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隋煬帝

對東北亞問題有較早直覺的是隋朝皇帝楊廣。楊廣在中國歷史上是對中華民族有大貢獻的人物,在他即位之前,中國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和戰亂,與秦始皇及其業績出現的歷史背景相仿。有了這樣幾乎持續了三個半世紀(公元220~581年)的動盪背景,他們那一代人對國家統一就有了強烈的共識。楊廣在位期間為中國統一和安全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修了貫通北南的大運河,想一舉貫通中國大江南北——這件事算是做成了。如果沒有這條大運河,明朝不可能把國都定在北京。第二,他意識到未來中國邊陲的安全威脅將來自東北亞。於是他三次出兵朝鮮,想一舉而定萬世太平——這件事卻辦砸了。

這招致後世文人的非議,他們諷刺隋煬帝好大喜功。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後來歷史上的顛覆性的力量——比如導致大明、大清以至民國覆亡的衝擊力量,不都出於東北或東北亞嗎?唐太宗曾也認為煬帝好大喜功,可他執政後也同樣認識到東北亞的危險性,並於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出兵東征高麗。1949年初,從西柏坡準備進京的毛澤東風趣地將此行比喻為“進京趕考”,在回答周恩來“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的話時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明乎此,再重溫毛澤東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這句話,意義就深刻了。毛澤東說的不僅是李自成政權甫立即腐的教訓,更是說他沒有守住山海關的教訓。面對吳三桂的變節,李自成並沒有做認真準備,僅帶了五萬兵過去了,不及半月便全線崩潰,退出北京,次年(1645年)即被殺於湖北通城九宮山。明朝及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失敗及後來日本又從東北入侵中國的歷史教訓說明,東北亞對中國安全有著生死攸關的意義。東北破,北京就得遷都,隨之而來的後果不是政權易手就是國家分裂。若此,大西南就成了中國抵抗力量絕地反攻的唯一地方。東北一帶一馬平川,勢逼中原,且距離北京太近。1644年李自成剛入北京,清兵就過來了;1949年年底我們剛踏入北平,1950年下半年美國就來了。如不死,李自成接下來的目的地最有可能就是大西南的滇緬一帶。如果當時認為美國來了僅僅是為了朝鮮,與我們無關,那李自成的悲劇很快就會來到眼前。故此,毛澤東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反過來想,如果沒有朝鮮戰場的勝利,同期西南剿匪及後來的西藏解放的難度將會大幅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