白等傳統指標,但可以讓醫生和糖友們更加全面的瞭解體內血糖情況,感覺我們好像有了對血糖的“透視眼”。

例如"葡萄糖在目標範圍內時間"(英文縮寫TIR),就是今天要出場的新"標尺"。這是個什麼東東?讓我先帶你來扒一扒傳統血糖監測的不足之處吧。

傳統血糖監測的不足之處:你知道你血糖有多高,卻不知道你血糖高了有多久

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都屬於傳統血糖監測,這些方式看上去"完美",其實存在侷限性。

手指血糖監測時間有特定要求,通常包括三餐前後、睡前、午夜,反映的是"時間點"上的血糖,因為這些"點"的血糖控制好壞與糖尿病併發症息息相關,監測方便,所以成為糖友們的監測血糖好幫手。遺憾的是,"時間點"上的血糖並不能反映全天血糖控制的全貌。

糖化血紅蛋白呢反映的是既往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併發症風險下降21%。可是這個簡單方便的指標即使控制得很好,也無法及時反映血糖的快速變化,更不能反映高血糖、低血糖等血糖波動情況。即使在糖化血紅蛋白相同情況下,不同患者個體間血糖波動仍可能存在較大差異。要知道,血糖波動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其危害甚至比持續性高血糖更為嚴重。

而且兩種指標都是衡量血糖有多高,並沒有真實的反應高血糖維持了多久。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還可以用這把新

時間點上的手指檢測

TIR:魚與熊掌兼得的血糖控制新"標尺"---糖友控糖新武器

在上述情況下,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監測指標:既能反映連續時間內血糖控制的全貌(糖化血紅蛋白的優勢),又可從中發現血糖的波動情況(手指血糖的優勢)。魚與熊掌可否兼得?

"血糖在目標範圍內時間"(英文縮寫TIR),就是這樣一個魚與熊掌兼得的新"標尺"。它是指24小時內血糖達標的時間,或其在24小時內所佔的百分比。通常以血糖在3.9~10.0mmol/L,或3.9~7.8mmol/L之間為達標。如下圖所示,曲線代表24小時內連續監測到的血糖波動曲線,紅色區間即為TIR(此時血糖水平處於3.9~10.0mmol/L),所有TIR加起來為7.5小時。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還可以用這把新

反映連續時間內血糖控制的全貌和血糖波動

很顯然,TIR可以監測到24小時的連續血糖,清晰地反映出血糖水平,並判斷是否在安全範圍內(有無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研究表明,TIR(不達標時間)越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越高,視網膜病變也更嚴重,也就是說,血糖在目標範圍內時間越短,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越快。TIR可以很明確地告訴醫生,患者的降糖方案是不是需要調整了。

“我的TIR是不是應該要達到100%?”---太難了,控制目標要因人而異

這樣一說,是不是每個糖友的TIR越長越好呢?最好100%的時間血糖都正常?理論上是,但這其實非常困難,所以要因人而異。對一般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標設定相對嚴格些,普通的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要儘量讓自己的血糖至少70%的時間是達標的(16.8小時/天)

某些懷孕的患者更要嚴格,至少85%的時間血糖要達標才可以(20.4小時/天);對於容易發生低血糖或老年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目標要放更寬鬆,但也最好達到至少50%的時間(12小時/天)。不同人群的TIR控制目標見表1: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還可以用這把新

表1 不同類別糖尿病人群的TIR控制目標


既然TIR這麼好使,如何才能獲得TIR呢?其實,在醫院使用持續葡萄糖監測設備就可以輕鬆獲取屬於自己的TIR了。另外,當前也有一些居家動態血糖監測設備,也可以提供持續不斷的血糖監測,並提供TIR數據的分析報告,只是價格還比較貴,條件允許的糖友可以自備。

TIR是近年來的湧現出的"新星",它可以為監測血糖水平變化提供更為直觀可靠的數據,是糖友控制血糖的"升級武器",一定程度上彌補手指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的不足,不過,目前階段,這些傳統監測指標仍然是糖尿病管理最重要的指標,並不能被TIR取代。隨著研究的深入,無論是臨床還是科學方面,TIR的應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 Battelino T, Danne T, Bergenstal RM, et al. Clinical targets f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interpreta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ime in range. Diabetes Care 2019;42:1593-1603.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J]. Diabetes Care, 2020, 43(Suppl. 1):S66–S76.

3. Gina Agiostratidou, Henry Anhalt, Dana Ball, et al. Standardizing Clinically Meaningful Outcome Measures Beyond HbA 1c for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7, 40:1622-1630.

4. Beck RW, et al. Valid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n Outcome Measure for Diabetes Clinical Trials[j]. Diabetes Care, 2019, 42(3):400-405.

5. Lu J, et al. Associ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ssessed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8, 41(11):2370-2376.

6.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管理專家共識 [J]. 藥品評價, 2017, 14(17):5-8,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