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會為了兩個孩子能夠相處好而想方設法,有時候我們費盡力氣,兩個孩子還是會出現矛盾,心很累。兩個孩子年齡上間隔大一些還好,特別是兩個孩子年齡上間隔4歲以內的,很少不出現矛盾的。

當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如何快速的終止這場“戰爭”的發生,想讓兩個孩子和睦相處,但是,總是事與願違,有些時候正是我們的介入會讓兩個孩子的矛盾更加激烈。

珍妮特·蘭斯伯裡說:“成年人想要擺平孩子間的爭端,避免其情緒的爆發,要讓父母剋制這樣的傾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們阻止不了孩子間發生矛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矛盾讓兩個孩子建立手足情。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孩子們在玩耍中建立情感

《教育者謬誤》這本書的作者安德里亞·比朔夫認為:兄弟姐妹們經常吵架正是表明了他們相親相愛、彼此需要,關係很好的同胞手足之間有30%的相處時間在爭吵中度過的。除非孩子們感到危險,他們才會很容易地團結在一起。如果孩子之間年齡差距不足5歲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執,那說明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或者他們需要團結、相互支持和共同面對某個問題。

這就是應了“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相愛”這句話了。越打感情越深,在打鬧中學會彼此愛護對方。我們怎麼樣才能讓兩個孩子“越打越相愛”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之間為什麼會出現矛盾?只有找到矛盾的根本,才能解決矛盾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孩子打架有時候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

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 (搶玩具)因為需求所引發的矛盾;
  • (爭寵)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父母的注意而引發的矛盾;
  • (打架)因為孩子感到無聊,想要找些刺激而引發的矛盾等......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在《遊戲力》一書中這樣寫道:“手足相爭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及深刻又普遍的問題:我被愛嗎?是被真誠、絕對地愛著嗎?我被需要嗎?我有什麼特別嗎?我有力量嗎?如果我的父母愛上另一個孩子,他們會不會不再愛我?我能讓別人服從我的意志嗎?他能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他能得到,為什麼我得不到?”

科恩博士將手足之間的矛盾比喻成“競爭蓄杯的機會”。他認為孩子的衝突可以視為從另外一個人的杯子裡“偷”來的東西,以此來裝滿自己的杯子。比如當兩個孩子搶玩具時會把對方惹哭,以此來贏得父母的關注,獲得更多。孩子的每一次爭搶歸根結底都是想要獲得更多。

媽媽不光是“裁判員”,更是一個情感的“傳話筒”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媽媽是孩子間情感的傳話筒

媽媽在面對一個孩子的時候是一位母親,但是,當媽媽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則是一位“裁判員”,是一位聯結兩個孩子感情的“傳話筒”。為什麼說媽媽是一個情感的“傳話筒”,是因為母親只有建立兩個孩子間的情感聯結,才能讓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美好。

勞裡·克萊默(子女關係專家)說:“即使再孩子得到父母充分呵護的家庭,如果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做,小孩子也可能無法與兄弟姐妹發展處親善的關係。”

父母如果只愛自己的孩子,認為給兩個孩子一樣的東西,就會讓兩個孩子和平相處,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使你買來一模一樣的玩具,兩個孩子一樣會出現矛盾。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孩子會因此過於注重表面的公平,而產生了相互計較、相互嫉妒、相互監視的心理。比如分給孩子一人兩顆糖果,一個孩子很可能會覺得對方的比自己的多而產生對對方的監視。所以,父母不能只給孩子物質上的公平,要更注重情感上的聯結。父母想要孩子們的感情深,就需要做一位情感的傳話筒,來給孩子間建立情感。

媽媽怎麼做兩個孩子的“傳話筒”

1、在一個孩子面前講另一個孩子的好,告訴孩子對方多愛他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告訴你的孩子他的哥哥姐姐很愛他

這一點並不難理解,我們在與兩個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多提到另外一個孩子對這個孩子的幫助,或者是影響。讓其從心裡先明白,對方是愛我的,我也要愛對方。經常問孩子們你擁有一個哥哥姐姐,你覺得什麼事情讓你最幸福,或者是你教給弟弟妹妹哪些事情覺得最有成就感?

女兒上幼兒園之後,我在陪兒子的時候會告訴他姐姐在學校有了好吃的會給你帶回來,而等姐姐放學的時候我會拿出一些零食,然後告訴女兒弟弟給你留的零食,你弟弟是不是很好。女兒也會把學校要求做的餅乾等一些小零食帶回來給弟弟分享。

2、父母多陪伴兩個孩子一起做遊戲,在遊戲中幫助兩個孩子建立感情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當我們全身心的投入到陪伴孩子中去,孩子出現矛盾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這是因為,在成人制定的規則下,兩個孩子能夠很好的去遵守,去接受;學會等待,學會規則的制定。

而等待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比如,當兩個孩子都想要玩同一個玩具時,誰先玩誰最後玩,玩多久,在一個孩子玩耍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怎麼堅持等待。而在親子互動中,母親的作用就是要教會孩子長時間忍耐,學會等待他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不是選擇用爭搶的方式來得到滿足。

3、尊重大寶的歸屬權,讓大寶自動學會分享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孩子在玩耍中更容易建立感情

我們不能一邊教給大寶“物權意識”,一邊又強制讓他分享。這樣自相矛盾的後果是會讓大寶更容易對小寶產生敵意。比如,在大寶小的時候我們對他講:你自己的玩具你有權利決定讓誰玩

我們在小寶想要玩哥哥姐姐的玩具的時候,要尊重大寶的物權意識,告訴小寶你需要經過哥哥姐的同意,哥哥是一位愛分享的好孩子,你去問他,他一定會同意的(說這話的時候要讓大寶聽見)。這樣做會讓大寶覺得你尊重了他,又肯定了他,所以,他很樂意分享。

4、讓孩子合作完成某一件事情

鼓勵孩子團結合作完成同一件事情,會增進孩子之間的情感,同時,孩子在慢慢的摸索中學會合理的分配任務。

有時候我會讓兩個孩子把他們的玩具車去衛生間清洗一下,女兒和兒子就會拿來盆子,抹布開始接水,擦拭他們的玩具車。孩子很樂於做這些事情,一方面可以玩水,另一方面會覺得是媽媽教給我的任務,我們要完成。

5、和孩子一起嬉鬧

勞拉·馬卡姆博士在《平和時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嬉鬧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通過嬉鬧學習、緩解日常生活的緊張並互相聯結。二童依靠身體的愉樂化解關係的緊張,運動有助於情感的鍛鍊。”

嬉鬧玩笑能夠讓孩子忘記侵略,更多的是團結一致的來對抗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與孩子嬉鬧的時候注意定製安全規則,避免孩子受傷。

媽媽做兩個孩子間的“傳話筒”在孩子玩耍中,給孩子建立起手足情

孩子們團結一致的來對抗父親

結語:

媽媽在二胎家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只在意孩子之間物質的公平,我們要更多的去關注兩個孩子之間的心理需求,通過孩子的心理需求來想方設法增進孩子之間的感情。

儘管我們做了這麼多,孩子依然不會停止打鬧,父母調整孩子自己的心態,正確的看待孩子間的矛盾,然後做出合理的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