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中國封建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然災害頻發,並且當時科學技術落後、生產力水平落後,個體小生產者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自然也較差,一旦遇到災害,便會遭受饑荒,清代時期也是這樣,並且由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導致自然災害的誘因經過各朝積累,再加上吏治敗壞等人為方面的原因,清朝自然災害頻繁出現,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直接威脅到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

清朝的水旱災害

(1) 清朝水旱災害頻發

據記載,清朝特大型水旱災害年均19.85個,水旱災害範圍涉及了整個中國。清朝的水旱災害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水旱災害發生面積廣,只要有人生活,水旱災害就會存在。2.水旱災害頻繁發生,且穩中上升,越到清朝中後期越嚴重。3.水旱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農業生產地區,也就是黃河、長江、淮河流域,同時伴隨著逐步擴散的趨勢,如新疆、蒙古從有到無,東北地區也從水旱災害極少到常發。總的來說,清代的水旱災害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都有著普遍化的趨向,即"無年不災,無處不災"。

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2) 水旱災害的影響

水災的影響,輕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重則衝淹農莊、沖毀房屋,給百姓和國家帶來經濟損失。

旱災的也是如此,輕則缺水或無水灌溉,重則"民死幾半",慘不忍睹。

水旱災害過後還會帶來其他災害,如瘟疫等流行性疾病,更深一步地加重人民的苦難。水旱災害使國家人口減少、土地減少、糧食減產,併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使百姓苦不堪言,影響極大。

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清朝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

(1) 自然環境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都很不均衡,水旱災害此起彼伏,並且我國沿海地區極易遭受颱風和寒潮的襲擊。全國看來,東南部在四至六月是多雨時節,此時華南、華北地區多水災;伴隨著雨季的北移,到七八月份時華北、華中地區進入多雨時節;若在農作物需水期,雨區已過,旱災便會形成。

(二)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是引起水旱災害的重要原因,黃河地區因為河水含沙量很高,每年都會在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由於河口堵塞,泥沙淤積,汛期來臨時,河水便會決堤氾濫,造成的洪災十分嚴重。

此外,清朝時,隨著人口增長,可供開墾的農田越來越少,許多人為了貪圖私利,逐漸將墾田的目標轉移到河灘瘀地和山頭地角上去,危害到水利安全。長此以往,一些湖泊河流因泥沙淤積和墾殖活動,面積逐漸縮小。其中,地主階級成為了圍墾開荒的最大受益者,平民百姓的利益嚴重受損。

統治者如何誘發清朝水旱災害頻發

(一)漕運政策誘發清朝水旱災害

清時政府的漕運政策,也人為地推動了水旱災害的發生。清政府一貫以漕運為先,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水大便開閘放水,任由農田蓄洪,毀壞房屋,造成人口傷亡;水小便閉閘蓄水,一滴水也不分給農民灌溉,不顧百姓死活,這樣便會人為地造成水旱災害。同時,漕運政策還影響了清政府治理黃河、淮河和海河等運河經過流域水利工程建設改造的態度,為了保障漕運,清政府極力保護治理黃河和淮河的關鍵地段:清口和高堰。海河除了要濟槽,還要確保紫禁城的安全。因此,對於全面治理黃河、淮河和海河,有著極大的難度。

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3) 清朝後期吏治敗壞誘發水旱災害

清朝的吏治敗壞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河政官員怠職失職,應付差事。按照規定河政官員本應常駐在工地,但到後期一些官員"以奔走趨承為能事",於是上行下效,河兵也翫忽職守,敷衍了事。並且一些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根本不管清政府禁止私自佔用河湖空地的禁令,清政府政策實施的實效性大大折扣。

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其二,河政貪汙嚴重。清代河堤決口修繕時,征服只報銷六成,其餘由治河官員按職位高低一起攤付,這看似合理公正,其實助長了治河官員的腐敗之風,他們覺得自己的貪汙行為有了充分的理由。治河官員的敗壞,再一次加大了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

哪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為什麼清朝的災害特別多,影響很廣?

總的來說,清代水旱災害的主要歸因於地理環境的不利、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和漕運不利、吏治敗壞。除了地理環境無法改變,其他方面可以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解決,但是未能妥善處理這些可以解決的問題,清政府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樣的歷史教訓,我們一定要反思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